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穿越指南
1942900000002

第2章 东周(1)

【朝代简介】

一次别具风味的历史穿越之旅。一部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通俗读物。 作者仿佛一名“穿越时光旅行社”的“特约导游”,以轻松的笔调、有趣的知识带领读者“穿越”到古代中国的一个个朝代,在那些早已逝去的世界里,走访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遇见心仪的历史名人,体验往昔的风土人情,甚至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大城小街上,过一段虚拟的舌尖上的美食时光。 全书以新鲜的形式,把历朝历代各别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文风俗、服饰时尚、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是周王室分崩离析,苟延残喘的后半段。即自周王室迁都洛邑到其彻底灭亡的这段时间。东周的君王,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他们并没有实权。实权,在各个诸侯的手中。

在东周的前半段时间里,诸侯们的争霸持续了两百年,被称作“春秋时代”。之所以被冠以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这段时期里,大名鼎鼎的孔子,修订了《春秋》。在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他们互相吞并,最后剩下的诸侯中,最强大的当然是春秋五霸了。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值得一提的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诸侯。

而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即东周的后半段,则被称作“战国时期”。之所以有这个名字,也是与一部书有关。这部书是西汉刘向所编纂的《战国策》——它专门记录了这段时期的历史故事。在战国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一共有七个,被称作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齐,楚,燕,秦,赵,卫,韩。战国时期,诸侯国忠的卿大夫们的势力逐渐强大,甚至将诸侯国瓜分。

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混乱之后,直到公元前256年,在秦昭襄王的强大实力之下,分崩成东西周的周王室,终于灭亡。秦人铸九鼎,伐天下,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个,使得天下大统,结束了这五百多年的战乱。

【政治制度】【指点天下大势】

中央制度

春秋时期,周惠王的儿子带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恩宠,反观太子郑,却不怎受待见。于是,太子非常忌惮这位弟弟。在周惠王去世之后,太子郑便秘密寻求到了齐桓公等诸侯的支持,登上了王位,即周襄王。然而,王子带对哥哥的行为非常不满,便召集了附近的少数名族一起攻打自己的哥哥。虽然,这第一次“谋反”失败了,但王子带仍然不断地密谋篡位。数年后,王子带终于成功打败了自己的哥哥。如同丧家之犬的周襄王逃到了郑国,求助于鲁,晋,秦等诸侯。在诸侯们的帮助下,周襄王终于重回王位,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怎样?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你是否觉得,周襄王也太憋屈了呢?从他登上王位,到后来重返王位,一直都靠着诸侯们的力量,才能成功。这可太不像一个帝王了!实际上,东周的每一个帝王,几乎都和周襄王一样憋屈。

西周时期,周王身为“天下宗主”,颇有权威。在其统治之下,诸侯之间是不可以互相攻击的。然而,到了东周之后,这种情形发生了逆转。王室衰微的东周自开始到灭亡,一共经历了五百多年,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在“春秋时期”,天下权力的中心已被诸侯们从周天子手中夺走。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也不能彻底说了算了——平明布衣与卿大夫们的崛起,从权力的大锅中分走了一杯羹。

分封制

从前,有个叫做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他的衣衫饰品上都是龙的图案,居住的房子里也都雕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感动,想去见一见这位喜欢自己的人。于是它来到人间,将头伸进窗子,尾巴摆进堂屋。谁知叶公看了之后,非常恐惧,吓得失魂落魄而走。

这个故事,你一定不陌生。但是你可知道,它虽然是个近乎神话的故事,但其中的主角——叶公,却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人。叶公,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名叫子高。他因为被封在了叶地,所以被称作叶公。

那么,这个分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分封制,即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有功的臣子,或是贵族,王室成员。有封地的人,都被称作“诸侯王”或者“国君”。而这些诸侯,又将他们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平民。这由上而下的等级,非常森严。

原本,为了维护统治,诸侯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他们的义务,是为周天子守土开疆,缴纳赋税。可惜的是,在东周时期,周天子式微,诸侯们都不大听话了,争来抢去,周天子只有干着急。不过,这种分封制度并没有随之废除。一直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这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才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商鞅变法与井田制

商鞅早年在魏国时,在宰相公孙痤手下工作。公孙痤非常看重他。但还来不及向魏国国君推荐他,公孙痤就患上重病,将要死了。所幸魏国国君来探望他,于是公孙痤就将商鞅推荐给了国君。谁知国君却认为,商鞅又年轻又没名气,当不得重用。于是公孙痤就说:“如果您不能用他的话,就马上将他杀了,不要让他给其他国家效力。”国君觉得公孙痤可能是病糊涂了,便离开了。

这时候,公孙痤叫来商鞅,说:“身为国家的宰相,我必须先为国家考虑。所以我先劝国君重用你,看他不信任你,便又劝他杀了你。但我们私交不错,所以,你现在快逃吧!”商鞅却说:“没关系。既然国君不能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了我呢?”果然,魏国国君没有杀掉商鞅。后来,商鞅到了秦国,施行了伟大的“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

商鞅变法中,有一项就是废除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开始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那时,道路与水沟纵横,将土地分成一个个方块,看起来很像“井”字,于是叫做“井田”。“井田”当然是属于周天子的,不过周天子将这些井田分给平民种植。他们不能买卖和转让井田,并且需要交税。

每一井,一共被分作了九个方块——即九田。周边的八田,分属于八户平民,叫做私田,即出产作物归种植者自己,只是要交税。而中间的一田,则是公田,由八户共同耕种。其收入全部交公。

这种制度,直到春秋末期,因铁器的盛行而提高生产力之后,才渐渐瓦解。

宗法制

齐桓公在当上国君之前,叫做公子小白。他和弟弟公子纠都在外国避难——因为他们的哥哥,齐襄公,是个非常残暴的人。某日,齐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死。于是,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慌忙赶回国,因为谁先回国,谁就能当国君。当时,身为公子纠手下的管仲,为了帮助自己的主人,射了小白一箭。可最终,小白并没有死,而是当上了齐国国君,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的手下鲍叔牙向他推荐管仲,说这个人能力超群,可以为相。齐桓公斟酌再三,决定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在管仲的尽心辅佐之下,他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有度量,有才能。可之前,为什么是他残暴的哥哥做了国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哥哥,是嫡长子。嫡长子继位,才是遵循宗法制的。

宗法制确立于夏朝,但到了周朝,才发展完善。按照这种制度,宗族分大宗和小宗。大宗即周天子,而天子除嫡长子外的其它子息都是小宗,被封为诸侯。不过,在诸侯自己的封地里,他们的嫡长子相对其他被封为卿大夫的子息而言,就是大宗了。这种制度,保证了嫡长子地位的尊崇,维护了宗族内部等级的森严。

国与野

东周时期,天子力量弱小。这是为什么呢?一切要从西周时的周厉王时代说起——从那时候开始,周王室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周厉王是个非常残暴的君王。为了镇压人民,他采用了非常严酷的刑罚。人们都对他怨声载道。为了阻止人们议论,周厉王便下令:国人不许批评朝政,如果被发现的话,就要受刑。这么一来,国人们真的不敢再公然议论朝政了。他们在路上遇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他们只能互相打个眼色,就离开了。正是这种严酷的统治,将周王室推向了衰败。

那么,上文所提到的“国人”,是指国家的所有民众么?其实不是的。国人,只是国民的一部分地位较高者而已。

春秋时期,在王国或诸侯国里,分为国与野两个部分。所谓国,是指都城与其附近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君主直接统治的。在这里居住的人,叫做国人。国人地位颇高,可以入仕,需要服兵役。他们是国家的主体力量,所以君主和贵族们会礼遇国人。

而野,则是指边境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是被分封给卿大夫的。野中居住的人叫做野人或者庶人。野人的地位不高,不过不用服兵役。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野人地位虽然低,可他们仍然是身份自由的平民。

官制

神童甘罗,本是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吕不韦的门下,做了他的才客。那时候,甘罗才十二岁。

恰逢秦国试图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吕不韦便想派出大臣张唐做使者。可张唐却推辞了,这让吕不韦非常烦恼。这时候,甘罗就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劝说张唐就任。吕不韦认为他年纪太小,不堪重任。谁知甘罗却说:“项橐七岁就能做孔子的老师,我已经十二岁了,怎么不能去试一试呢?”吕不韦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来到张唐的住处,说:“武安君白起,当年因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攻赵,而被赶出咸阳,最终死在杜邮。如今吕不韦丞相的势力,比当年的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是不想活了吗?”这一席话让张唐毛骨悚然,他立即答应出使燕国。

这一来,还不算完。甘罗又亲自去了赵国。他对赵王说:“秦燕共同谋事,不过是为了占据赵国的河间地方。如果您愿意割让河间的五座城池给大秦,我就可以劝秦王放弃与燕国结盟。那时候,您可以去攻打燕国,而我们绝对不干涉!这么一来,您一定能从燕国手中得到超过五座城池的利益呀。”赵王答应了甘罗的要求,割让了五座城池。

秦国毫不费力地得到了五座城池,这让秦王非常高兴。他便封十二岁的甘罗做上卿。

什么是上卿呢?这要从东周的官制说起。

王室或者诸侯国中,辅佐主上的重要职位是卿。卿是大夫中能够秉国政的位高权重者。而在战争时期,卿则可以充当将军或统帅。

当然,如果你想要当卿,并不容易。因为,这个重要的职位,一般都是世袭制的。所以,卿又被称作“世卿”。

不过,这种时代罔替的官制,在战国初期,有了一些改变。此时,一些强大的卿取代了国君,成为诸侯。这么一来,卿家们的家臣与主人之间相对自由的从属关系,就成为了新官制的基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就这样萌芽了。

奴隶制的式微

百里奚是个有才能的人,他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可虞国被晋国所灭掉,百里奚被俘虏,成为了奴隶。不久之后,他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隶,随着结亲的队伍前往秦国。可百里奚不甘心当奴里,便在半路上逃跑了。倒霉的是,他又被楚国人捉住,无奈只得继续痛苦的奴隶生涯。这时候,有远见的秦穆公知道了百里奚是个有才能的人,于是他用了五张羊皮,从楚国人手里换回了身为奴里的百里奚。他不但解除了百里奚的奴隶身份,还封他做了大夫!

这百里奚可真是太好运了。与他相比,大部分奴隶的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

在秦朝之前,中原地区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的阶段。奴隶,是完全被主人所占有的人。他们社会地位非常低,没有人身自由,生杀全凭自己的主人。奴隶的来源,大概有下列四种,分别是:战俘,罪人,被家长卖出或自愿卖身者,以及奴隶所生下的子女。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东周时期,已经大大削弱了。因为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私田增多。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也走向了崩溃。

【东周社会】【坐观社会万象】

【服饰】

楚庄王在平息一次叛乱之后,非常高兴。他在自己的宫殿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君臣一起痛饮。傍晚时,大家还没尽心,楚庄王便让人点上蜡烛,大家继续饮酒狂欢。为了助兴,他甚至交出了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

貌美的许姬正在个某个臣子敬酒时,一阵大风吹过,刚好吹灭了蜡烛。于是,那人乘着酒意,拉住许姬的袖子,想要调戏她。许姬躲开了,并且乘机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她偷偷走到楚庄王身边,请他处罚那个放肆的人。谁知楚庄王听了许姬的话之后,却说:“今天宴会大家不要拘束,都把帽缨摘下来吧。”很快,群臣都摘下了帽缨,楚庄王也命令人点燃了蜡烛。许姬对楚庄王的行为非常不解,他私底下解释说:“战争获得胜利,大家开怀畅饮,酒后失礼,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因为这种事情杀了功臣,会让大家寒心的。”

这件事就此揭过。后来,楚庄王领兵攻打郑国,谁知遭到了埋伏。危急时刻,他手下一个叫做唐狡的副将单枪匹马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打算重赏他,他却说:“当时被许姬扯下帽缨的,正是在下。大王当年宽宏大量放过了臣子,臣子当然要舍身相报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是否会疑惑:东周时期的士人,都会戴着有缨的帽子吗?这,就要从东周时期的服饰特点说起了。

东周时期,人们的服饰与商代的服饰差距不大,只是比商代时的更加宽松。东周服装,衣袖有大小两种款式,而领子则是矩领。这时的衣服是没有纽扣的,人们通过在腰间系一条带子来固定衣服。这种腰带,一般是皮革制作的“革带”或是丝织的“大带”。人们穿上这样的衣服,肩上披一件披肩,系上腰带,再在腰带右边挂上玉佩,这一身,就是东周士人的“标配”啦。哦,对了,千万别忘了,再戴一顶有缨的帽子。这种帽子的两侧都有组缨,人们戴上它时,便将这缨子系在下颌,以便固定。

当然,平民的服装,与士人的是不相同的。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胡服先是流行于军中,此后又快速在平民中盛行。这种胡服包括短衣,长裤和皮靴。其中,短衣瘦窄,穿着时,劳动起来非常方便。

不过,这种胡服虽然在平民中流行,可第一个穿上它的,可是赵武灵王。

【三月三:单身男女的相亲会三月三的约会】

溱水与洧水向东方缓慢地流淌,三月的春水,澄澈而浩大。许多少年与少女手中握着祈求吉祥的兰草,一起来到这河边春游。

一个少女说:“我们去看看河水吧!”与她同行的少年回答道:“已经看过了呀。”少女娇嗔道:“再去看看嘛!河水那么清澈,那么漂亮!”少年点点头,两人便一起沿河行走。他们脸上带着羞怯的笑意,非常开心。最后,要分别时,他们互相赠送芍药,以表达心中的爱意。

这一幕,看起来怎么也不像发生在保守的古代吧?实际上,这正是《诗经·郑风·溱洧》中描述的情景。

农历三月三,相传是伏羲氏与女娲氏交合的日子。这一天,被称作“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在这一天,生活在东周时代的人们不但要祭祀神灵,祈求获得更多的子嗣,还会进行愉快的约会。

在《周礼地官媒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这一天,未婚的青年男女们可以穿上好看的服装,邀约一同外出游乐。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提倡自由恋爱的节日了!

有趣的是,这些青年男女,如果能够约会成功,甚至可能会被国家赐予土地;而拒绝外出约会的年轻人,则会受到惩罚。

【游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