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1938300000006

第6章 成功需要野心(3)

十年后,托尼已经成为另一家银行的总经理。同时,他还拥有了数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离自己的祖先所创下的成就更近一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碰到了詹姆斯。闲聊中,二人谈到了托尼的身世。仍然在做小职员的詹姆斯不好意思地向托尼坦白,那只不过是大家和托尼开的玩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托尼是拿破仑的后裔。

但托尼毫不在乎地摇摇头:“那没什么,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后裔已经不重要了,我已得到了梦想中的一切。我还要谢谢你们当年和我开的玩笑,否则我可能仍然在做我的小职员。”

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都可能拥有辉煌和灿烂,关键是我们对自己是否有信心。你现在普通,并不代表你今后普通,把自己看得高贵和伟大一些,并为此去努力奋斗。

帕瓦罗蒂的中国学生

奥地利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歌唱家黑海涛原本不过是北京音乐学院的一位来自陕北地区的学生,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的时候,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机会难得,当时许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这位歌王听一听自己子女的声音。帕瓦罗蒂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有一个男孩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歌者就是从陕北山区来的学生黑海涛。

听到窗外的歌声,帕瓦罗蒂说:“这个学生的声音像我。”接着他又说:“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我要见他,并收他做我的学生。”后来,帕瓦罗蒂亲自张罗黑海涛出国深造事宜(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拿到签证)。

1998年,意大利举行世界声乐大赛,正在奥地利学习的黑海涛写信给帕瓦罗蒂。于是,帕瓦罗蒂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终于使黑海涛成行,并在那次大赛上获得名次。

这个奇迹说明,你是千里马,但是你还得叫。如果没有黑海涛那一曲《今夜无人入睡》,此刻他大概会在一个中学当音乐老师。

勇敢地表现自己一次,就是多给了自己一次机会。珍珠之所以不同于石头,是因为它发出了光芒。怯懦地埋藏自己的光芒,无异于是在躲避成功的机遇。

你能成为歌德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年幼时并不是一名好学生,他的作文从来都是老师讥笑的话题,这一度使他对写作丧失了信心。一到语文课,他不是旷课,就是和同学打闹,甚至搞一些恶作剧,想方设法出老师的丑,有几次学校几乎要开除他。直到升入中学,这种状况才有了很大转变。尽管他仍写不好作文,但老师从他那跨越时空的大胆想象中,看到了一棵诗人的苗子。从此之后,老师再也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强迫他写作文,而是鼓励他说,按你自己的方式写下去,你一定能成为像歌德一样伟大的诗人。

“我能成为像歌德一样伟大的诗人?”小海涅被老师的话震惊了。尽管他当时连歌德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但他知道“伟大”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因为他的父亲在说起“伟大”一词时,说的都是德国历史上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能,一定能!”老师拉过小海涅的手说,“不过有一条你要记住,你要向歌德学习。”小海涅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这句话。后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一步一步告诉他向歌德学什么,小海涅竟一丝不苟地按着老师的话去做。老师说,说话要像歌德一样文明,他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污言秽语。老师说,要像歌德一样学好知识课,他上课认真听讲的程度就超过了班上任何一名学生。老师说,要勤思考,勤写作,他就专门准备了一本写作的本子,一年要用掉好几本。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涅真的写出了《北海纪游》、《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旅行记》等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文艺界产生过积极影响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公认为是继歌德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

成名后的海涅,给当年的老师写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我才知道,您给我讲的那些有关歌德的故事是不真实的,但它对我的益处却是真实的。正是有了这一个又一个信念的激励,注定了我的昨天,也注定了我的今天。”

拥有信念的人,会因为这个信念而发挥出其内在的全部潜能,信念缔造热情,热情促成了成功,所以说,拥有了信念,也便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50年前的作文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老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摞练习册,它们是50年前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水,都没有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其他同学最多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表示,很想知道儿时自己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簿没有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50年了,50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科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保存着我们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流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布伦科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

梦想不需要总是挂在嘴边,梦想应该深藏于心底,并时时刻刻准备为之付出辛苦与努力。一个人会因为有了梦想而变得充实和坚强。

一个漂流瓶

15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天,航海家哥伦布从海地岛海域向西班牙胜利返航。

怀着又一次航海探险成功的喜悦,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在风平浪静、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上像海鸟一样轻松地游弋,经历了惊涛骇浪的船员都在甲板上默默祈祷:上帝呀,请让这和煦的阳光一直陪伴我们返回到西班牙吧。

但船队刚离开海地岛不久,天气就骤然变得十分恶劣。天空布满乌云,远方电闪雷鸣,巨大的风暴从远方的海上向船队扑来。这是哥伦布航海史上遭遇的最大一次风暴,有几艘船已经被排浪打翻了,只一闪,便沉入了大海的深渊。船长悲壮地告诉哥伦布说:“我们将永远不能踏上陆地了。”

哥伦布知道,或许就要船毁人亡了。他叹口气对船长说:“我们可以消失,但资料却一定要留给人类。”哥伦布钻进船舱,在疯狂颠簸的船舱里,迅速地把最为珍贵的资料缩写在几页纸上,卷好,塞进一个玻璃瓶里并加以密封后,将玻璃瓶抛进了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

“有一天,这些资料一定会漂到西班牙的海滩上!”哥伦布自信而肯定地说。“绝不可能!”船长说,“它可能会葬身鱼腹,也可能被海浪击碎,或许会深埋沙底,但它不可能被冲到西班牙海滩上去!”

哥伦布自信地说:“或许是一年两年,也许是几个世纪,但它一定会漂到西班牙去,这是我的信念。上帝可以辜负生命,却绝不会辜负生命坚持的信念。”

幸运的是,哥伦布和他的大部分船只在这次空前的海上风暴中死里逃生了。回到西班牙后,哥伦布和船长都不停地派人在海滩上寻找那个漂流瓶,但直到哥伦布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个漂流瓶也没有找到。

1856年,大海终于把那个漂流瓶冲到了西班牙的比斯开湾,而此时,距哥伦布遭遇的那场海上风暴,已经整整过去了三个多世纪。上帝不会辜负生命的信念,上帝没有辜负哥伦布的信念。

坚守信念是需要勇气和乐观的精神的,一个人的绝望是对其信念的最大背叛,而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困境,却能一如既往地坚守信念的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战胜癌症

卡尔·赛蒙顿是美国一位专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著名医生。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赛蒙顿医生治疗一位61岁的癌症病人。当时这位病人因为病情的影响,体重大幅下降,瘦到只有98磅(约合44千克),癌细胞的扩散使他无法进食,甚至连吞咽都很困难。

赛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将会全力为他诊治,帮助他对抗恶疾。同时每天将治疗进度详细地告诉他,并清楚讲述医疗小组治疗的情形,及他身体对治疗的反应,使得病人对病情得以充分了解,充分和医护人员合作。结果治疗情形出奇地好。赛蒙顿医生认为这名患者实在是个理想的病人,因为他对医生的嘱咐完全配合,使得治疗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

更关键的是,赛蒙顿医生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他体内的白血球大军如何与顽固的癌细胞对抗,并最后战胜癌细胞的情景。结果数星期之后,医疗小组果然抑制了癌细胞的破坏性,成功地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结果,就连医生本人都感到惊讶。

绝症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抗击绝症的勇气和信念。如果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那么你就可以克服它,因为坚信会成功,所以结果便会成功。

信念的力量

这是发生在非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九名矿工在很深的矿井下采煤,突然,矿井倒塌,出口被堵住,矿工们顿时与外界隔绝。这种事故在当地并不少见,凭借经验,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氧气,井下的空气最多还能让他们生存三个半小时。九人当中只有一人有手表。于是大家商定,由戴表的人每半小时通报一次。当第一个半小时过去的时候,戴表的矿工轻描淡写地说:“过了半小时了。”但是他的心里却是异常地紧张和焦虑,因为这是在向大家通报死亡线的临近。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决定不让大家死得那么痛苦。第二个半小时到了,他没有出声,又过了一刻钟,他打起精神说:“一个小时了。”其实,时间已经过了75分钟。又过了一个小时,戴表的矿工才第三次通报所谓的“半小时”。同伴们都以为时间只过了90分钟,只有他知道,135分钟已经过去了。事故发生四个半小时后,救援人员终于进来了,令他们感到惊异的是,九人中竟有八人还活着,只有一个人窒息而死——他就是那个戴表的矿工。

对生的渴望使这些矿工抓住了生命的最后一次机会,一次善意的谎言发挥出了这些矿工内在的强烈求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