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1951200000020

第20章 电子装备(3)

它利用物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探测飞机、导弹、舰船、车辆、兵器、桥梁、居民点等等目标,测定目标的位置,包括距离、高度和方位角。发射的电波同回波频率相同,便是固定目标;不相同便是活动目标。回波频率高于发射频率,是目标向雷达这边靠近;低是相反,说明目标正背离雷达远去。目标运动速度越快,频率变化就越大。这就是雷达探测的一般原理。

据说雷达最早还是德国人发明制造的呢!1933年前后,第一台可供实用的防空警戒雷达,就由德国科学家研制成功。

但是被德国空军头目戈林扼杀,理由是如果技术被盗走,对德国空军是极大灾难。所有技术资料毁的毁,存的存,一切继续研究工作都停了下来。相反,英国、美国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加紧研究。1936年,英国科学家瓦特研制成功实用防空雷达。1938年,英、美两国同时造出了机载搜索雷达和舰载预警雷达。德国得知消息,回头重新开始研究,已经落后于别人5~6年时间。

雷达的实际应用,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德空战。德国集中2400架飞机,其中轰炸机1480架,空袭英国。英国一共才有1300架飞机,用于防空作战的只有700架,力量差远了。

但是,英国借助雷达,不等德军飞机飞到英伦三岛上空,就知道有多少批多少架飞机袭来,然后派出战斗机在有利空域去痛击。结果,一个多月时间,德国损失的飞机达到1500架。劣势的英国空军胜过占优势的德国空军,雷达立了不小功劳。

发展到今天的雷达,真正成了战场上的“千里眼”。它可以发现数千里外的目标。它几乎不受昼夜各种天气条件限制,全天时、全天候地工作。它能够自动搜索和跟踪目标。它能够按照预先编好的密码,通过一定的附属设备辨别敌我。世上还没有别的侦察手段能替代它。

雷达的工作波长在10米~1毫米之间,相应的频率是30兆赫到30万兆赫。

通常把波长10米~1米的雷达称为超短波雷达,把在1米以下的雷达叫做微波雷达。按工作方式分有两类:一类是连续发射电波的,叫连续波雷达;另一类发射的电波是间隙的,像人的脉搏跳动一样,叫脉冲雷达。

雷达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天线收发转换开关、显示器、天线控制设备和电源设备等。最新的相控程雷达,每个天线阵内都有几百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是一个微小的但是强有力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一部雷达能同时搜索、探测、跟踪数百个目标。雷达设计采取了模块方式,民用变军用,增加或减掉某种功能,只需要调换模块就行。

用于地面侦察的军用雷达,现在有:

战场侦察雷达,也叫地面活动侦察雷达,主要是陆军侦察部队用来侦察、监视地面的兵器、车辆、人员和低空飞机活动情况的。远距离的侦察雷达,探测距离在20~30公里范围,重60公斤,常安装在车辆上。中距离的探测范围在10~18公里间。近距离的探测范围在3公里以内,重量只有二三公斤,一般装在三角架上就可以工作。

警戒雷达,配置在沿海、边防和纵深地区,有的设在高山上,用来发现远距离的飞机、导弹和舰艇,保证自己有充分的战斗准备时间。这类雷达按探测距离远近,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超远程等几种。近程在200~300公以,中程在300~500公里,远程在500~4000公里,4000公里以外的就是超远程了。

还有一种超视距雷达,用来探测从地面发射的洲际导弹、部分轨道式轰炸武器,以及可以作超低空飞行的高速战略轰炸机。

它同一般雷达不同的地方是工作频率低,在2~60兆赫之间。它发射的电波不能穿透电离层,而是在电离层和地表面之间跳跃向前,直到遇到目标再跳跃地反射回接收机。它比一般雷达能提供更多的预警时间。对从三四千公里外袭来的超音速飞机,可以提供1小时以上的预警时间,一般雷达只能有10分钟。它的弱点是有跳跃盲区,需要有常规微波雷达弥补。

雷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般通用的雷达以外,还有许多专用雷达和专门为改善某一方面性能的雷达。专用雷达如引导雷达、制导雷达、炮瞄雷达、迫击炮定位雷达。专门改善某类性能的雷达有:能提高距离分辨率的脉冲压缩雷达,能提高角分辨率的单脉冲雷达,能提高抗干扰能力的频率分集雷达等。

雷达的出现,促进了反雷达技术的研究和采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采取欺骗雷达的办法。隐蔽真的,提供假的。

1982年,以色列空军袭击叙利亚导弹基地前,先发射了两种无人驾驶侦察机,带着3种装置。

一种是金属反射器,直径虽然只有30厘米,但功率大,雷达回波显示会误以为有35平方米面积的大规模突击机群袭来。另两种是电视图像摄像机和雷达频谱数据接收仪。叙军受骗,误假为真,导弹制导雷达全部开机,结果不但没有侦察到以军情况,反而把自己的雷达位置、参数等等全部暴露给了以军。这是用假骗真的例子。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受了很大损失,但还是保存了许多的坦克大炮,有一部分军队也躲过了轰炸,原因是伊军搞了假工事、假坦克、假飞机、假导弹发射装置,甚至垒起了一座座墙,让美国卫星、空中和地面雷达误以为真的,引导飞机、导弹去袭击。

真的坦克、大炮埋进沙漠里隐蔽了起来。多国部队空袭15天以后,伊拉克90%的飞机、99%的坦克没有损失。空袭33天以后,伊军仍保持70%的坦克,65%的装甲车和大炮。直到战争结束前,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还一直可以发射。

雷达侦察和反雷达侦察,干扰雷达和雷达反干扰、抗干扰,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战术技术。

许多国家正在做和想要做的事情,是怎样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雷达,又怎样破坏和摧毁敌方的雷达。自己耳聪目明,让敌方变成聋子、瞎子,至少也是个耳背的睁眼瞎。世上会不断地推出新的雷达,也会不断地有新的干扰技术问世。

磁力发生机

在雷达侦察和反雷达侦察中,兴起一门隐形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古老童话,都有描述隐身的故事。近代的武侠小说,也常写一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侠客。突然在你身后出现,忽然一下又不见了。

1897年,英国作家写了一本科幻小说,书名叫《隐身人》,有的译作《隐形人》,许多曲折有趣的情节吸引读者不愿意把书放下。

有人写文章提到1943年美国人曾经进行过一次试验,一艘军舰装上了磁力发生机,开始时升起一种绿雾,当交变磁场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军舰上的人逐渐模糊不清,交变磁场再继续增强,整个军舰就被这奇异的绿色烟雾完全淹没,什么也看不清了。

据在场的科学家测试,隐形效果的外围直径有100米左右,只有用特殊的电子仪器才能测出军舰的具体位置。这个试验后来停止了。

因为试验后果不好,有人发疯,有人病了住院,还有人死亡。从此,再没有听说用人作隐身试验的。隐形技术的试验,几乎都是在不让雷达发现这样一个范围内。

隐形

为了不让敌方发现,军事斗争中很早就有伪装术。“注意隐蔽!”士兵头上插以树枝等等,这在许多战争小说、战争电影中常读到和看到。

施放烟幕是又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在现代战争中也还在用。不过,这种烟幕,不光是施放烟幕弹,让滚滚浓烟遮盖一切。现在更多的是施放电子屏幕,造成雷达迷盲。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前,先用飞机在攻击方向上密密地施放一种涂了金属的气悬体,反映到雷达荧光屏上便是片片白雾,等于设了一道电子屏障。苏军大批机群就是这时飞来的,捷克的雷达和北约的雷达都没有及时发现。1991年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也使用过这种方式。

军队官兵的服装,世界各国大都取草绿色,原因也在于伪装。古代军队的服装五花八门,各个国家很不一样,像英国的军队还是穿红颜色的。冷兵器打仗,刀对刀,枪对枪,不关服装颜色的事,倒是要注意衣服紧束、利落。热兵器作战,枪炮打得远,先发现人而不被人发现就成了打仗中的一件大事。绿色,混同树木灌丛。

在沙漠地带,穿土黄色服装。这些都有利于隐蔽自己。但是,现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是电子仪器,不是用肉眼侦察。一定形状的军服,即使是绿色的、土黄色的,也会在仪器屏幕上出现人体图像。因此,一种新的叫迷彩服的服装,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普遍盛行。

迷彩服,最早是希特勒的军队穿用,有三种颜色。后来美国军队也用,共四种颜色。现在世界上大都用六种颜色。颜色多,而且用不同彩斑,使得军服基本上接近周围大自然的环境色彩,用以迷惑敌人的眼睛,包括人的眼睛和电子仪器的“眼睛”。

军服还在发展中。《西游记》中写了一个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自然界中也有变色龙这样的动物。

国外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随环境变化而自动变色的军服。有的研究用光色性染料,这种染料有一种特殊的化学性质,用它染出来的衣服会吸收当时当地的光波,使得衣服出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颜色。有的研究用人工合成变色龙会变的那种有机色素,用于军服伪装色。还有的在研究制造一种新的纤维,这种纤维受某种光照射后,便会变成某种色彩,多少小时之内保持不变。

总而言之,要使军队服装在多变的战场上,可以随时随地同地形地貌融成一体。如果卧倒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军装会像五颜六色的花朵。要是泅渡江河呢?那就会同水天一色。

不但军队服装,而且武器装备也在走向迷彩化。把坦克、大炮、车辆也都打扮得五颜六色,这已经在不少国家的军队中出现了。

一切隐形术主要是对付雷达

雷达发现目标,是根据目标反射出的电磁波等探测出来的。要想避免被雷达侦察出来,就要使武器装备尽量少反射电波、红外光,避免产生热辐射。隐形技术是传统的伪装术的延伸和高级发展,是用新的材料、新的设计和其他新技术对雷达实行欺骗的技术。

在新材料方面,有两种。一种是制造航天和航空兵器采用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内部分子结构疏松,接受雷达波后会产生振动,并转换成热能散发掉。另一种是涂料。日本和美国都已经制造出用铁氧体粉和氯丁橡胶等高分于材料合成的混合涂料,在飞机、导弹上涂上两层,就不容易被雷达发现。也可以用含有放射性元素“锔”或“钋”的涂料。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会使附近空气形成一层等离子体,把雷达波吸收掉。还可以涂上一种轻的塑料和树脂,形成可塑性表面,雷达的电磁波碰到以后会被分解掉。

这样,雷达发出的电磁波,或者受到飞机、导弹外壳的分解抵消,或者受到涂层表面的分解抵消,雷达怎么会不失灵呢!

在设计方面,改变飞机、导弹外形,不要有直角,尽量平整,等等,缩小雷达有效反射面积。

还有,就是采用激光设备替代一部分电子设备,采用埋人式或再生式发动机,采用高速燃烧,燃烧后热量能急速冷却的新型燃料,等等,尽可能减少电子辐射和热辐射,提高不让雷达发现的隐形效果。

隐形并非绝对有效

海湾战争中隐形飞机名声大振,可以预见在军事领域内将会出现一股隐身热。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把高级隐形涂料用在军事装备和重型武器上的例子。隐形技术将会发展,反隐形技术也将会出现。大约在十年前,苏联人就透露出正在研究一种对付隐形飞机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发现几十公里以外的非金属飞行物。1994年第4季度的瑞士《国际防务评沦》报道说,俄罗斯正在出售甚高频防空雷达,声称能探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的雷达,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现F—117A隐形飞机。

原来,这种飞机并不能全方位隐形,仰视和俯视的雷达就可以发现它;它也不能在各种雷达波面前隐形,它的灰黑色涂层对中长雷达波就无能为力。可见,隐形也并非绝对有效。

夜视器材

海湾战争,也是一次最新的夜视器材的展览。

美国军队历来不善于在夜间打仗。这一次却不一样,主要作战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在空袭阶段,夜间出动的飞机架次占总架次的70%。在地面作战阶段,发起攻击的时间也都选在凌晨或夜间。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敢于夜战,靠的是有大量先进的夜视器材。

伊拉克军队用了许多新式伪装器材,白天很难发现,可到了夜间,隐蔽起来的坦克、装甲车和周围的沙子散热速度不一样,有红外装置的夜视器很容易发现它们。

在1991年2月25日~26日的一次夜战中,美军第一骑兵师和英军第一装甲师,分别歼灭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依赖真主”装甲师和第12装甲师,自己方面则一辆坦克也没有损失。整个海湾战争中,夜间平均摧毁装甲目标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白天。夜战场成了对美国部队“单向透明”的战场。借助夜视器材,美军可以看清目标,对方却是两眼一抹黑。

人们很久以来就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在夜间看清东西,尤其是军队。自然界中的动物有的能在夜间活动,猫是一种,猫头鹰是又一种。有一部记录电影,专门拍摄猫头鹰夜间捕食田鼠的情景,只见它目光敏锐,像闪电一般从空中扑向目标。

如果人能有像猫和猫头鹰一样的眼睛该有多好啊!现代先进的夜视器材,就是想让人的眼睛能在黑夜如同白昼一样看清东西。美军装备的一种夜视镜,名字就叫“猫眼”。

基本原理是光——电——光的转换

夜间,其实并不完全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不过是人的眼睛能力有限。

有一篇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的文章说:瞳孔是光圈,眼球是透镜,视网膜是胶卷。光线适宜的白天,视网膜仿佛就是彩色胶卷,使我们能够欣赏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光线不足的黄昏,视网膜成了黑白胶卷,外部世界即使依然艳丽如画,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张黑白两色照片。当外界光线暗到一定程度以后,那么人的眼睛连黑白胶卷也不如了。

黑暗只是人的感觉,自然界的夜晚依然是有光亮的。一种是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就是这种光。这些自然光比起太阳光来显得太微弱了,人眼的感光灵敏度不高,所以觉察不出来。还有一种是红外光,也就是红外线。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自身的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发射红外线。

可以这样说,无论白天或黑夜,所有空间都充满红外线,只不过人的眼睛感觉不出来罢了。夜视器材就是充分利用微光和红外线,把微光增强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亮度,把红外线转换成人的眼睛可以察觉的可见光,帮助人在夜间活动、侦察、打仗。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把电信号放大,再转换成人眼看得见的光信号。简单说来,就是光——电——光的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