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1951800000019

第19章 短兵器(1)

剑出现在殷商,按其用法而得名。《释名》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西周时的剑系青铜制,剑很短小,全长不过28~40厘米,形制有扁茎、带脊的柳叶形剑身修长的锐三角形以及剑身后部较窄的短茎剑。战国时代,随着车战衰落,步兵兴起,剑作为步兵中的武器受到重视。楚国是首先出现铁剑古国之一,最长的竟达1.4米。西汉时期,铁剑已取代青铜剑,并且更加成型。用剑的招法,随其型制的改变,也有明显提高。如汉代就有《剑道》38篇。到了东汉,由于骑兵需要,剑已逐渐被适于砍劈的环柄刀所代替,但在民间仍被人们喜爱,佩剑之风长久不衰,对剑术套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剑的构造大体上包括剑身和剑柄两大部分。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剑首、剑穗。剑的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表现形式有行剑,站剑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套路。舞剑有文、武之分。文剑配有“剑袍”(即剑穗),武剑没有“剑袍”。剑袍又有长短之别。除单剑外,还有两手各持一剑的“双剑。”双剑又分“长双剑”和“短双剑”。剑术套路有“虎头剑”、“八封剑”、“七星剑”、“三金剑”等。对练套路有“对剑”、“空手夺剑”等。

剑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古代兵器,但今人与它相识,更多的是与武术有缘。在现代武术中,剑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项目之一。每当观看剑术表演者挥舞着带长穗,带红缨的双剑、花剑、短剑时,那柔中带刚,浑然一体的英姿,总会留下那妙不可言的美的感受。然而回味之余,谁人曾联想到它那遥远的由来和跌宕的经历呢?

剑是一种可刺可砍的两用短兵器。剑体修长,两面有刃,向前聚成锐处的锋,后端有短柄,用以把握。刃和锋是剑推刺挥劈的有效部位。剑使用方便灵活且构造简单。平时携带在身是自卫良器,战场上又是近身格斗搏杀的利器。所以剑自问世以后,很快成为古代军队近战的重要兵器。

刀是古代的单刃、砍杀兵器。早在殷商时,就出了专门作为兵器的青铜刀,而用刀盛世,则是在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

刀的构造大体上包括刀尖、刀刃、刀背、护手盘、刀首、刀彩几个部分。刀的击法有劈、砍、撩、扎截、拦、搅、缠头、裹脑等;套路有单刀、双刀、八封刀、大刀、朴刀等,对练套路有“空手夺刀”、“单刀进枪”、“双刀进双枪”、“盾牌刀进枪”等。

若论年龄,刀可算是剑的老大哥。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锋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有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一种用玉石磨制成的刀,刀身十分精致,并刻有花纹图案,专门用作仪仗饰物。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只有1~2寸左右长,它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可谓青铜兵器的始祖。商代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屠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

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是汉代的一种利剑。剑身长约1.4米,剑头尖短而斜阔,剑身由剑头向剑柄处内斜,柄的尾端有环,环上装有缨穗。这是一种经过精心锻造的铜剑,由于它极其锋利,所以也叫“斩马剑”。这种剑由专为皇帝制造刀剑及器物的少府属官尚方制造,所以就称为尚方宝剑。它之所以宝贵,不仅在于它有锋利的剑刃,还因为它是皇帝所专用,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自汉代以后,它成为权利的象征。

匕首

匕首是一种比剑更短小的刺砍两用兵器,其外形与剑相似。由于它短小易藏,多是作为近身格斗,贴身防卫或暗杀的适宜兵器。从形制来看,它是短兵器中身材最小的,可谓小兄弟,从它使用的寿命来看,它是最长的,直到今天20世纪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又可称为冷兵器中的“老寿星”。

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石匕首。商周以后出现青铜匕首,后来又有钢铁匕首,有的匕首为了增加刺杀效能,还在匕首尖端刃部用毒药粹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记》中记载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战国策》中记载的“图穷匕首见”的故事,都说明了匕首的独特优势。

荆轲刺秦王使用的就是匕首。“图穷匕首见”的成语,就是从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在秦国谋刺秦王而引申出来的。

斧是最早的生产工具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懂得用带刃的石块,缚以木柄作砍伐器使用。《释器用》载:“斧,甫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

斧是劈砍兵器,斧与销的形制相同,区别在于斧头大小。《说文解字》载:“大者称钺,小者称斧”。斧背有钩、斧端有刺,使用时既能勾拉,又能直刺。从殷墟出土的兵器来看,斧在商代即成为重要兵器之一。周代的斧钺承袭商代遗制。斧在秦汉也是一件有代表性的武器。隋唐时的斧,刃部加厚,柄也减短,砍杀效能相当高。

斧在宋代战场上仍有使用,在顺昌拓臬之捷,破兀术拐子马时就有大斧。宋时的斧,形状不一,除一般用于作战的大斧外,还有专门攻城用的风头斧,头长8寸,柄长2尺5寸,峨眉攫,长9寸,刃阔5寸,柄长3尺。以上各种大斧,在《武经总要》一书中都有记载。元代蒙古兵把斧作为近战主要兵器之一,冲击时“斧剑齐下”。这时,斧有错斧与镰斧两种。明代的大斧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柄等名目。清代的斧有圆形刃,斧的构造有斧头、斧刃、斧柄、斧墩等部分组成。主要招法有劈、砍、剁、抹、云、片、钩、挂等。

板斧

板斧是一种短柄的劈砍兵器。因为斧身又宽又扁,形如板块而得名。斧刃宽阔,略呈弧扇形。斧背厚实,宽度比斧刃略窄,呈长方形,斧脊穿洞,可装木柄。木柄长约60厘米。每把斧重数千克。板斧的斧身重,斧刃快,砍劈猛,具有重兵器的特点,近身砍杀下来很难抵挡;它使用灵活,是冷兵器时期步兵近战拼杀的一种重要武器。斧是古代权力的象征,又因板斧砍杀起来很利索,所以古时候还常常以板斧做刑具。

板斧也是一种成双使用的兵器。两手各执一把斧,使身体保持平衡,左右轮番砍劈,因此称为“双板斧’。《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双板斧,在梁山好汉劫法场时,他抡挥双板斧,在敌群中左劈又砍,杀敌如剁泥!

开山斧

开山斧又称“无敌斧”。明、清时期的一种砍劈兵器。斧身方形,斧刃向两侧翘斜,呈扇形,刃宽约30厘米,斧背厚实,并有浮雕花纹,斧身有洞孔,可以装柄。斧柄为木质,长约1.6米,柄末安有铁鐏。开山斧斧身较重,斧柄较长,是一种大砍大劈的武器,适合于骑兵使用。明代的骑兵多使用这种斧,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有装备。

锏,顾名思义在古代它是一种类似竹简的短兵器,古称“简”。它起源于先秦,沿用至20世纪清代。

锏一般以钢铁制成,锏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菱形,即方形有糟,四边角突起,无刃、无尖,故有“凸锏”之称。锏柄尾有孔,穿一绳套,用于套腕、硬鞭与锏的形制区别在于:鞭体圆,钢体方;鞭有节,锏无节;鞭梢锐细,锏梢与锏身同粗。锏的长度大小,因使用者身高不同而异,一般长60~85厘米。

现代武术运动中,练锏者甚少,并多改用坚木制“锏”。锏有单双之分,以练双锏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十四法。招数有“横三竖四”、崩、箍、滚、挑、截、架、挂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双锏进枪”等。

秦琼是隋末唐初人,字叔宝,将门虎子,祖父是南陈大宰,父亲是马鸣关总兵。他自幼喜武,精练十八般武艺,特别热衷于杂兵器——锏。他使用金双锏,打遍天下无敌手,智勇双全,为了杀富济贫,参加起义军,被封为兵马大元帅。秦琼带兵剿灭刘武周,收降尉迟恭,后来又平定洛阳,立下赫赫战功。人们异口同声称赞他:“秦叔宝金锏仗义定三军”。

鞭这种兵器,有单双之分,又有软硬之别。如“刀节鞭”,是一种“软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平时携带方便,或收握手中,或围于腰际,用时用力一抖,便可舞动起来。

这种兵器形制有些像剑,但是没有刃,通长2尺左右。铁鞭为六角形,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面系两节短铁棒,称为“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叫“铁链夹棒”。

鞭也是常用兵器,据《资治通鉴》193卷载:“丙子(即唐贞观3年,公元629年),薛延陀毗伽可汗,遣其弟入贡,上踢以宝鞭。谓曰: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这种宝鞭就指硬鞭。关于硬鞭也多有记载,如《太平广记》194卷载,“唐建中初……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妨中敲落”。北宋呼延赞就善舞铁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