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国有道
萧绰,契丹族,小字燕燕,辽朝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朝上下仰慕汉文化,有作为的贵族以汉族名臣的姓氏作其姓氏,萧姓即起自汉丞相萧何。萧绰虽为女辈,但受父亲宠爱,自幼教其诗书经史,兼读兵法,同时,像对待男孩一样教其骑马射箭,习练各种武术。萧绰从小生得聪明伶俐,接受能力很强。汉文化教育,使她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习练武术锻炼了她的意志。父辈的严格教育使这名女子成了文武全才之人。
萧绰16岁时被辽景宗看中,选为贵妃。她不仅为景宗生下4子3女,而且在辅佐景宗治国治军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深得景宗宠信,被立为皇后。而景宗多病,不能胜任朝廷繁忙复杂的政务,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萧后裁决。
982年,辽景宗病逝,临终嘱托萧绰辅助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从此萧绰正式掌握辽朝的军政大权。
萧绰明达干练,她的政治才干,特别是她的锐意革新的精神,在她执政的期间得到了更高的体现。萧绰继承并大大发展了自辽太祖阿保机时重用汉人、重视汉族文化的传统,适应契丹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需求,进一步仿效、吸取汉族的统治经验、典章制度。
在此期间,汉族官僚以韩德让为代表成为萧绰的心腹、智囊。韩德让才智过人,忠心为国,他死后的葬礼,如同萧绰,可见圣宗对他的尊敬。在萧绰的影响下,圣宗(在位49年,是在位最久的辽帝)成为辽代接受汉文化较深的君主,他曾亲自“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圣宗极为重视记载了唐太宗时君臣问答的《贞观政要》,认为唐太宗是中国500年来最英明的皇帝。988年,辽国正式仿唐朝制度开科取士,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
萧绰在摄政过程中实行的封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使奴隶取得部民的地位,隶属地方州县,仿照唐朝的“两税法”即封建的赋税制,实行“计亩出粟”,因而原为奴隶主完全占有的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平民;修改法律,主要有修改民族间的“同罪异论”法,“贵贱异法”法,奴主关系法及废除兄弟连坐法。其中涉及到家奴犯罪要送官府论处,主人不得擅杀。兄弟连坐法的废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明文规定;从景宗时延续下来的吏治整顿更加严厉,如“两毋”诏令的下达要求官吏必须严格执行,即不能阿顺上级、不能畏于权势而稍事屈从,许多案例证明了执法之严明;与辽统治区域、居民习性等特点相适应,一方面继续发展畜牧业,同时,执行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农业的政策,奖励垦荒,减免赋税;接受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汉人的印刷、造船等多种技艺,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以上京、南京、东京、中京、西京“五京”为代表的繁华的都市等等。萧绰的改革活动,加快了契丹走向封建化的历史步伐,人们通常认为契丹封建化的完成,是在圣宗朝,而且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辽国呈现了空前的盛世局面。
萧绰不愧为巾帼英才,她对辽朝的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内部,她知道辽朝地少人稀,同时,境内的边缘区域的其他民族部落,如女真、党项、鞑靼等纷纷想独立;外部,东有高丽,是个较强的民族,常常与辽为敌;南部有大宋,地大物博,钱粮丰厚,兵强马壮。萧绰执政后,根据内外形势,制定了安边、抚内、整顿军备、富国强兵之策。
在内部统治基础巩固以后,为了麻痹宋朝,萧绰故意散布言论,称东方的高丽是辽朝的主要敌人,而南方的大宋是辽的朋友,并假意把军队东调。她任命大将耶律抹只为东京(今辽阳)留守,加强东京的战备工作。985年,萧绰下令准备征伐高丽,派人到东京阅兵。此举吓坏了高丽,麻痹了宋朝,达到了一举两得之目的。而实际上辽朝的兵马基本未动。不久之后,萧太后就以辽东不便行军为由,取消了进攻高丽的计划。
为了抵御宋朝可能发起的进攻,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向外扩张,辽朝与西夏和好,减轻西部压力。与宋朝通商,规定凡是向辽朝提供粮食、铁器等物资,一概免税。萧绰下令,大量从山西、河北一带购进粮食。在后方的显州(今辽宁北镇)设立作坊,大造兵器和各种军械,萧绰的军事目的非常明确,在威慑周边各弱小民族的前提下全力对付宋朝。当宋朝来攻时,要能防御宋军北进;待宋朝削弱之后,向南扩张。萧绰执政27年,其军事行动全部是围绕这一方针展开的。
2.击败大宋
公元986年,宋太宗集全国精锐步骑兵20万,分3路大军进攻辽朝。东路由大将曹彬率领,出雄州攻幽燕;中路由田重进率领,从飞狐击蔚州;西路由潘仁美、杨业率领,出代州、北击朔、云等州。战略意图是,西中两路先进,迂回幽燕西部,东路持重缓进,待中西两路胜利,合围幽燕。宋朝对辽的进攻证明了萧绰以宋朝为防御和进攻之重点的政策是正确的。
萧绰得知军情后,下令南京(即幽州)守将坚决守住城池,等待后援;命令东京兵马火速入关,进援幽州;驻云朔、蔚一带的辽军,在无力抵敌之时可以收缩,向幽州集结。随后,萧绰与小皇帝亲率辽军精锐入关驻于沱罗口(今河北涿县北)。统一调度军马,她下诏,令幽燕地区的各支辽军一律听从耶律休哥指挥,违令者斩。
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宋军得势,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接连攻占了寰、朔、应、云等州;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攻克了飞狐、灵丘、蔚州;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攻克了新城、固安、涿州。但这些都不是实质性的胜利。辽军主力未受重创,而是由于收缩和关外辽军的陆续赶到,其力是更加强大。相反,宋军3路之间的分头进攻,暴露出相互不配合,战线过长,用兵分散的弱点。特别是东路军,接近辽军主力,但却粮食供应不上,形成孤军作战的状态。为了给反击创造条件,辽军派出许多小股骑兵,夜出骚扰宋军,白天则集结精锐向宋军示威,搞得宋军疲惫不堪。尤其是东路宋军,在袭击涿州时,只带了10天的口粮,辽军抓住这一致命失误,截断东路宋军粮道,迫使东路宋军后撤救粮。士兵饥饿,精疲力竭,队伍松散,士气低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这时辽军开始准备反击。
在辽军一切准备就绪,宋军的弱点暴露无遗之际,萧太后下令全面反击,反击重点首选宋东路军。面对数10万辽军兵马汹涌而来之势,宋军一路溃逃。萧太后亲自领军追击。至岐沟关,辽军把东路宋军团团包围,大败宋军。号称10万兵马的宋军,死伤大半。曹彬率残部继续南逃,辽军乘胜追击,不给宋军喘息时间,再败宋军。东路军能逃回去的将士已经不多,几乎全部阵亡。
辽军消灭宋东路军之后,转头西进。宋朝中路军闻变立撤,迅速退回宋朝境内自保。辽军全力攻打宋西路军。西路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优不听从杨业的正确部署,强令其出战,宋太宗还要西路军把占州郡的百姓转移内迁。结果,西路军被辽军团团围住,杨业所率部队全部战死,以前占领的州郡全部丢失。
此次大战,宋军损失精锐部队10余万人。辽军在此次战役中锻炼了队伍,大长了士气,从此进入兴盛时期。相反,宋朝廷在此战之后,畏惧辽朝,在军事上不敢再对辽朝轻举妄动,处于被动守卫之势。986年辽宋大战,使辽宋两朝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是萧绰执政苦心经营的重大成果。
3.战和兼用
辽军这次大胜宋军,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萧绰滋长起战胜宋朝的野心,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对宋进攻。宋军虽败,但国力仍强,尽管宋朝廷弊政丛生,军队行动处处受节制,可是还没有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对此,萧太后花了20余年时间才认识到辽军一时还灭不了宋朝。
辽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相反,宋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宋朝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攻有攻的人才,守有守的将领。尽管时有奸臣当道,且皇帝常常无能,但每个时间总有相应的人才显现出来。宋朝转入防御后,有的建议,宋辽交界的河东、河北一带的东部地区地势低洼,湖泊沼泽成片,在这一地区挖横贯东西的河流,可阻止辽军骑兵。而太行以东,雄(州)霸(州)以西的开阔地,有利于骑兵作战,是辽军进攻的重点。应修城池、驻大将,据兵镇守。宋朝廷推行此政策。在这一带派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等大将长期据守。
萧绰为了攻宋,整军备战,花了20余年时间,在宋与辽相交的各州县,辽军几乎都用过兵。为了瓦解宋朝,萧绰对宋将实施各种手法。1003年,在高阳关战役中,辽军活捉了宋将王继忠。王表示愿意投降,萧太后为了争取更多的宋将,居然任用王继忠为户部使。
1004年,萧绰已年过半百,仍雄心勃勃。她亲率20万大军攻宋,在力攻宋军北部边镇受挫之后,她大胆率军绕过边镇直攻腹地,跃马中原,直攻澶州,大有渡黄河攻汴州之势。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宋军略占上风,辽军节节败退,辽军主将萧达凛被宋军射死。在战事不利的形势下,萧绰抓住宋神宗软弱无能,企盼和盟的弱点,不顾一切地围攻宋神宗坐镇指挥之地澶州。宋神宗被吓坏了,派出使者求和,萧绰提出割地为盟,宋朝则提出以金帛代地。萧绰见好即收,同意以宋朝每年向辽送银10万两、绢10万匹为条件,签署和约。因为,她心里明白,辽军的力量还不足以灭宋。于是签署了有名的“澶州之盟”。辽军攻宋取得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在打与谈兼用的策略中,足见萧绰之才干和魄力。
萧绰治辽27载,不仅使境内的少数民族部落安心臣服,使西夏和东部的高丽屈膝和好,而且迫使比辽朝强大许多倍的宋朝以交纳金帛为条件签署议和。没有特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是很难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
萧绰文武兼备,治军有方,赏罚严明,用兵作战颇有谋略,而且每当关键时刻她都全副武装出现在阵前以激励将士。辽军深入宋境攻瀛洲和攻澶州之时,萧绰亲自击鼓出兵,辽军将士看到主帅亲自击鼓都激动不已,拼力往前,使宋军从内心都感到害怕。
1009年,萧绰去世。辽国存在前后约达200年,它对于开发我国东北和蒙古地区,对于密切这些地区与中原的交往沟通,对于削弱长城南北的民族差别、隔阂,为祖国的再一次大统一,都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深刻的影响;她为契丹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而做出的努力及其功效,在中国的历史上和人民的心目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