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1960600000023

第23章 美国作家(10)

1936年菲茨杰拉尔德在病中写了自传《崩溃》。后来以好莱坞一个电影导演为主人公创作长篇小说《最后的一个巨头》,没有完成,于1940年去世。遗稿由他的朋友、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整理出版(1941)。

多斯·帕索斯

多斯·帕索斯,1896年生于芝加哥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去西班牙学习建筑,不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法国战地医疗队和美军医疗队服役。他第一部反映美国青年一代厌战和迷惘情绪的作品《三个士兵》(1921)是根据亲身经历而写成的。小说着重描写一个名叫安德路斯的青年知识分子怎样在战争环境中被迫放弃音乐创作的理想。

1925年发表的《曼哈顿中转站》以大战前后的纽约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作品中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人物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有的只在某些事件中相遇。评论家们称它为“群像小说”。

多斯·帕索斯虽然在作品中反映了战后一代的迷惘情绪,但他的思想并不消极。他当时对资本主义社会十分不满,自称“放弃了对它的希望”,“向往革命”。1926年参加《新群众》杂志编委。他作为美国共产党的支持者,采访罢工斗争,为共产党的刊物写稿。1927年因参加营救萨柯和樊塞蒂的活动被捕入狱。1932年曾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但没有加入过共产党。

多斯·帕索斯的代表作是《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这部作品规模宏大,时间从本世纪初直至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描写了12个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独立成章,情节上偶尔有所联系。其中有站在资产阶级立场鼓吹劳资调和的约·华德·摩尔豪斯,有流浪工人麦克,有从技术人员上升为资本家的查理·安徒生,有软弱、摇摆的知识分子狄克,还有共产党员班·康普顿,进步、坚强的知识妇女玛丽·弗兰奇,资产阶级小姐陶特尔等。这些人物各自活动,小说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中心人物。作者从人物的社会地位来分析并解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描写了他们一生的经历和归宿,力图客观地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并以他们的故事为经纬,织成纵横交错、复杂的生活画面。

就人物描写来说,《美国》三部曲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它在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尽量表现出典型的、最常见的人物。写法的特点是藏而不露,多含讽刺,语言简练流畅。作者还试用“新闻短片”、“人物传记”和“摄影机镜头”等三种新的手法。“新闻短片”共68篇,包括新闻剪辑、报纸大小标题、流行歌曲、广告、官方文件等,穿插在人物描写的章节之间,以突出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提供广阔的时代背景,加强三部曲的史诗风貌。“人物传记”25篇,包括这30年间美国各界著名的人物,如工人运动领袖德布斯、总统威尔逊、汽车大王福特、银行家摩根、发明家爱迪生、进步作家约翰·里德、工人歌谣作者乔·希尔等等。作者把这些“人物传记”插在小说章节之间,以突出历史的轮廓。这些“人物传记”不是人物志,而是用文学笔调写成,透露出作者的爱憎:对所赞同的人物,常用抒情笔调;对所否定的人物,则多藏讽刺。“摄影机镜头”51篇,常接在人物描写或“新闻短片”后面,以散文诗体裁描写作者自己的成长过程,并用意识流手法表达他对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反应。

《美国》三部曲试图运用以上各种技巧写出美国五光十色、瞬息万变的广阔的社会场景。书中写资产者投机钻营、野心勃勃,知识分子清高孤独,时而激奋,时而灰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人的流动性,20年代末工人的高昂情绪等等,表现出美国的特色。有的文学史家称《美国》三部曲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

多斯·帕索斯对美国社会的前途并不乐观。他笔下的人物,不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是工人阶级、共产党人,没有一个具有令人喜爱的个性,也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批评家马尔克姆·考利曾指出:“《美国》三部曲虽然背景广阔,内容丰富,但它没有表现出当代生活的一个方面——战斗向前的意志、战斗中的同志情谊、新一代的觉悟和正在不断增长的新的力量。”

30年代中期以后,多斯·帕索斯在政治见解上开始与美国共产党和进步阵营发生分歧。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这种分歧加深。他后来的作品大多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美共和苏共多所指责。

多斯·帕索斯于1970逝世。

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年9月25日出身于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的家庭。曾祖父是庄园主,在南北战争中是南军的上校;战后,经营过银行的铁路,也写过小说。他的父亲开马车行和金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在新奥尔良结识著名的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的痛苦与幻灭感。

第二部小说题为《蚊群》(1927),写患有20年代“时代病”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这两部小说没有引起注意。

1929年,威廉·福克纳的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出版。这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写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对子孙的不良影响。这部小说被称为“站在门槛上”的书,从它可以看出福克纳日后的重要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主调、题材、情绪与艺术手法。福克纳自称从此开始,他发现他的“家乡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们称他的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这个县及杰弗逊镇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美国独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交替出现。小说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关系,每一部书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冲的一个组成部分。福克纳写第一部作品时,似乎对约克纳帕塔法县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轮廓。

1929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第5幕第5场麦克白的台词:

“人生就像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疯狂的声音,没有意义。”

这部小说写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其各个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20年代。全书分4个部分,由4个人物分别叙述故事。

第1部分是“班吉的部分”,通过康普生的小儿子白痴班吉的眼睛来反映周围的世界。以朦胧的意识流的手法,使读者体会到他失去姐姐凯蒂的关怀之后所感到的悲哀。

第2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昆丁是班吉的哥哥,哈佛大学学生。小说中通过他的现实生活,他的回忆、思考、梦呓与潜意识活动,继续描绘凯蒂。昆丁对妹妹凯蒂的感情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凯蒂行为放荡、被丈夫遗弃等遭遇,使他受到沉重的打击,精神崩溃,最后投河自尽。

第3部分是“杰生的部分”。杰生是凯蒂和昆丁的弟弟,是个实利主义者。由于凯蒂使他不能谋得银行里的职位,他恨凯蒂和她的私生女小昆丁。作者通过杰生的大段独白,把这个人物自私卑下的精神状态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第4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所叙的事情发生在1928年的复活节。康普生家发现17岁的小昆丁跟一个流浪艺人私奔。康普生一家的自私自利、生活中没有爱、遭受挫折和失败,与基督临死时告诫门徒的“你们要彼此相爱”形成强烈的对照。作者在这一部分里通过黑女佣迪尔西的描写来补述小说中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前面3个叙述者或是白痴,或是精神濒于崩溃的人,或是偏执狂;迪尔西可以说是书中唯一健康的力量。她的忠心、忍耐、毅力与仁爱与前面3个叙述者的精神状态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作者通过她体现了“人性的复活”的信念。

福克纳在《声音与疯狂》中不但描绘了一个南方地主家庭的没落,也刻画了南方传统价值标准的破产。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失败。班吉根本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丧失了行动的能力。杰生眼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

1929至1936年是福克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除了《声音与疯狂》,还写了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我弥留之际》的脉络并不复杂。安斯·本德仑在妻子艾迪临终时答应把她的遗体运回杰弗逊安葬。艾迪死后,一家人扶柩回故里,路上遇到种种磨难。尸体发臭,一个儿子想放火烧棺,被送进疯人院。另一个儿子为了不让棺木掉到水里,被大车压断一条腿。经过6天跋涉,受尽折磨,终于到达杰弗逊。这部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了大胆的试验。全书共分59节,每一节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意识流”,出场的人物共有15个。每一节描写与这次跋涉有关的一部分场景。这些人物所用的语言都是南方农民的生动的口语,但每人的口气各不相同。小说通过人物的叙述、他的内心活动和别人的观察这三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比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更为深入细致。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一部描写种族问题的小说。书中写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孤独者如何受到嘲弄、虐待终于悲惨地死去,表明了福克纳反对种族偏见与宗教偏见的态度。这部小说主人公是裘·克里斯默斯(字首J.C.与耶稣基督的相同),从小被送进育婴堂。他5岁时,偶然窥见一个女保健员的隐私,女人怕他揭发,便向院长说他是黑白混血儿,他被赶出育婴堂。以后白人社会不接受他,认为他是黑人;黑人也对他猜疑,怕他是白人派来的密探。他失去了“身份”,一系列悲惨的事由此发生,最后促使他杀死心爱的白种女人,并于星期五(耶稣受难日)主动接受白人对他的私刑处死。与这条线索同时进行的是菜娜·格鲁夫的故事。她是亚拉巴马州农村的姑娘,与情人相恋怀孕后遭到遗弃,徒步来到杰弗逊寻找情人,却遇到拜伦·本奇。拜伦设法把她安顿下来,找人替她接生,还替她寻找情人。作者认为在莱娜与拜伦这样没有受到“文明”的污染的“原始人”身上,才有真正的人性。作者这种“归真返朴”、唾弃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在以后的作品中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复杂、难懂的小说,描写庄园主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托马斯·塞德潘于19世纪初来到杰弗逊镇,率领20个黑奴开垦荒地,兴建大宅。后生了一子一女。儿子亨利的朋友查尔斯其实是托马斯与一黑白混血女人所生的儿子,与亨利的妹妹裘迪丝相爱并订婚。托马斯怕血统混杂,竭力反对,并唆使亨利将查尔斯打死,接着亨利逃亡,不知去向。托马斯后与穷白人窝许·琼斯的外孙女朱莉同居,因故被窝许·琼斯杀死。亨利在外流浪,于衰朽之年悄然回家,重病在身。不久,大宅起火,夷为平地,全家都被烧死。

福克纳通过托马斯一家的盛衰,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的“现世报”,也写出了庄园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在艺术手法上,《押沙龙,押沙龙》颇有特色。作者安排洛莎小姐与康普生2人叙述托马斯·塞德潘的故事;又让昆丁带引读者分析故事中出现的问题,使叙述出现了多种层次。作者既塑造了故事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刻画了叙述者的面貌,3人的经历、性格不同,所用的语言和叙述方法也各有特色。而且作者不把故事说得一览无余,而是让读者来究真辨伪。这些使得这部小说具有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氛,闪烁着奇幻的光彩。

福克纳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镇》(195)与《大宅》(1959)。这3部小说都写弗莱姆·斯诺普斯及其周围的人的故事,主题与情节有连贯性,因此合称为“斯诺普斯三部曲”。其中以《村子》最为重要,在风格上,它与《押沙龙,押沙龙》恰好成为对照。《押沙龙,押沙龙》结构谨严,故事阴森可怖,使用伊丽莎白时期庄严的英语。而《村子》则是由许多个插曲组成的结构松散的喜剧般的故事,用的是美国现代南方的口语。

弗莱姆·斯诺普斯是福克纳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他于1902年来到杰弗逊镇附近威尔·凡纳的杂货铺里做伙计,逐渐接管了店里的账目。接着他放高利贷,开铁匠铺,又与威尔·凡纳已怀孕的女儿尤拉结婚,成了富户。后来他把捕来的一群野马假冒驯马卖给当地居民,又把一块地伪装成埋有窖藏以高价出手,然后便离此而去杰弗逊。

弗莱姆·斯诺普斯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福克纳对之役以最大的轻蔑。福克纳笔下的地主也做了不少坏事,但他认为他们都是感情的奴隶,这是受“激情”的驱策。弗莱姆·斯诺普斯则是绝对地冷酷无情。他从不触犯法律,像一架计算机那样冷静、精确地实现他的计划。福克纳不从正面描写他,也不刻画他的内心活动,而是用别的人物来衬托他。首先是他的妻子尤拉,她是“爱神”与“情欲”的化身,与冷酷无情的弗莱姆恰好是两个极端。作为对照的还有郝斯顿,他为了一个心爱的女子吃尽了苦,结婚后她却被公牛踢死。另一个对称式的人物是明克·斯诺普斯。郝斯顿的公牛侵入明克的地界,他一怒之下杀死了郝斯顿,并毁尸灭迹。福克纳认为他为“激情”所左右,至少证明他还有人性。第3个人物是拉波夫,他向尤拉求爱不成,险些犯罪,终于怅怅离去。第4个人物霍克也是感情的奴隶,他为了保护尤拉,单身打退了纠缠尤拉的一群人,自己也被打断胳膊。尤拉为了谢恩而自愿委身,霍克因此而再次折断臂膊。第5个人物是白痴艾克·斯诺普斯,他爱上一头母牛,把它从郝斯顿手中盗走。

以上5个故事有的很残酷,有的表现出严重的病态,但都是痴情人的故事。弗莱姆看准他们的弱点,从他们身上榨走了财富。对比之下,弗莱姆更为可怕。

在结构上,《村子》分为4部分,一头一尾写弗莱姆,中间部分写这些“感情的奴隶”,有声有色。

《小镇》是三部曲的第2部。作者的意图是把弗莱姆与尤拉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更广阔的社会中,看他们对周围的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弗莱姆进入杰弗逊镇后,利用尤拉的姿色,爬上银行副董事长的职位,然后把尤拉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