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1960800000019

第19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2)

为了反对这种神学说教,人文主义作家就竭力歌颂人的伟大,歌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能力,可以创造一切。人文主义者从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发现和引用许多对人高度肯定的观点,他们宣称他们“发现了人”。如他们经常引用古希腊智者普鲁泰古拉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引用索福克勒斯在悲剧《安提戈尼》中对人的颂词:“世界的奇物珍宝可真不算少,像人这样维妙的却很难找”;引用但丁公开宣称的:“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等等。

与这种肯定人的价值、提高人的地位的观点相适应,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艺术家还摆脱了中世纪以歌颂神的圣经故事为主题的传统,创造了直接描述现实生活和世俗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并且大胆地利用解剖学的成就和新发掘和发现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和绘画,来着力表现人的自然股体,表现人体美,从而使艺术开创了新局面,获得了新生命。

第2,提倡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反对封建专制禁锢。

中世纪封建阶级用宗教教条来规范、禁锢人的一切思想行动,扼杀人性,束缚意志,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发展和意志自由,简直是到了“非神勿听,非神勿视,非神勿言,非神勿动”的地步。人文主义作家提出“个性解放”来对抗教会的禁锢压制,以“人性论”来反对灭绝人性的“神道”,主张自由意志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他们不仅静止地肯定人及人存在的价值,而且主张人应当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在个性得到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情况下人才更有价值。

第3,肯定现实生活和人对幸福、享乐的要求,反对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

中世纪封建教会竭力向人民鼓吹禁欲主义,僧侣们说人间的生活、感情、情欲、享受都是邪恶的,可鄙的;只有忍让受苦,才能赎清“原罪”,以期死后“灵魂上天国”,求得来世幸福。这是以来世观念和禁欲来掩盖劳动人民贫困悲惨的根源——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以此麻醉、欺骗劳动人民,使之安于奴役。而实际上那些教皇、国王、僧侣、贵族则实行公开或不公开的纵欲主义,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人文主义作家、思想家撕去了封建统治者的伪装,宣称人们不要求什么虚无缥缈的来世的天国幸福,而要求有现世幸福的权利。彼特拉克在拉丁文著作《秘密》中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人文主义作家歌赞人世生活的美好,同时揭露教士的伪善和荒淫。

第4,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

封建阶级为了愚弄人民,大力宣扬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实行愚民政策,垄断教育。教会鼓吹只要信仰,不要知识;只要盲从,不要论证,排斥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的一切科学文化,堵塞人们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通路。

人文主义作家与此相反,反对盲从和迷信,重视人的聪明才智,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他们在作品中歌颂勇于探索真理的有知识之士,抨击经院教育的腐败和教士的愚蠢。

第5,面向现实,面向人生,反对创作方法上的神秘主义手法。

封建阶级和教会割断文艺与现实人生的联系,用神秘主义手法歌赞上帝和天堂,实际上是要文艺来美化披着“神”的外衣的封建统治者本身,使文艺成为维护封建和神学统治的工具。

人文主义作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艺的“模仿”说,提倡文艺反映现实,面对人生。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指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达·芬奇提出“第二自然”说,认为文艺家要“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使作品“好像是第二自然”。人文主义文学描写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塑造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复杂的现实矛盾,从而与中世纪神秘的虚幻故事、幽灵般的圣母圣徒形象和千篇一律的题材相对立。

此外,有的人文主义作家还揭露了原始积累时期的现实,反映金钱的罪恶,有的提出了人人劳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在政治上,人文主义作家都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

这一切,归结到一点,就是肯定和强调人的伟大作用和价值,尊重人的地位。这对封建专制势力和宗教神学是有力的挑战,沉重的打击,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巨大进步意义和革命作用。面对人文主义思想的锐利攻势,封建统治阶级疯狂进行反扑,残酷迫害资产阶级学者,摧残新的文化。这样,展开了各种势力间的尖锐剧烈的斗争。

天主教会最高首脑罗马教皇攻击波兰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的“太阳中心说”是“异端邪说”,命令将《天体运行》列为禁书。哥白尼的信奉者、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因进一步阐发天体运行规律,遭到教会百般威胁拷打。法国作家拉伯雷因攻击天主教会而遭迫害,一生颠沛流离。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1478~1535)与英王亨利八世斗争,被关进伦敦塔,最后斩首示众。英国剧作家克利斯朵夫·马娄,因宣扬无神论及共和政体而被封建政权派遣特务暗杀。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1548~1600)因捍卫哥白尼的学说,戳穿“上帝推动事物发展”的谎言,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但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作家没有屈服于封建统治者的权势及迫害,他们在斗争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

人文主义当然也有其局限性。当时资产阶级刚兴起不久,比较软弱。这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没有达到无神论的水平,许多人的著作中还保留了对上帝或宗教的承认,而只是揭露当时教会的虚伪和罪恶。同时,这时人文主义者谈论的人是抽象的人,往往抽去了社会和阶级内容,而实际上他们所肯定的主要是资产阶级自身。很多人文主义者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是反对的。

此外,他们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禁欲主义,当然是进步的,但后来的事实说明,他们在反掉了封建和神学的同时,却往往又导致了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但这一切都不应导致对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作用的否定,更不能将其笼统说成“资产阶级思想”而当作“消灭”对象。

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是人类从未有过的最大的进步变革的话后,紧接着还有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那时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但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面或那一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可见,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作家的思想及实践,是超过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有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东西的。当然,正如我们不应把人文主义一笔抹杀一样,我们也不能把它的作用过分夸大。

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诞生的摇篮,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许多城市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商业和银行业都发展迅速。例如威尼斯的商船队就定期在欧洲、亚洲、非洲一些大城市航行,佛罗伦萨的银行也在欧洲许多城市设有分行。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一天天强大。他们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取得胜利,便积极提倡文艺,网罗大批人才。这就使意大利文坛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但丁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新旧交替时代的伟大诗人,在这过渡时期的著名作家还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们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到了15、16世纪,又涌现了一批人文主义作家,比较著名的有安琪罗·波利齐亚诺、路易其·浦尔契、马德奥·博亚尔多、雅科波·桑纳扎罗、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托夸多·塔索。后两位作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贵族之家。父亲是公证人,与但丁一同被流放。彼特拉克早年学过法律,曾到欧洲许多地方旅游,搜集古代希腊罗马文物,认真研究古罗马名家作品。他热爱古典文学,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的禁欲主义。他最先提出“人学”来与中世纪神学相对抗。这位诗人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曾被元老院推举为桂冠诗人。他所独创的十四行诗对欧洲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彼特拉克用意大利文写的《歌集》是他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出色的抒情诗集。它分上下两册。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写诗人对女友劳娜深挚的爱情。上册写1327年诗人初次见到骑士之妻劳娜时的内心汹涌的热情。劳娜有花朵一样的娇美的容貌,也有高尚的道德。诗人对她一见倾心,终生爱慕。当时劳娜20岁,已婚3年,诗人23岁。下册写于20年之后,当时劳挪已死于瘟疫。诗人抒发了劳娜死后自己深深的痛苦与哀伤,诗句悲切感人。在劳娜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理想,但诗人对她的爱情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个人幸福的热烈追求。

《歌集》是彼特拉克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诗人世界观中的矛盾。他一方面热烈追求现世生活中的爱请和幸福,一方面仍受中世纪宗教观念的束缚;一方面用火一样的诗句表达他炽烈的爱国热情,一方面又轻视和脱离人民。在他身上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积极的一面和时代的阶级的局限。

安琪罗·波利齐亚诺(1454~1494)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他认真学习了维吉尔、莫维德、但丁、彼特拉克等人的作品,从前人的创作中吸收艺术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八行体叙事诗和圣剧《俄耳甫斯》。

作品以希腊神话故事作为题材;写的是歌手俄耳甫斯的历险故事。这本是个世俗异教寓言故事,作者却将它涂上梦幻神秘色彩,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新。

马德奥·博亚尔多(1441~1494)也是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热恋中的奥兰多》,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兰多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的贴身卫士。

作品描写他和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故事,富有传奇色彩。

雅科波·桑纳扎罗(1455~1530)也是意大利有名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自传体散文作品《阿卡狄亚》。

小说主人公辛契洛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但又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远离故乡,到风景清幽的阿卡狄亚去生活。作品主人公离开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的情节对后世欧洲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卢乡维科·阿里奥斯托(1474~1588)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他在戏剧和诗歌方面都有较大成就。他写了5部喜剧,是意大利风俗喜剧的奠基人。著名的喜剧有《列娜》和《妖术》,在欧洲许多国家流传很广。他的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叙事长诗《疯狂的奥兰多》。从情节看这是博亚尔多《热恋中的奥兰多》的续篇。由于博亚尔多没有写完作品就已阵亡,阿里奥斯托便继续写下去。以原有的3条情节线索作为框架,突出奥兰多对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热烈的坚贞的爱情。他为寻找这个美人,走遍天涯海角,历尽了艰难困苦。后来安杰丽嘉爱上了伊斯兰教徒梅多洛,并和他结了婚。奥兰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疯狂了。这部作品取材于民间文学,在艺术方面表现了精湛的技巧,结构严密,情节生动,心理描写细腻而有分寸,诗句清丽而有韵味。

长诗写的虽是传奇色彩浓厚的故事,但却贯穿了时代精神,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作品既有对爱情和大自然的歌颂,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割据、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它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托夸多·塔索(1544~159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诗人。他出生于宫廷诗人家庭,攻读过法律,但他的兴趣是在文学方面。曾认真研究过古希腊诗人的赋诗法。他一生道路坎坷,曾因精神抑郁得了癫狂症,被关入疯人院7年。一生写了叙事诗《利那尔多》(1561)、田园剧《阿明达》(1573)和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等。由于他诗歌方面有较大成就,1595年罗马教皇曾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

塔索的代表作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作品的内容是描写1096到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事件。十字军首领弗莱多·底·布留尼在最后几个月中带领十字军攻克了圣城耶路撒冷。作者选择这个题材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写作长诗的年代,欧洲正面临土耳其的威胁。

长诗中既描写了十字军英勇搏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穿插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情节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品语言高雅而有文采,抒情色彩浓厚。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反映在长诗中,他想要歌颂基督教,但实际上他所写的世俗爱情故事和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给读者的印象更深,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德国文学

德国在16世纪是封建统治下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是分裂的,经济力量是分散的,但是资本主义因素在个别城市中有所发展。

罗马天主教会、神圣罗马帝国王权和封建诸侯对人民进行重重剥削,使农民、城市平民直到部分小贵族都对现存制度感到不满。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标志着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冲击。宗教改革在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16世纪20、30年代,路德派新教已传入北欧以及英、法、波兰等国。德国的民族感情在这一世纪的革命高潮中觉醒起来。德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延续数十年之久,他们“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惧,”但最后遭到诸侯们残酷的镇压。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人文主义者反教会、争取思想自由的作品,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中富有战斗性的政论文和从中古时期发展来的民间文学。

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多半在各大学的学者中间传布,它代表早期资产阶级想从中古的蒙昧主义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