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欧洲战史
1950300000092

第92章 俄军对外远征

俄军对外远征指俄军彻底消灭拿破仑一世军队,解放拿破仑统治下的西欧各国的军事行动。卫国战争期间,拿破仑的“大军”被击溃,库图佐夫元帅指挥的俄军出现在西欧各国边界,欧洲大陆的军事、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被奴役的各国人民不愿再受法国征服者的压迫,纷纷起来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俄国政府决定在仍有拿破仑军队的诸邻国的领土上继续作战,正如库图佐夫所说的那样,把敌人彻底消灭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把法军从各国领土上驱逐出去,使拿破仑无法利用这些国家的资源继续进行侵略战争,在欧洲建立持久和平。同时,沙皇政府把恢复和巩固被拿破仑削弱的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王朝制度视为己任。

拿破仑失败于俄国之后,力图争取时间,重建一支大军,维持他在欧洲的统治。他打算首先依托涅曼河、维斯瓦河、奥得河、易北河等大的河川屏障,利用莫德林、托伦、库斯特林、格洛高等坚固的要塞,阻拦俄军向法国边界推进。俄国统帅部的战略计划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普鲁士和奥地利退出战争,不再站在拿破仑一边,而成为俄国的盟友。

俄军在出国之前有10万多人,533门火炮。拿破仑军队约有7万人,编成2个基本集团:一个配置在东普鲁士,另一个配置在华沙地区,均由缪拉元帅指挥。

俄军于1812年12月底开始进攻。从科夫诺地区向科尼希斯贝克、格但斯克方向对敌东普鲁士集团实施主要突击。俄军的大部兵力均投入这一方向上作战,有:第3西部集团军、维特根施泰因将军的独立军团、哥萨克首领普拉托夫的哥萨克军团,共约6万人,由海军上将齐查戈夫统一指挥。在华沙方向上,米洛拉多维奇将军统一指挥的部队从格罗德诺及其以南地区对施瓦岑贝格、雷尼埃和波尼亚托夫斯基各军团实施进攻。在这两个集团的中间,从梅列地区向普洛次克方向展开进攻的是主力集团军,俄军总司令部随其行动。主力集团军的任务是不让东普鲁士和波兰两个方向的敌军会合,为各个歼敌创造条件。

俄军横渡涅曼河时,法军未作认真抵抗。缪拉认为在这一地区作战没有作用,便下令撤过维斯瓦河。1812年12月30日,指挥普鲁士军团的约克将军不顾国王的意旨同俄国统帅部代表缔结了在普鲁士政府就与俄国结盟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保持中立的协定。1812年1月5日,舍彼列夫将军指挥的前卫队在追击法军中占领科尼希斯贝克。1813年2月5日,主力集团军占领了普洛次克;2月8日,米洛拉多维奇指挥的俄军占领华沙;同日,与指挥奥地利军团的施瓦岑贝格将军进行停战谈判。

到1813年1月底止,俄军肃清了波兰至维斯瓦河地域的拿破仑军队,并在多处强渡了维斯瓦河,封锁了格但斯克、托伦、莫德林要塞。

在维斯瓦河对岸,直接与俄军对峙的是意大利总督博阿尔内指挥的5.5~6万人的法军。当时得到后备兵员补充的俄军在数量上几乎是敌人的两倍,居优势。库图佐夫为加快进攻速度,改变了追击敌人的组织和队形。他从各个方向上的主力编制中挑出若干骑兵、猎骑兵和骑兵炮兵,组成几支强大的快速部队。给予他们的任务是追击和歼灭小股敌军,活动在敌交通线上,切断敌交通线。

1813年2月中旬,俄军到达奥得河,在1个半月内向前推进750~800公里。此后,根据库图佐夫拟定的计划,各部队应沿两个方向实施进攻,最后会合于柏林以西,以便围歼普鲁士首都地区敌重兵集团;约克将军和比洛将军的普鲁士军团也参加作战。2月28日,俄普签订对拿破仑法国共同作战的卡利什条约,为建立第6次反法联盟奠定了基础。普鲁士有义务派出8万军队参战。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惧怕拿破仑,千方百计地拖延出兵的时间。3月4日,几乎同时从四面八方突入柏林的俄军从占领者手中解放了该城。当地居民把俄国士兵当作帮助自己摆脱外国桎梏的解放者来欢迎。

柏林的失守,迫使法军仓促撤过易北河。当时,拿破仑已有30万军队,其中大部分是从后备兵员中征募的。而俄普联军总数达25万至28万人。拿破仑计划是把联军遏止于易北河上,同时在莱比锡地区集中主力,尔后转入反攻。库图佐夫明了拿破仑的意图,决定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集中兵力先发制敌。于是,集结在柏林、卡利什、布莱斯劳的部队均按会合方向,向莱比锡地区急速开进。但是,正当极其重要的军事行动迫近之时,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于1813年4月28日,突然在本茨劳逝世。军队领导权转到3个人手中:亚历山大一世皇帝、新任总司令维特根施泰因将军和接替海军上将齐查戈夫的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帅部易人,不能不影响军队的指挥。在吕特岑战役中,联军于5月2日受挫后,不得不先放弃莱比锡,后又放弃德累斯顿。5月20~21日,在巴曾战役中,法军再次获胜,并进抵布莱斯劳。巴克莱·德·托利将军被任命为总司令,接替维特根施泰因。联军的失败迫使联军指挥部同拿破仑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战斗间歇从6月4日持续到8月10日。拿破仑不接受联军提出的要他放弃所占领的大部领土的要求。8月10日,奥地利同法国断绝关系,加入反法联盟。根据1812年条约与俄国结盟的瑞典,也反对法国。9月9日缔结的特普利茨盟约巩固了俄、奥、普3国联盟。根据盟约,各方都有义务派出15万军队参战。10月,大不列颠也同奥地利订立了反拿破仑盟约。

到1813年夏末,联军已拥有49.2万人,1383门火炮。波希米亚方面军在布季涅地区;西里西亚方面军在什韦伊德尼茨地区;北方方面军在柏林地区,部分在汉堡城下。具有与拿破仑作战制胜经验的俄军被分散使用,派到各盟国军队中。维特根施泰因将军的集团军和巴克莱·德·托利将军任总指挥的几个后备军团,共约8万人,加入波希米亚方面军;萨肯将军和朗热隆将军的军团,6万多人,加入西里西亚方面军;温青格罗德将军的军团,约3万人,加入北方方面军。施瓦岑贝格元帅任联军总司令。但是,由俄、奥、普3国君主的大本营实行统一领导。

拿破仑这时拥有约44万军队,1200门火炮。法国以1个集团军来对抗同盟国的1个方面军。此外,以拿破仑为首的9万后备军配置在格尔利次附近。联军指挥部正为各方面军同时转入进攻作准备。其中,配置在中间的西里西亚方面军的任务是实施佯动,波希米亚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则分别对敌两翼和后方实施决定性的突击。

拿破仑方面拟定,首先集中打击8月15日最先转入进攻的西里西亚方面军,并开始调动其主力部队,攻打该方面军。但是,当他获悉波希米亚方面军已迫近德累斯顿时,又将主力调回。施瓦岑贝格缓慢迟疑的行动,使法军有可能作反击准备。8月26~27日,波希米亚方面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遭到失败。法军对其进行追击,但在库利姆会战中,俄国近卫军击退了法军。与此同时,北方方面军击溃了乌迪诺的部队,西里西亚方面军击溃了麦克唐纳的部队。联军转入总攻。在将法军击退到易北河对岸后,开始将其包围在莱比锡地区。1813年10月16~19日,进行了莱比锡战役。此次战役,双方参战人数共约50万:联军30多万人,1385门火炮;拿破仑军队约20万人,700多门火炮。

1813年的战争以莱比锡战役而告结束,其重要结局是建立起强大的反法联盟;击溃了拿破仑重建的军队;德意志摆脱了拿破仑的桎梏。

1814年战争开始前,在莱茵河一线展开的联军约有46万人,其中有俄军15.3万人。俄军仍和原来一样,分散配置到各盟国的军队中:主力方面军20万人,其中俄军6万多人;西里西亚方面军7.5万人,其中俄军5.6万人;北方方面军18万人,其中俄军3.6万人。拿破仑能够沿莱茵河左岸展开与联军对峙的部队仅有16万人。1813年12月至1814年1月初,3国联军全部强渡莱茵河,并开始向法国腹地进军。主力方面军和西里西亚方面军向巴黎发起攻击。1月29日,在布里埃纳附近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战,拿破仑迫使联军后退。3天后,他的部队在拉罗蒂埃却遭失败。1月底至2月上半月,拿破仑首先对西里西亚方面军,然后又对主力方面军连续发动攻击,迫使他们后撤。直到2月27日巴尔·休尔·奥布之战中,联军才阻止了拿破仑军队的推进。失败使同盟国间的分歧加剧,对军事行动的进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了巩固联盟,英、俄、奥、普4国于3月1日签订肖蒙条约,规定:未经全体同意,缔约各方均不得与法国签订和约或停战协定。此外,在夏蒂荣会议上,同盟国还作了一次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尝试,条件是要法国撤回到1792年的疆界。拿破仑拒绝了这一建议。联军在拉昂之战3月9~10日和阿尔西之战3月20~21日中获胜后,即开始向巴黎进攻。当时,守卫巴黎的法军连同国民近卫军在内总数不过4.5万人。联军拥有近10万人,其中有俄军6.35万人。拿破仑企图以预先调回的配置在东线的主力和对联军交通线造成的威胁来转移联军向巴黎的进攻,但其策略被识破,只好很快收场。3月30日,巴黎的敌人投降。4月6日,拿破仑于枫丹白露在退位书上签字,后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被处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即了王位。5月30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巴黎和约。

俄军在作为卫国战争继续的对外远征中,顺利地完成了面临的任务,对西欧各国人民摆脱拿破仑压迫的解放斗争给予了巨大援助,博得了国际上广泛的称赞。俄国的军事学术对顺利完成此次远征起了重要作用。俄军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在库图佐夫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利益。在1813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俄军单独同拿破仑军队作战。

俄军战略的重要特点,是战略上的进攻性和达到歼灭敌军这一主要目标的明确性。当时,由于武装斗争总条件的变化和具体情况,完成这一使命不能取决于一次孤注一掷的总决战,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连续突击。从军事学术上看,俄军对外远征的特点,首先是在远征中出现了新的战役诸要素:为同一目标,在宽大正面上从数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并在这一方向上集中主要力量;以强大的快速部队向大纵深发展进攻;彼此相距甚远的各重兵集团之间的协同动作等等。俄军对外远征的战术特点,是以方阵和纵队与猎骑兵的散开队形配合行动。这些战术形式符合当时的要求,为俄军所充分掌握,保证了战斗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