书城科普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1937400000005

第5章 景区危机,你不愿意看到的事实!(5)

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的旅游是自然生态旅游,贵州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像黄果树这样处于岩溶地区的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不可再生。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如果这里在管理上依然如此混乱,那么黄果树必将失去应有的价值……

九、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历史上的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到了近代,由于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等因素,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围湖开垦、滥捕滥捞等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洞庭湖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湖面不断萎缩,调蓄洪水功能退化。20世纪中后期,洞庭湖被鄱阳湖超越,沦为第二大淡水湖。

2002年4月4日,《中国水利报》在第4版刊登了《长沙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洪水调蓄功能减退

洞庭湖由于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滞洪功能降低。1949年以来洞庭湖容积减少量相当于三峡工程总库容的50.%,调节库容的1.3倍,与1949年相比,减少40.6%。与此相应,50年代多年平均削减洪峰流量值达13246立方米/秒,占入湖洪峰流量的27.7%;80年代以来进一步下降至5660立方米/秒,占入湖洪峰流量的15.6%,削减调蓄能力仅相当于50年代的50%。

二、生态破坏与污染仍然存在

20世纪50~70年代曾大量围湖造田,累计围垦面积约1933平方千米,导致湖泊面积萎缩,生态失调。

乱捕滥猎猖狂,有的结成团伙,配备先进设备,使用火力威猛的大抬铳。湖里“迷魂阵”遍布,电捕船横冲直撞。

造纸行业是洞庭湖区主要污染行业,年排放的工业废水、COD、BOD5占湖区年排放总量的49.6%、81.7%、79.13%。大量的小造纸厂基本上没有进行污染治理,继续向湖区周围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水体环境质量。

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仍在大量施用,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多。生活污染是污染大户,排放的污染物占湖区总量的40%~50%。

三、富营养化日趋突出

洞庭湖外湖的富营养化在湖泊过水能力很强的情况下,仍由10年前中一贫营养状况发展到了现在的中一富营养状况。

内湖由于水体交换慢,各种营养物质来源广,富营养化比较普遍。加上人工水产养殖发展迅速,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大通湖就是如此。

四、生物多样性下降

1916年首先在洞庭湖发现的白鳍豚,由于泥沙淤积,君上与下飘尾之间水位变浅,使其活动受到限制,现已难觅踪迹。

银鱼是洞庭湖的名贵鱼类,1928年产量达到90吨,现不足2吨。

胭脂鱼、鳗鱼等重要保护物种越来越罕见。

斑嘴鹈鹕、大天鹅等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鸟类,近年考察中很少发现。

蛇类等被大量捕杀,导致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泛滥成灾。

局部区域由于污染的缘故,水生生物几乎绝迹,如20世纪90年代沅江的塞南湖,汉寿的蒋家嘴等水域。

五、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洞庭湖区现有流行区人口336万,血吸虫病人22.4万,病畜近5万头,有螺面积3915万公顷,占全国现有钉螺分布面积的52%。且泥沙淤积,洲土不断扩大,每年有螺分布面积还以60万公顷至9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

从上述报告可以看出,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走向恶化。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在大型造纸企业林纸一体化的推动下,洞庭湖地区一些县市兴起了一股种杨热,整个湖区杨树种植面积扩张了数万亩,就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未能幸免。

仅2005年,沅江市就计划新种植杨树30万亩,地处西洞庭的常德市也将杨树发展列入全市“五个一百万亩”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之内,全市杨树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

2006年,洞庭湖区遭遇了严重干旱,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水使得湖滩种杨树风更加难以遏制。

据专家介绍,愈演愈烈的种杨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在种植杨树的湖滩,芦苇不能生长,硕大的杨树冠下连草都不能生存。开深沟种杨,抬高了湖床,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将完全丧失。

洞庭湖环湖区工业企业近600家,年排工业废水2.76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入2.62亿吨,化肥、农药年施用量达到187.3万吨和1.7万吨。污染物造成湖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洞庭湖局部水域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2007年6月下旬,湖南洞庭湖区发生严重鼠患,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上游泄洪而来的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岳阳县、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其中岳阳县鹿角镇受灾尤为严重,早稻、红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甚至包括湖岸的意杨树皮都被啃食,被老鼠咬断的稻梗如刀割般整齐。据了解,受损的水稻有8000亩,绝收的有5000亩,花生受损的有10000多亩,红薯、玉米各有1000多亩。据当地村民介绍,本次鼠患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据粗略统计,从6月21日至24日,灾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所有这一切,都为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

六、海岛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等进程的加快,全国海岛开发持续升温。然而,由于我国海岛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规范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尚不健全,导致海岛开发的自主性、随意性较大,破坏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屡见不鲜。再者,由于海岛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果在发展海岛旅游的过程中,不注重对海岛生态环境的保护,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任意丢弃不可降解的物质,就会严重威胁到海岛的生态安全。

当前海岛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岛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海岛经济效益开发不够,海岛生态环境亟须改善。

1.海岛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海岛管理是传统陆地管理方式的延伸。海洋产业及海岛开发管理部门都根据各自的需要从事海岛开发、规划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难以实现海岛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法制建设在海岛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证海岛管理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海岛的法规,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且大多数是单项法规,基本上是陆地法规的延伸。同时很多海岛地区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倾向,不利于我国海岛开发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海岛资源属国家所有,具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长期以来,在海岛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价或低价使用的政策。虽然通过改革加强了海岛资源的所有权管理,但是适应开发趋势的海岛资源管理机制仍未完全建立,资源遭受破坏以及浪费等问题仍比较严重。

2.海岛经济效益开发不够

在我国,海岛地区的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利、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海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发展速度慢,国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临近大陆地区。且大部分海岛开发程度不高,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低。

另外,海岛的产业布局也不甚合理。海岛产业的形成和分布受资源和技术影响较大。对于单个海岛来说,由于特有的资源、经济和环境条件,决定了其在区域经济分工中的角色各不相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海岛经济主要以渔业为主,辅以少数的种植业。在现有商品经济条件下,有些海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单纯追求短期效益,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情况下,盲目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经济问邀。例如,在自然环境优美适于发展旅游业的海岛填海、围垦以及挖砂等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了海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海岛生态环境亟须改善

海岛淡水资源紧张,周围海域污染严重。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大部分海岛都以大气降水为淡水主要来源,水资源贫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淤泥、淡水养殖、海水倒灌等因素导致水质恶化,加剧了海岛淡水资源的紧张。

海岛的生物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海岛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是面对人类对海岛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等原因,海岛生物资源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严重的威胁。

在海岛旅游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些围海、填海工程改变了海岛周围海域的自然环境。涉及开发利用的海岛,为了便于登岛或其他用途通常修建一些围、填海项目,可能改变原有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变化,更有甚者造成海岛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