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句话读懂中国史
1943100000002

第2章 先秦(1)

中国的历史,一般都从“三代”说起。“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个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从“半信史时代”向“信史时代”过渡的时期。周王朝又以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就是常说的春秋战国时代。

夏桀:我是太阳我怕谁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夏桀。人民诅咒暴虐之君夏桀早点去死时,夏桀如此回答。

“脑残”是个时尚词,患有这种病症的人言谈举止匪夷所思,偏执妄想,无可救药。中国历史上的权力大亨中,夏桀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脑残代表。

夏桀(本名履癸)是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是位超级大力士,同时也是位喜欢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的狂妄者。他对人民动用铁腕手段,还用冷酷的武力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一次对少数民族进行武力打击时,他得到了男人最想得到的战利品之一:绝色美女妹喜。

男人最本性的一面此时在夏桀身上展露无遗。他一回都城,就把妺喜封为皇后,同时下令征集民夫,为妺喜建造一座华丽高大的宫殿。这座宫殿造成后,远远望去,耸入天际,浮云环绕,好像要倾倒一般,因此,夏桀就命名为“倾宫”。倾宫是夏王朝的标志性建筑、第一楼,宫内有琼室瑶台,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极尽奢华。

美女是男人创造力的源泉。夏桀为了取悦这位绝代美人,下令在宫中庭院的树上挂上肉食,称做“肉林”。并在庭院中挖了个大池,里面灌满甜美香醇的美酒,称做“酒池”。当夏桀与妺喜登上倾宫,那些全身赤裸的宫女们就按规定翩翩起舞。跳累了,她们被允许到肉林中去摘肉吃,渴了就趴在池边痛饮美酒。

夏桀对妹喜的要求从来说一不二,有次妹喜希望能听到丝绸撕破的声音,夏桀就命令天下百姓每天要进贡一百匹丝绸,叫力气大的宫女来撕给妹喜听,从而给妺喜带去欢乐。

此时的夏王朝已是乌云满布,百姓们怨声载道,诸侯们长吁短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但夏桀丝毫未察觉到这种危险,仍然享受着这天上人间般的快乐日子。

国家图书馆馆长兼中央天文台台长(太史令)终古,责任心驱使他不能眼看着国家灭亡,就站出来对夏桀说:“大王!您老祖宗大禹整下这份家业不容易啊!现在您这么乱搞,国家灭亡那是迟早的事!但如果立即悬崖勒马,说不定还有挽回的余地!请大王三思啊!”

说完,老泪纵横。可此时的夏桀已经走火入魔,这些话根本冲不破他那刚愎自用的铁墙。他怒叱终古多管闲事,说,如果真如你所说,百姓们怎么不怒吼?

百姓们终于怒吼,他们向苍天呼喊:“履癸!你这个十恶不赦的昏君!如果有可能,我们情愿与你同归于尽!”

夏桀听到这句话后,满不在乎,他狂妄地说:“天上有太阳,正如我有老百姓。太阳会灭亡吗?太阳不灭亡,我就江山永固!”

这可真是“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夏桀就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再也没有人可以解救他了。没过多久,早已运筹多年的商诸侯国首领汤,对夏桀发动了革命战争。

夏桀依然狂妄如故,对妹喜说,等我去灭掉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回来我们继续享受人生。可惜,两军一交战,夏军将士就纷纷或倒戈或逃散。夏桀这时才知道,自己已经失民心到何种田地。他狼狈地逃回都城,在商汤的穷追猛打下,他携带着妹喜和珍宝,渡过长江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县)。但最终还是被商汤擒获,就地放逐,最后被活活饿死。

夏桀临死前如果仍有抬眼的力气,就会看到,天上的太阳依然光芒万丈,而他的江山早已灰飞烟灭。

【读懂历史】

无知者无畏,其实无耻的权力者更无畏。像夏桀,自己作恶多端罪行累累,导致全国人民对他恨之入骨。这时候,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错位行为,反而说出“太阳不灭亡我就不会灭亡”的话来。无耻与狂妄成了夏桀的左右脑,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人因为无耻和狂妄,而变得越来越无知愚昧,而愚昧和无知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无耻狂妄。

我们今天的人再读到这些历史段落时,往往会惊讶于他们的狂妄与无知的程度!千万批判的话语化作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就算你有天命在身,你是“天下之主”,也一样逃不过这个道理。

个性名片

姓名:姒履癸 绰号:夏桀,桀,凶恶的意思 职业:夏王 特长:行为艺术大师 标签:酒池肉林

人生宣言:爱美女爱生活

召公:堵得了群众的嘴,堵不了群众的心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西周)召公。周厉王对百姓实行恐怖统治,使用特务监视百姓。周召公如是劝阻,但没有任何效果。

西周第十任国王周厉王上台后,荒淫无度,拼命享乐,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增加乐趣的基础就是钱财,为了得到钱财,他特意找了几个善于敛财的人充当敛财特使,任务就是专门为厉王向天下百姓搜刮钱财。

于是有大臣直言不讳地警告他说:“你这样搞下去,咱们周朝的统治肯定要衰落。百姓怎么能经得起你这样搜刮呢!”

周厉王不理这样的言论,依旧我行我素。不过,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多。朝中大臣反对他,由于离他比较近,他能听到,听到后就拉出去杀掉。老百姓反对他,由于离得远,他听不到,但听不到并不表示周厉王就不知道。他相信,都城里的平民们已经在咒骂他了,只是他没有办法把骂他的人一一抓出来而已。为此,周厉王很动脑筋,他要把民间这些反对的声音尽快消除。

开会的时候,周厉王问:外边那些人民是怎么议论我的?

大臣回答他:对您非常不满。

周厉王虽然荒淫,但非常好面子,不能容许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怎么才能不让他们乱讲话?

大臣回答:很简单,只要把乱讲您坏话的人捉来,扔进监狱,让他们生不如死就可以了。

周厉王认为这个主意很好:但是,我怎么才能知道谁在讲我坏话呢?

大臣继续说道:我认识个巫师,是卫国人,此人能未卜先知,耳朵灵敏,几里之外的人讲话,他都可以探听到。

周厉王大喜,立即召见了这位卫巫。卫巫的表现很让他满意,于是,就被派出宫,专门在大街小巷竖着耳朵探听国人的讲话。

在那段时间,一份份告密名单摆在了周厉王的案头,一批一批的人被捉进监狱,卫巫果然是人才,但凡讲厉王坏话的人没有一个不被捉进监狱的。

但不久后,卫巫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名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少。周厉王认为这位同志一有成绩就骄傲,不好好工作了,于是严厉地斥责了他一番。卫巫对周厉王说:实在是没有人说大王的坏话了,现在国人都非常老实,熟人见了面都不讲一句话,只用眼神打招呼。

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对此现象周厉王很不满意,他对卫巫说:这些国人狡猾得很,他们嘴巴上不说,未必代表他们心里不想。

卫巫立即打蛇随棍上,说自己会读唇术,即使对方不出声,他从对方唇上就可以看出对方想要说什么。周厉王立即让他用这种新方法去开始工作。

结果,又是一批一批的人被捉进监狱,用卫巫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在路上遇见后,用唇语诽谤国王。

这样一来,周厉王满意了,他找来曾经对他直言不讳的大臣,得意地说道:“你曾经跟我讲过,有人在背后骂我,现在我采用一种非常优秀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些国人再也不敢放肆了。”

这位大臣很是焦急,他不但为国运着急,还为周厉王那残疾的思维着急,“大王,您这样想可就错了,国人之所以不敢说你坏话了,是因为有卫巫的告密。你这就等于是堵住了百姓的嘴。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想当初,大禹治水之前,也有人治过洪水,那就是堵。水到哪里,就堵到哪里。结果,水在短时间内不会制造祸乱,可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把堵塞之地冲开,力量比以前更大了。

在这位大臣看来,堵国人的嘴要比堵洪水还危险。周厉王不晓得这样的道理,打发这位大臣去首都大街上作实地调查。大臣跑到大街上一看:每个人都垂头疾走,互相之间连眼神交流都没有了。

三年后,国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当哑巴的日子,就在公元前841年的一天,无数国人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冲进了王宫,顷刻之间,周厉王急得转起了圈。历史上最着名的两位人物,周公与召公主动站了出来,为国王排忧解难。他们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国人冲进来的目的就是想跟国王理会理会;国王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走,那等于把自己推进坟墓。周厉王当然怕死,于是,在一队士兵的护送下,逃出了都城。然后,周召二公跟大家解释说,可以把国王废掉,立太子为皇帝。那么,大家做哑巴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周公与召公在当时很得民心,但国人认为,太子跟他老子很可能是一个德行,大家不想第二次再做哑巴。要求把太子交出来,两个老头就把一个人假扮成太子,交给了国人。人多力量大,国人围住假太子,一人几脚下去,那个假太子就被踹成了肉泥。

折腾完后,国人在两个老头的劝说下撤出了王宫。两个老头最后决定,绝对不能让真太子上台,所以,他们两人先来主管国家事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共和行政”。14年后,国人把当哑巴的日子忘记了,两个老头才把太子抬出来,拥立为王。

周厉王呢,一直逃到周朝的边境——彘(今山西霍县东北,一说是被放逐到此),并在那里死去。

【读懂历史】

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不仅周厉王一个,太多的统治者都想把国民变成俯首帖耳的哑巴。但他们的结局却告诉我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真正有效的统治术应该是和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堵,而是疏。

【延伸阅读】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晚唐诗人章碣写了一首《焚书坑》诗,里面有两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揭示了另一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型。

秦始皇消灭六国的军事对抗后,消化起来其实是个难题,为了防止六国死灰复燃,他把六国的城池全部推倒,对兵器进行管制,谁家想私藏武器?没门,实名制来买也买不到。这是“武”的方面,“文”的方面,有车同轨、书同文等等,还有一项就是,实行郡县制。故事正是因为郡县制而起。

前210年,杰出知识分子淳于越,上书批评郡县制。他罗列了一大堆上古先王时候的制度,来证明郡县制这东西来历不明、出身不正、实践上不科学,依他的看法,应该继续搞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本来,郡县制适宜还是分封制优越,拿出来讨论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丞相李斯认为,淳于越别有用心地挑起争论,是恶意攻击国家制度,这可是个很坏的苗头,政府应该予以重拳打击,清洁思想市场。李斯提醒秦始皇:从古至今,我就没有听说过儒家那群家伙,做出过什么正确的事情来,他们的老祖宗孔子也只会指责当时当政者的过错,拿出的一些意见全都不合时宜;这些人经常对我们的政策法令说三道四,不仅完全于事无补,还容易煽动民心,影响政策法令的权威。因此,李斯希望秦始皇来一招“釜底抽薪”,即把知识收归国有,除了法律、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以外,其他书全部收上来烧毁,民间一律不允许私藏。

秦始皇批示,就按这个意见办!于是,公元前213年,秦朝政府下令:除去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其他史书及《诗》、《书》等百家语之类,全部烧毁;除博士官掌管的图书和农书医书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各地所有藏书全部交到当地官府集中烧毁;如果命令下达后30天之内不烧的,那就判刑、服劳役;今后,如还有人敢于议论诗书的,判死刑;以古非今说政府坏话的,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揭发者,治以同罪。

这就是“焚书”。但书虽然烧了,但知识还在,民间的读书人还在,第二年,有些读书人私下议论秦始皇,说秦始皇的相貌看上去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高压统治,迟早有天会完蛋。秦始皇听到这件事情后,暴跳如雷,痛恨这天下百姓实在是太不好管理了,于是,他把咸阳城中的儒生都召集到一起,大概有400来人,二话不说,统统活埋。这就是“坑儒”。

焚书坑儒之后,天下似乎安静了许多,读书人也安分了许多。但这只是表象,民间的愤怒潜流在慢慢聚积。秦始皇死后才两年,刘邦、项羽等就纷纷起兵,经过一番刀光血影的搏杀,灭掉了秦王朝。

正如章碣诗中所说的那样,秦朝烧书坑儒的记忆还未被淡忘,刘邦和项羽们就起兵革命了,而这两人却是“不读书”之人。既然造反推翻秦朝的不是读书人,那么,当初的焚书坑儒岂不是表错情了么!

——看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并不仅仅是“防”的思想是错误的,还因为“防”的对象是错误的,秦朝二世而亡,关书生什么事!再说了,堵得住读书人,所有人所有地方你都堵得住么!

历史小背景

通常把夏商周称做“三代”,其中周王朝,又因为都城不同,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厉王就是西周的第十任国王,由于他的倒行逆施,被人民赶跑,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也就是说,之前的历史有很多传说和时间混乱的地方,从这一年开始,历史变得有据可依了。周厉王被赶跑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所以841年又称“共和元年”。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这是诗人用秦朝灭亡的教训,警告那些想要堵群众嘴的领导者,并指出真正抢夺江山的,都不是读书人。

管仲:疾恶如仇的人不适合做大官

其为人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不可以为政。

——(春秋)管仲。这是管仲对知己鲍叔牙的客观评价,它告诉我们:一个道德品质不坏的人,是不适合做大官的。

众所周知,春秋时,齐国人鲍叔牙和管仲是一对好朋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他们一起上战场,结果当大家都在奋力拼杀的时候,管仲却撇下大伙,甚至撇下鲍叔牙开小差跑掉了。事后,鲍叔牙替管仲解释说,管同学逃跑是因为他不能死,必须活,以照顾家里年老的母亲。鲍叔牙和管仲在一起做生意,每次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牙也毫无怨言,他说,管仲家境困难,比别人更需要钱。后来,鲍叔牙追随公子小白,管仲则追随公子纠,双方围绕齐国君王之位进行了一次火拼,结果小白和鲍叔牙胜出,公子纠失败后被处死,而管仲则成为通缉犯,被监禁在鲁国。

这时候又是鲍叔牙站出来,他问原来的公子小白、现在的齐桓公: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想称霸诸侯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管仲来辅佐你。

眼见鲍叔牙如此坚持,而且语气坚定,齐桓公半信半疑地相信了,他派人对鲁国说:管仲这家伙特别讨厌,别人见了我都是忍让三分,只有他总跟我作对,还射了我一箭,差点要了我的老命。所以,我恨不得生吃他的肉,活剥他的皮,你们把他送回齐国吧,交给我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