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读懂儿童:幼儿成长个案研究
19600600000004

第4章 我要回家

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这既是孩子迈出的一小步,也是孩子社会化的一大步。从进入幼儿园起,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不再只有父母(监护人),他要学会与老师、同伴打交道,学会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和要求,更要学会探索广阔的周遭世界。

张以庆导演在武汉某全托幼儿园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记录并再现了这一幕——初入园的小男孩一面紧紧拽着妈妈的手,不愿放开,一面大喊“老师别抢我”。此后,这个小男孩数次上镜,无论是在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咬苹果的时候,还是在无助地抽泣或撕心裂肺地喊着“我要回家”的时候。这几乎是所有孩子在迈出这一步时都会经历的场景,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分离焦虑。

在这个章节中,五位准教师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五个表现出分离焦虑的孩子——洪宝、霖霖、弘弘、洁洁以及浩浩。通读这五个案例,读者能够了解有分离焦虑的幼儿的一些共性表现,如在园情绪不稳定、时常哭闹、心不在焉等,并能了解应对分离焦虑的一些必要举措。但孩子毕竟是鲜活而有个性的,有分离焦虑的儿童其焦虑的原因不尽相同,行为表现不全一样,焦虑程度亦有差异。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家庭向幼儿园的过渡。

爱哭的洪宝

哭声响亮

洪宝每天早上都是班上的“第一名”。每天早上,当他还在走廊上时,老师们就知道他来了,因为他哭声响亮。他每天早上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哭,因为不想离开爸爸妈妈,于是就想用哭声来挽留父母。哭了大概5分钟之后,老师让他玩桌面游戏,他还是使劲儿地哭着说:“妈妈要来接洪宝回家家,妈妈要来接洪宝回家家。”然后,老师就会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哭闹。早餐的时候,他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是边吃边哭。哭了几分钟后,老师来安慰他说:“不哭,我给你妈妈打电话。”老师说第一次的时候他还是会哭,当老师重复了一次后,他会回答“好”,然后便停止了哭泣,自己大口吃早餐。他虽然要哭,但是他哭完后大口地吃饭,比别的小朋友吃得都快,然后自己放喝完牛奶的杯子,自己擦嘴巴。

洪宝的注意力

他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最多不会超过5分钟,然后,就又开始玩自己的了。经老师提醒后他会坐好,但是之后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2分钟。老师在进行谈话活动时,他会坐不住,有时要离开自己的小椅子,要么坐在地上,要么去干扰别的小朋友,或者去玩玩具,又或者自己跑到厕所里看看爸妈来接他了没有。当看到父母没有来,他又会无理地哭闹,问老师:“妈妈来没?妈妈来没?”

早操时,他刚开始也会跟着老师做,但3分钟后他就会自己趴在地上玩儿。如果看到地上有什么小东西,他便会去捡起来玩耍,不再管老师在做什么了。

脾气很大

洪宝排队时不想让别的小朋友牵他的衣服,此时,如果有小朋友硬是要来拉他的衣服,他会一把将小朋友的手拿开,生气时甚至还会动手抓别的小朋友。他脾气很大,有时候会和小朋友打架,抓伤别人的脸或者把小朋友推倒在地。

洪宝每天都会带着他的宝贝“海绵宝宝”来上幼儿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把它抱在怀里。但是,他的海绵宝宝是其他幼儿绝对不能碰的。有时候,他也会找他的海绵宝宝陪他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老是要用牙齿把海绵宝宝的线咬断。

【案例提供: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邹太琼】

【准教师的理解】

(一)幼儿行为

洪宝在我们班年龄相对较大,个子也比其他幼儿稍高些,情绪不是特别稳定,容易发脾气,经常哭闹,性格比较好强,偶尔会和小朋友发生争执。

(二)幼儿家庭环境

洪宝,2岁6个月,在双流某幼儿园上托班。家庭生活比较富裕,非独生子女,爸爸妈妈都是上班族,所以父母陪伴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他家离幼儿园不是很远,监护人每天都准时来接他。

(三)幼儿心理状态

从该幼儿一日生活的典型活动表现来看,该幼儿的依恋情绪比较严重,而且脾气不是很好,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甚至出手打人,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来与他人分享。他的情绪极不稳定,一天中毫无理由地哭闹超过10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短。幼儿之所以会有如此严重的依恋情绪,一是幼儿年龄太小,二是幼儿的父母每天都忙于工作,基本无暇陪伴幼儿,幼儿基本上都是由爷爷奶奶带。长时间的溺爱使幼儿慢慢变得好强、自私、严重依恋等。

(四)反思与建议

处理这一类情况时,教师应该提供榜样和实例,让幼儿从中学会独立、分享、谦让、礼貌等,也要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向幼儿灌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分享,才能交更多的朋友这一观念;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让幼儿了解正确的行为要求和行为限制,公开表扬良好行为,私下批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鼓励交往,耐心细致地指导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如通过绘画、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导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正确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愉快,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中国当代幼儿教育逐渐由“智育中心转向幼儿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幼儿为主。对于托班的幼儿,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和家园合作方面。

依恋情绪比较严重在托班幼儿中是很平常的现象。教师主要凭借自己的智慧,想出不同的方法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逐渐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这里来,用爱来包容他们,用心跟他们交流,让他们慢慢地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并且感受到幼儿园的种种乐趣,喜欢上幼儿园。

最后,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幼儿的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位幼儿的潜在能力。

【导师的建议】

本文中的洪宝才2岁6个月,刚刚上托班,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离开爸爸妈妈后的分离焦虑和进入幼儿园这一新环境后的入园适应性问题。洪宝的爱哭和对妈妈的依恋正好反映了这个阶段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幼儿的依恋行为把他和父母等主要教养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邹太琼同学对洪宝在园一日生活的行为表现观察得非常仔细,特别是对洪宝的情绪反应和波动刻画得很细致,分析和建议能结合教育理念展开,能从幼儿的依恋情绪来分析洪宝的情绪变化,能认识到当代幼儿教育逐渐由以智育为中心转向幼儿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幼儿为主;同时,提出托班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护理和家园合作方面。

从案例再现和分析解读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洪宝在哭着要妈妈和在幼儿园出现情绪性行为的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分散注意力,多与幼儿亲近和沟通,缓解分离焦虑,逐步引导幼儿懂得分享和与同伴交往。二是2岁6个月的孩子由于分离焦虑以及同伴认同意识尚未建立,对其行为不能简单地用“性格”特征贴标签,因为2岁以后是幼儿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养者的引导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蒲永明】

【学习资源链接】

依恋理论

该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Bowbly(1969)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儿童成为无人照料的孤儿,Bowlby发现这些进入孤儿院的孤儿虽然在身体上得到了看护,但仍然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他开始关注孤儿院中由于母爱剥夺等因素导致的孤儿的心理障碍,在生态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理论。Bowlby认为在个体和依恋对象的实际交往中形成了个体和照料者之间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型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征,而这种依恋经验的内部表征又成为幼儿建立有关自我与他人概念“内在工作模型”的原型。依恋关系的工作模式是一种认知情感性构造,是在幼儿与照料者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心理表征。幼儿对照料者的依恋行为并非作为一种次级性的需要,而是从属于一个独立的依恋动机系统。依恋对象(客体)不只是一个缓解驱力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终极性目标。

Brehtartno(1992)提出,幼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幼儿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建立不同情境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幼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

资料来源:[美]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第6版.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离不开妈妈的霖霖

妈妈,为什么不陪我上幼儿园

霖霖3岁,刚入园1个月。父母平时都忙于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里陪伴他。他在班级当中年龄偏小,爱哭闹却不爱说话。

今天早上霖霖入园时,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之后正准备转身离开,这时,霖霖伸手抓住妈妈的衣角,一边大声哭一边喊:“妈妈,陪我上幼儿园。”霖霖妈妈安慰了孩子一句:“别哭了,妈妈还要上班啊。你好好听老师的话,我下午来接你。”说完,霖霖妈妈转身就走了。王老师拉过霖霖,抱着他,轻声说:“霖霖,你不要哭了,不然妈妈下午就不来接你了。”可是,王老师的话好像一点作用也没有,霖霖依旧大哭不止,哭闹着要妈妈陪伴。接下来,王老师便带着霖霖去解便、洗手,准备吃早饭了。慢慢地,霖霖的哭声小了。吃早饭的时候,他止住了哭声,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说话也不吃早饭,望着眼前的碗筷发呆。后来,王老师走过去喂他吃了一点稀饭。

吃完早饭,小班的小朋友准备到楼下做早操了。霖霖一直不说话,他走在小火车的最后面,任由老师牵着他的手,神情沮丧。别的小朋友都在做早操的时候,他不做,就一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在这半日的所有环节当中,解便、洗手、喝水、吃午饭,甚至老师组织集教活动的时候,霖霖都一直安安静静的,一句话也不说。可以明显看出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和老师、小朋友们交流。只有当老师跟他聊天提到妈妈的时候,他才偶尔说一个“好”或者“嗯”。

梦里也会想妈妈

午休的时候,霖霖入睡很快,总是第一个睡着。可就在两点左右的时候,他总是会哭着醒过来,并且嘴里一直叫着“妈妈,我要妈妈……”今天也同样如此。王老师听到他的哭声,轻轻地走过去,小声地安慰他,同时让他不要哭了,不然会吵到其他睡觉的小朋友,可他仿佛听不懂王老师的话,反而越哭越厉害了。后来,王老师将他抱起来,问他:“你是不是想妈妈了?”他哭着点点头,说:“嗯。”王老师接着对他说:“那你不要哭了,一会儿我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霖霖今天在幼儿园里可乖了,吃饭也很快,玩游戏也很乖,睡觉也睡着了,叫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你,好不好?”这时,霖霖才停止了哭泣,乖乖地对王老师说:“好。”下午起床后,霖霖的精神状态明显要比早上好多了,他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种游戏活动,到户外去玩皮球的时候也玩得很开心。

【案例提供: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王映林】

【准教师的理解】

(一)幼儿行为

每年秋季开学,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家,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的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都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坐在教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对其他小朋友不理不睬,甚至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幼儿分离焦虑。

(二)幼儿心理状态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的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的反应。幼儿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由于孩子过分依恋而产生分离焦虑,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那么,长时间处于消极的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霖霖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入园焦虑而“选择性缄默”的孩子。

我觉得霖霖对父母或者自己熟悉的人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经常鼓励霖霖,并且抓住一些事情表扬他。这样不仅能够帮助霖霖建立起自信心,而且能够让他多发言,多和其他幼儿进行交流。

【导师的建议】

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哭闹、不愿意参与活动等,并根据行为产生的情境,将其识别为幼儿分离焦虑。该实习生的可取之处是,不仅注意到了幼儿分离焦虑,还对幼儿行为的产生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并尝试在教育实践中提出应对策略和教育建议。案例中顶岗实习的学生主要考虑如何解决幼儿在园不爱说话的问题,但我们仍需进一步分析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教育建议。

幼儿分离焦虑不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多数幼儿的分离焦虑都源于家庭和幼儿园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幼儿分离焦虑大概持续1~3个月就会逐渐消退,然而部分幼儿由于在0~3岁阶段并未和父母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因此会使幼儿分离焦虑持续的时间变长、程度加深,进而影响幼儿在园的身心健康。在此案例中,幼儿刚入园1个月,我们很难从顶岗实习生的观察记录中找到该幼儿有特别严重的分离焦虑的证据,因此教师和家长不必特别担忧。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幼儿分离焦虑,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家庭向幼儿园的过渡。

首先,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合作,为家长提供帮助幼儿顺利过渡的小策略。例如,家长在幼儿入园前的一段时间要逐步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与幼儿园在作息时间、饮食习惯上的差异;要尽可能带幼儿到即将就读的幼儿园去参观,帮助幼儿了解并逐渐熟悉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应注意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避免一味地包办代替;要常常带幼儿到公共场所游戏,为幼儿提供与父母以外的人展开人际交往的机会;还应注意与幼儿建立起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有的老师担心亲密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事实上,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能为幼儿进入、探索更加复杂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所以如案例当中的霖霖父母,不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家陪伴幼儿,还要注意陪伴的质量,可以利用故事、绘本、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对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向往。

其次,幼儿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在园环境,让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与幼儿在家的环境协调一致,让幼儿在园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幼儿教师还要营造积极、安全的心理环境,理解幼儿初次离开父母的焦虑情绪,并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逐步帮助幼儿认识幼儿园的教师、同伴和环境,教会幼儿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允许幼儿携带适合的“依恋物”,鼓励并支持幼儿自主完成任务,积极与他人交往。但是,在实践中,教师还要避免不顾及幼儿的情绪,强制幼儿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情况。案例当中,顶岗实习生“威胁”幼儿“你不要哭了,不然妈妈下午就不来接你了”的教育行为也不适宜。毕竟,在入园适应阶段,幼儿情绪的稳定是最为重要的。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刘颖】

【学习资源链接】

绘本推荐

1.《一口袋的吻》

迪比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不愿意上学。妈妈在送他上学的路上送给他一口袋的吻。有了妈妈的吻,他找到了自信。在上课、课间、游戏以及午餐的过程中,他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最终他和一个叫奥利奥的女孩成为朋友。他再也不害怕上学了。

2.《汤姆上幼儿园》

小汤姆要上幼儿园了。虽然,爸爸妈妈说幼儿园的老师和蔼可亲;虽然,妈妈给汤姆买了他喜欢的新书包;虽然,在幼儿园门口,妈妈说难过了可以看看妈妈的手绢……

3.《阿文的小毯子》

有一只小老鼠叫阿文。他有个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都要带着他的小毯子。该上小学了,他仍然不能离开小毯子。阿文的爸爸妈妈都觉得必须改变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4.《我好担心》

小莉是个个性鲜明的小鼠妹。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里,有百般呵护她的爸爸妈妈,还有看似唠叨其实非常慈爱的奶奶。小莉平时总是有太多的担心:到游乐场她担心,过生日她担心,过节日她还担心,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的担心更是越来越多。

矛盾综合体弘弘

弘弘的介绍

弘弘,男,出生于2009年10月,目前就读于江油市某镇小学附设幼儿园大二班。妈妈是教师,爸爸是警察,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妈妈平时很注意孩子的教育,总会在家教孩子写一些汉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

大哭不止的弘弘

今天是国庆节放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正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时,远远就看见弘弘的妈妈牵着他来上幼儿园了。我们接他进教室以后也没有太注意他的情绪状态,以为就和平时一样,可是就在他妈妈刚走一会儿,他就自己背起书包往外跑,要去找妈妈。我们追了好久才把他拉回教室。可是不管是哄也好,骂也好,他都一直哭着要找妈妈,而且拼命在老师怀里挣扎。他一直哭,哭到吐了还是不停。最后我们决定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把他放在讲台上坐着。

尽管我们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大声地哭。他试图用哭声来吸引我们对他的注意,可是我们没有管他,在多次尝试也没有奏效后,他放弃了,开始听老师上课,把注意力放到了其他地方。

吃饭很乖,睡觉很吵

吃午饭的时候,我问他还要不要哭,想不想吃饭。他摇摇头,很自觉地坐到位子上吃饭。他吃饭一直都很乖,但是午睡却总是不让我们省心,每天都必须由老师守着,不然他就一直在床上乱踢或者去打扰其他小朋友睡觉。

我都学会了

下午上课时间,他表现得很聪明,教写的简单汉字,他只要认真看一遍老师写的就能学会。平时上课都是这样,在学写汉字、数字,讲故事,画画等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在学会了以后他却是不会安静的,上课总是坐不住。一不高兴就敲桌子、乱跑,于是又被我罚到讲台上一个人静坐,直到他妈妈来接他。

【案例提供: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陈潇】

【准教师的理解】

(一)分析

弘弘这个孩子在我们班是年龄最大的,所以他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比班上其他孩子要好一点。这个孩子虽然聪明活泼,但是规则意识极差,在任何活动中都会随意乱跑,并且不喜欢上幼儿园。他觉得上幼儿园学的东西他都会了,只有幼儿园有了新玩具,老师教了新游戏以后他才会主动要求上幼儿园。

(二)幼儿家庭环境

这个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大部分是由家庭原因引起的。他一直被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妈妈觉得平时没有陪他,应该在物质上好好补偿他。他要什么就买什么,爸爸妈妈一放假就带他到处玩,也不管幼儿园上不上课。这就让孩子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依赖,想和爸爸妈妈玩,觉得上不上幼儿园都无所谓,缺乏规则意识。而且因为妈妈是教师,在孩子教育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提前教会了他很多东西,导致他觉得老师教的都是他会的,都是简单的。

(三)思考

我觉得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分清楚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上幼儿园,让孩子明白在上学时间就必须上学,不管自己有多想玩。教师要注意在以后的课程中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让孩子融入课堂。

【导师的建议】

看完弘弘这个案例,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可爱的矛盾综合体。他吃饭很乖,睡觉却很吵;学习很乖,学会后却很吵。相信陈潇也是看到弘弘又淘气又聪明的特质,才会将他选为自己的个案研究对象。

从陈潇的个案陈述中不难看出,弘弘是一个思维灵活、精力旺盛的小朋友。他的违反规则的行为都是在无聊、需求得到满足或需求不旺盛时出现的,如学会新知识后在课堂上捣乱等。一旦活动新颖、有趣、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就会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掌握得又快又好。

针对弘弘的这些特点,陈潇给出了几点教育建议。第一是请家长配合,有意培养弘弘的规则意识;第二是请教师丰富教学内容,争取让孩子融入课堂。陈潇提出的这两点建议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但是从实用性角度来讲还略有不足,如应更加具体地说明弘弘的规则意识欠缺在哪些方面,家长应该从何入手,教师应如何与家长配合,教师应该如何设置课程,才能满足全班小朋友不同程度的需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否则弘弘小朋友的问题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孩子的进步。

另外,针对陈潇在案例中提到的“冷处理”,如“到讲台上静坐”等惩罚方法,在某些时候适用,但在分离焦虑、注意力分散等情境下使用并不一定合适。如弘弘在节后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孩子与家长长期相处后突然要求分离时出现的正常情况。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或同伴来吸引其注意力;又如弘弘学会所有课程后出现捣乱等行为,可适当针对其一人提高课程的难度,为其创设专门的“最近发展区”,或者根据弘弘的喜好,为其安排专门的活动,如阅读、建构等。这些处理方法可能比单纯的“静坐”要好很多。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刘颖(特殊教育)】

【学习资源链接】

1.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歌德

2.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彼得·杜拉克

3.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

——罗曼·罗兰

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

——莫泊桑

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

——泰戈尔

6.创造难,模仿容易。

——哥伦布

7.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尔克

哭了一学期的洁洁

起床困难户

洁洁,女,3岁半,几乎每天由妈妈接送。她是个十足的起床困难户,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妈妈非得让她马上起床去幼儿园,于是洁洁就开始哭闹。今天妈妈非但没有心软答应她不去幼儿园,还把她打了一顿(用挂在墙上的半米长的尺子打的,因为尺子打下去虽然不疼,但是声音很响)。

不舍分离,哭声抗议

好不容易等她穿好衣服,妈妈把她送到幼儿园,她又哭了,因为妈妈要走了,她不想离开妈妈,每次都会在老师怀里边哭边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老师越是耐心地哄洁洁,洁洁就哭得越凶。要是老师装作不理她了,洁洁就会马上跑到另外一个老师身边继续哭,等待老师来安慰她。

洁洁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天早上一来幼儿园却总是哭个不停。一般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新入园的前几周有此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洁洁都哭了一学期了,这学期依然在哭,每次都需要老师接过来,在怀里哄上一段时间才会停止哭泣。到了第二天还是照样哭个不停。

这里的饭菜真好吃

要吃早饭了,虽然在家已经吃过了,可是幼儿园的早饭洁洁也要吃。她最喜欢幼儿园的小汤圆了,每次都会吃两碗。等吃完饭休息一会就该上课了。到了中午该吃午饭的时候,洁洁总会很快吃完。等到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洁洁就会帮助老师把剩下的小椅子抬到边上去,老师还会微笑着对洁洁说谢谢呢。今天吃的是扬州炒饭,里面有胡萝卜、莴笋、火腿肠、米饭,洁洁和她的小伙伴们都特别喜欢。

上课和游戏真好玩

每到上课时洁洁都很兴奋,因为上课很好玩,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上完课老师还会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做好玩的游戏,每一次的游戏都不一样。洁洁最喜欢玩的玩具是教室后面的陀螺,因为把它放在桌上转,它就可以立很久。

终于到了放学的时候,每天下午妈妈都不是最后一个来接洁洁的,当然也不是第一个。每次妈妈接了洁洁以后,洁洁都会跟妈妈在二楼的大型玩具那儿玩上15分钟再回家。

【案例提供: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胡黎】

【准教师的理解】

(一)分析

总的来说,幼儿每天早上来园哭闹的原因,一般而言,是幼儿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幼儿在心里产生了担心、焦虑、恐惧等情绪,转化为行为就变成了哭闹。幼儿在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和事物时,本来就会因为恐惧而产生不安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等行为。这些都是内在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具体地说,幼儿出现哭闹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生理上的原因,如身体出现了感冒、发烧等不舒服的状况;

(2)生活习惯被打乱,2~3岁的幼儿很敏感,与家里不一样的幼儿园生活让幼儿感到不安;

(3)不适应陌生环境,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什么;

(4)有挫折感;

(5)精神状况不好;

(6)个性原因,如幼儿本身比较胆小内向;

(7)想拥有“被满足感”,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以此满足自己的一些要求。

而对洁洁来说,她已经有了一个多学期的幼儿园生活,所以不存在对幼儿园环境感到陌生的情况。结合实际分析,我认为该幼儿哭闹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有挫折感。在家里洁洁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而在幼儿园洁洁上的是小班,班上有46个人,但是只有一个主班老师、一个配班老师和一个保育员老师,所以老师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只关注她一个人,她不能像在家那样“唯我独尊”。当她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落差的时候,就有了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映出来。

(2)想用哭闹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几乎每次洁洁哭闹的时候老师都会在旁边安慰她)。

(二)思考与建议

对这种已经有了一定幼儿园生活经历的幼儿来说,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要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针对洁洁哭闹的第一个原因,在平时的幼儿园生活中,老师应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要求老师不偏爱),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老师对她们的关爱就像爸爸妈妈一样,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以此来减少落差感。

针对洁洁哭闹的第二个原因,老师应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每次哭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哭,等到她宣泄完了以后,老师再给予关怀和肯定,让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也可以安排她去有玩具的那桌,当她看到没人搭理她时,就会哭着自己去玩玩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洁洁意识到想用哭闹的方法去引起老师的注意是根本行不通的,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不会再出现为此而哭闹的现象。

我觉得家长做得很不错。每次家长送幼儿入园后就很快离开,不在幼儿园长时间停留。而幼儿园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都会放幼儿熟悉的欢快的音乐,让幼儿产生一种亲近感。

【导师的建议】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洁洁是一个非常懂事、聪明的小女孩。在幼儿园里她能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能积极参与园内、班内的活动,吃饭独立,还能主动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洁洁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入园时的幼儿分离焦虑。

相信胡黎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才会选择洁洁作为观察对象,重点针对洁洁的分离焦虑问题给予分析和建议。胡黎同学的分析思路很清晰。首先明确问题,其次给出幼儿入园哭闹的一般原因,最后再根据洁洁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顺着这条思路,胡黎同学最终给出的分析结论合理、全面、明确,相应地,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尤其是第二个解决办法,“……等她宣泄完了以后,老师再给予关怀和肯定……也可以安排她去有玩具的那桌……”这些解决办法一方面考虑到了幼儿对关注的需求,不是一味地对幼儿置之不理;另一方面也结合幼儿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试图用玩具或活动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不失为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好办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黎同学敏锐地看到了洁洁妈妈的优点。对有分离焦虑的幼儿来说,家长首先应该找出让幼儿抗拒入园的原因,在排除了伤害、威胁、忽视、恐惧等负性因素,确定幼儿仅是因情感依赖不肯入园后,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孩子送到班内后及时离开,避免过多逗留或多次返回,以此帮助幼儿尽快适应离开家长的集体生活。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刘颖(特殊教育)】

【学习资源链接】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两岁开始,伴随身体的发育,自己做事的能力也在增强,孩子已经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逐渐树立独立意识。家长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责备求全,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谜底。有的家长很留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经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悄悄地听。给孩子讲故事时,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介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选择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糊口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难以培养其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不仅从小培养孩子自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孩子自己作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克服困难,尤其是那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要击败自我。有的家长见到孩子遇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刻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刻“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代劳得了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要懂得培养、懂得学习。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匿名

资料来源:http//chendaxi. blog.163. com/blog/static/523989122011354390716/.

浩浩的一天

浩浩迟到了

浩浩5岁,就读于成都市某幼儿园。今天是10月9日,国庆节后的第二天,早上妈妈送浩浩来幼儿园的时候已经9:50了。妈妈和敖老师说明了迟来的原因,跟浩浩说了再见,准备离开。浩浩看到妈妈要走了就开始大哭起来,哭得很伤心,还一直叫着:“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你陪着我,妈妈……”妈妈和敖老师哄了很久,浩浩安静了一会儿。妈妈必须要离开了,他又开始大哭,并且紧紧地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妈妈离开。敖老师抱起他,妈妈才跑着离开了活动室。他哭着去追妈妈,可是妈妈已经走了很远,他又开始大哭,整个走廊都是他的哭声。

我想妈妈,要妈妈

浩浩来的时间太晚了,都到户外游戏时间了。敖老师让他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组织其他小朋友去参加户外活动了。于是,他一个人悄悄地走出活动室。敖老师跟在他后面,他有些吃惊,敖老师陪着他,没有组织其他小朋友。他又哭了:“我想妈妈,要妈妈。”他在走廊上转,敖老师和他说话,想带他去参加户外活动,可是他现在真的不想去,只是紧紧地挨着敖老师。老师和他讲了好多话,可是他只想要妈妈,又哭了起来。敖老师抱着他,说给他一分钟擦干眼泪。他紧紧地抱着老师,脸紧贴着脸,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这时,敖老师给他编了一个故事——《小猪的妈妈不在家》。

小猪的妈妈出远门了,邻居们都来帮忙照顾小猪,邻居家的小朋友也来了。小猪又哭又闹,不要妈妈离开。他哭了好久。小朋友们拿出好多好玩的玩具,但小猪根本就不理,一个劲儿地哭,哭着哭着,他哭累了、饿了。牛妈妈拿出香香的牛奶,让小猪吃得好饱。小朋友们的玩具看起来好好玩,小猪也加入了,最后玩得一身脏。没关系,没关系,大象妈妈的鼻子像个蓬蓬头,把小猪洗得干干净净。小猪玩累了,觉得困了,袋鼠妈妈就把小猪放进袋子里,鸟妈妈飞来唱摇篮曲。是呀,是呀,小伙伴们陪小猪玩,小猪很开心。牛妈妈的牛奶很香,大象妈妈的淋浴很舒服,袋鼠妈妈的袋子像摇篮,鸟妈妈唱的摇篮曲真好听。小猪想自己的妈妈了,天黑啦,妈妈回来了,小猪开心地扑到妈妈怀里,告诉妈妈一天里发生的事,还告诉妈妈,以后妈妈不在家,自己也不会再哭了。妈妈和小猪都开心地笑了。

听完了故事,调整了一下,敖老师问他是否要去户外活动。他终于点头答应要和敖老师一起下去做游戏,可刚刚走出去,又不想去了。他告诉敖老师:“我想一个人看书。”但敖老师没有同意。于是,他只好和老师来到种植地,小朋友们都在叫他过去玩,他有些不好意思,一直看着敖老师,敖老师却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了。不一会儿,他就和小朋友们玩了起来。他们在种植地玩走迷宫的游戏,敖老师还让他重新设计迷宫的路线,难倒了好多小朋友。

愉快的一天

敖老师组织的活动真有趣。图画深深地吸引了浩浩,他一直看着敖老师,认真听她讲,还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表扬,不一会儿就记住了《吹泡泡》这首诗歌: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羊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一串串欢笑。他高兴地念着《吹泡泡》解了便,还喝了一大杯水,然后和伙伴们排着队高兴地去餐厅准备吃午餐。

午饭后浩浩睡得很香,大家都起床了,他还没有醒,是轩轩叫醒他的。看见其他小朋友都在叠自己的被子,他也开始穿衣服、裤子、鞋子,叠被子。他把被子叠得很整齐,就像一块儿饼干,老师都夸奖他。最后他还把窗帘挂上了,才去上厕所。

在孩子们的户外游戏时间,老师问大家想不想画自己心里的泡泡。大家都说想,特别是看到敖老师自己画的泡泡图后,都好想画一画漂亮的泡泡。活动取名为《神奇的泡泡之旅》。浩浩选了一只黄色的粉笔,在画图区选了一块空地,画出大机器人吹出的泡泡是小机器人,后来又画了一只小山羊,小机器人和小山羊是好朋友,它们要一起吹泡泡、打怪兽……

晚餐后,老师教小朋友们一个新游戏——《手指爬楼梯》。浩浩模仿着敖老师,由慢到快,越来越快。等妈妈来接他的时候,他还在仔细地研究刚刚的新游戏。这时敖老师坐到他的旁边,教他刚刚的游戏,慢慢地他的小手变得很灵活。“哦,原来这样简单,我会了,回去教教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不会的。”他高兴地说。敖老师看着他,他又开始黏着她,并小声地告诉她,以后妈妈送他来,他再也不哭了,也不会不让妈妈走。敖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给我讲了故事,我也讲给你听吧。小猪都那么听话,我也要听话。”说完后他和敖老师拉钩钩,说如果妈妈送他来的时候他再哭,就变成灰太狼。

妈妈来接浩浩了,他高兴地和妈妈讲着在幼儿园的一天回家了。

【案例提供: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敖治群】

【准教师的理解】

(一)幼儿行为

这是浩浩在幼儿园里一日的生活。来园时浩浩意识到妈妈要离开,开始大哭:“我要妈妈,妈妈你陪着我。”这是幼儿的依恋行为。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在行为上表现为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案例中浩浩一直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妈妈离开。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移情训练法。

移情也叫情感移入,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学前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受某种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共鸣、同情和分享。但是,学前儿童的移情并非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需要在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训练才能产生的。因此,移情训练是指在学前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向学前儿童讲故事、情感体验,或创设相应的情境进行表演等各种方式,引导学前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使其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使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

开始时敬老师抱着浩浩给他亲切感、安全感,安抚幼儿情绪,帮助家长顺利离开。可是浩浩并没有就此参与到活动中去,而是待其他小朋友都出去户外后,一个人走出活动室。于是,我关注着他,悄悄地跟在他后面,以至于他无意看到我时还有些吃惊。我想要给他足够的自我调节空间并让他感到老师是关心他的。开始我是用谈话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是越说越难过,才平静的心情又波动了。于是,我主动抱抱他,让他有安全感,没想到他就不愿离开我的怀抱了,我只能一面抱着他,一面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我发现给他讲道理不行后,迅速想到了移情训练法。我临时创编了一个故事——《小猪的妈妈不在家》,这是他能理解的内容,通过换位让他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并通过他自身的情绪情感去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要,以此来唤起他情感的共鸣。没想到他真的受到了感染,听完了故事,答应和我一起出去参加户外活动。但一会儿又有一些犹豫,我让他看了看其他小朋友在户外玩游戏,抵挡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最后他还是出去户外活动了。

小朋友们很懂事,他们都邀请浩浩一起玩。开始浩浩还有些害羞,总是看着我。这时我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我相信只要和小伙伴在一起,他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果然,见我没有再关注他,他一会儿就和小伙伴玩了起来,而且开心起来。正好这时准备换新的游戏,他感兴趣并且很积极,敬老师又趁机让他设计新路线,表扬他。这时他完全忘了早上的不开心,并一直保持着好心情,最后还主动与我拉钩钩保证自己不再哭闹。

(二)幼儿家庭环境

浩浩的爸爸妈妈比较忙,平时都由姥姥接送。国庆节期间,妈妈带他出去玩,玩得很开心。妈妈很爱他,对他是有求必应。他也很粘妈妈。刚过完假期,正好又是妈妈送他来幼儿园,不舍之情更加浓厚。

建议爸爸妈妈平时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爸妈的爱,周末也可以带孩子出去玩,增进亲子情感,不要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爸妈不在身边就不爱自己了。给孩子安全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独立意识,男孩子的家长更需要带得大气些。

(三)幼儿心理状态

因为放假期间浩浩都是妈妈带着出去玩的,天天和妈妈在一起,让他很开心,对妈妈很依恋。一下子回到幼儿园,他有些不习惯,闹情绪。他认为和妈妈在一起才是开心的,没有妈妈在就不安全、不自在。而且,他意识到幼儿园里不会像家里那样有求必应。因此,他心里很不安,想让妈妈陪着。

老师和家长都及时安抚幼儿情绪,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事做,不无聊,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道理,进行家园合作,帮助孩子尽快消除不良情绪。

幼儿依恋母亲很正常,但若处理不当,一旦与依恋对象分离,幼儿就会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产生分离焦虑,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老师要及时为家长分忧解难,及时安抚幼儿,让家长放心,让幼儿获得安全感,融入小伙伴,转移注意力。但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老师一定要抱一抱孩子,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觉老师和妈妈一样爱他,然后尽量让孩子融入他们自己的圈子中,在和朋友的玩耍过程中,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当孩子准备“跨出去”而有些犹豫不定时,老师就应该放手,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孩子会自我调节好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法等。因此,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信心,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用心爱孩子,孩子也会爱你。

【导师的建议】

顶岗实习生对浩浩的分析已比较全面具体,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效地帮助浩浩度过了从痛苦到愉快的一天。针对浩浩的这一现象,可进一步作以下思考:

浩浩的行为不是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其实质为典型的节后综合征。教师应在放假前告知家长,为使幼儿在长假后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应在长假的最后两天注意调节幼儿的生活规律,尽可能和幼儿园一致;同时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孩子假期即将结束,又可以回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们一起快乐地生活。这样的调整、期许和暗示将有助于孩子顺利地由无序、无约束的假期生活回归到有序的幼儿园生活。

5岁左右是孩子自尊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可在浩浩情绪稳定并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当众表扬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主动参与同伴的活动或其他良好行为。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范勇】

【学习资源链接】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要想避免孩子出现节后综合征,专家建议家长将有些事做在前头,节日期间,要让孩子玩中有“度”。

1.孩子正常作息别紊乱

节假日里,大人们难得聚到一起,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规律,孩子的作息习惯和原本规律的生活秩序很容易被打乱。当节后忽然又恢复紧绷的生活状态,重新适应这些约束时,孩子当然就不太习惯了。

专家认为,节假日期间,家长要放松有度,节制自己,以身作则。尤其在临近上班时,家长要提前帮助孩子恢复作息习惯,让孩子早睡早起,定时睡觉和吃饭。

2.让代养人多陪陪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节后综合征?节假日期间,家长几乎全天陪着孩子。节后这些最亲近的人突然不能守在身边,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有的就通过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亲人。

专家建议,上班前夕,家长要让节假日后的代养人多跟孩子接触,而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短暂分离,不要全天和孩子待在一起。

3.上班前夕打打“预防针”

针对要上学的孩子,临近上学时,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快开学了,和孩子一起回忆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以及在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节日一过完,家长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告别那些不易节制的娱乐活动,如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等。孩子表现不好时,要提醒孩子放假前是怎样表现的。如果孩子表现好,要马上表扬他:“宝宝,你又和以前一样棒了!”如果出现哭闹行为,家长要坚持原则,不要让步。实在是无理取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

上班前两天家长要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节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待在一起。

专家建议,节日结束前两天,饮食上最好清淡些,给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调整好胃口。节日过后,家中剩余的饮料及糖果应尽快收起来,不能让孩子养成每餐喝饮料、没事就吃糖的习惯。

4.家长别跟着孩子情绪化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千万别跟着情绪化,保持积极、乐观、信任的态度,有助于消除孩子的节后综合征。对已经在上托管班或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态度要坚决,“狠”得下心。即使孩子情绪反应较大,也照送园所不误,让孩子感到去上课是理应要做的事。交给老师后,高高兴兴地跟孩子再见即离去。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接送,否则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加大送园所时的难度。

资料来源:如何缓解宝宝节后综合症?[EB/OL]. sohu. com/20120203/n333511373.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