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过后春风开始吹拂大地,枯萎在冰雪严寒中的花草树木渐渐露出生机。
天国屯军武汉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大江南北。劳苦大众奔走相告,互致祝贺,盼望着早日见到天军。
几十万大军聚结在中国中部,何去何从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荣辱沉浮。如此事关重大洪秀全不敢等闲视之,他多次召集带兵将领,听取各方见解,然后形成自己的意念。
过去拜上帝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金田起义出大湟,为的要收罗大纲。”可见当时活跃在浔江一带的天地会首领罗大纲早已是威名赫赫。洪秀全一向钦佩罗大纲的才干,他在天军以后挥师何方的问题上,有点偏向于罗大纲北上河南,建都中原的意见。
此次在武汉原先和罗大纲一起参加太平军的原天地会女首领苏三娘,虽然官职仅为女营总制,但当洪秀全召见她听取意见时,苏三娘毫不含糊地说道:“万岁,现在时机大好,天军声势浩大,如立即北上,经襄樊直取中原,站稳脚跟攻可进捣直隶拿下北京;退可守中国腹地设天朝于汴京、洛阳,以中原为根本再向各地发展,不愁清妖不灭、天国不成也!”
苏三娘年约三十美丽依旧,口齿伶俐,给洪秀全留下好印象,况且这一番话正说到洪秀全心坎上。他点点头道:“苏总制言之有理,北上要比东进更容易发展,朕也有北上之意。但东王军师一直偏向于东取江浙建都金陵,朕要和他商议一下再作决断。”
趁杨秀清面奏军务之机,洪秀全表明了挥师北上的想法。对于天王的意见,杨秀清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一直是偏向于东取江浙建都金陵的。听了天王所说北上河南的好处后,杨秀清开始犹豫不决起来,究竟是北上还是东进呢?掌握军政大权的杨秀清一时拿不定主意。石达开原先训练军队时,就喊出了:“一打南京,二打北京,牛骨乱尽,豆豉发瘟”的响亮口号,多数将领心中都有一个打南京的目标。现在天王突然主张由襄樊北上河南并讲了种种理由,使杨秀清出现了左右摇摆的现象。他一改初衷,放风说天军将北上河南。
北上河南的风声一出,这下可急坏了道州老水手蒋太公。他在湖南时曾得到过杨秀清重用,由岳州到武汉他又一直驾驶杨秀清坐船,所以很有发表见解的胆量和资格。蒋太公仔细分析了目前的军事形势和东进与北上之间的利弊,他执意觉得北上不如东进。在这何去何从维系天国大业的关键时刻,一向自比‘姜太公’的蒋太公更不甘沉默,要谈谈自己的见解了。他面见东王杨秀清劝道:“东王,河南地面干涸、江河稀少、不利航行,且又多是旱田,光种小麦缺乏大米,敌困不能解救。今已得武汉有长江之便,又有舟船万只,正可因势利导东下金陵。又何必弃优就劣北上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周围物产丰富才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杨秀清沉吟片刻道:“我本意也是东取金陵,可天王却说河南乃中州之地足备稳险,攻可进捣直隶打北京;退可守中国腹地。天王之言我不能不加以考虑。”
蒋太公又劝道:“河南虽是中州之地,其实足备稳险不及江南。请东王三思。”
此刻,杨秀清最相信的两个谋士李寿春、侯谦芳也前来为蒋太公帮腔。
李寿春道:“东王,河南万万去不得。那一片系北方习俗,我军尽是南方人去了必水土不服。你还记得《三国》中的一段故事么?曹孟德率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杀向东吴,无奈被隔在长江以北。曹军中多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很多人染上了瘟病削弱了战斗力,结果被周瑜用火攻打败。同样的道理如果南方人到了北方,势必也带来一些饮食起居的问题。仅这一点还是东取金陵为好。”
侯谦芳也道:“东王,江浙一带富饶丰裕足可取为根本。建都金陵然后再分兵出击收复四方,灭了妖朝便可天下大定了。”
李寿春又道:“卑职听说长江下游一带清妖兵力薄弱,而河南境内以琦善老妖为钦差大臣,除了本地妖兵还新增了十万满洲军队、数千黑龙江骑兵。我军北上未必能稳*胜券?倒不如借长江之便发万艘船只,水陆并进一举占领南京。”
几位谋士说得头头是道句句有理,杨秀清坚定了东取江浙、建都金陵的立场。他笑了笑道:“谢谢诸位献计,我定要说服天王放弃北上主张,同意挥师东进。”
杨秀清知道天王性情刚毅,决定了的事很难改变过来,眼下就是要在商议之时,说服天王回心转意。
幸好翼王石达开也是一个主张东进的坚定者。金田团营时他就叫会众高喊:“一打南京,二打北京”。现在屯军武汉有万艘船只,居长江之便,打南京一切条件成熟。石达开更是摩拳擦掌力主东进,比杨秀清更坚定。
只有北王韦昌辉毫无主见模棱两可,好似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杨秀清于是先去争取韦昌辉站到自己这边来。
韦昌辉本来就有几分畏惧杨秀清,见他东进态度鲜明,又听他重复了几个谋士的话。韦昌辉一慑于杨秀清权威,二考虑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到了河南连大米饭都吃不上,那岂不是活受罪?如果到了北方真是水土不服,那岂不是自找苦吃?韦昌辉随之也主张东进了。
自南王冯云山、西王肖朝贵牺牲以后,天国内最有发言权的就这几个人了。杨秀清邀集韦昌辉、石达开面见天王,共同表达东进的意见。洪秀全见诸王异口同声要求建都金陵,又听他们讲了很多东进的好处,随之放弃了自己北上河南的主张。
首领们意见得到统一,东取江浙建都金陵的目标已经确定。将士们开始修整船只厉兵秣马,作好东进的准备工作。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没有因为自己的北上意见被否定而闹情绪,他以大局为重,仍然指挥部下做好一切东进准备,显示出他团结一心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