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跟小王子去旅行
1962200000008

第8章 第四站:丹麦

1.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菲英岛奥登塞

因为安徒生,所以我对丹麦的情意结在儿时就深深地埋下了。在我的脑海里,丹麦本身就像一个童话世界,有像蘑菇一样的参天大树,在树林深处,有小兔和小鹿在追着蝴蝶奔跑。它们跑到一幢红屋顶的小房子前停下,在白色的窗台上,有几只小鸽子咕咕地叫。这时,从房子里走出来一位美丽得令人窒息的姑娘,金黄色的卷发在肩头柔顺地披着,滑嫩的脸颊像剥了壳的鸡蛋。她穿着浅蓝色花边的裙子,赤着白嫩的双脚,走到小鹿面前抚摸着它的头。那柔若无骨的双手,细腻得让人忍不住要跪下亲吻。小鸟站在她的肩头,可又不敢唱歌,实在是羞于在她银铃般的声音下开口。

“等等我,慢点走!”一路上,小王子都在抗议我的行走速度,他从未见我走过如此之快。

是的,自从到了丹麦,我就迫不及待地向菲英岛进发,原因只有一个——安徒生。

菲英岛上的奥登塞是安徒生的故乡,我急于想亲眼看看,这个给我童年带来彩色梦幻的大师,究竟生活在怎样的地方。

当我站在安徒生博物馆前时,异常地兴奋,因为它真的就像我想象中的童话小屋一样,有白色的墙和红色的瓦,屋的外面,蜿蜒着一条鹅卵石小路。

博物馆一共有18间陈列室,其中的12间按照时间顺序,摆放了安徒生的手稿、来往信件、画稿以及丹麦一些画家、艺术家为安徒生创作的油画和雕塑。

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安徒生除了会写出令人神往的童话外,还是一位剪纸大师。他那双灵巧的手,既可以把奇思妙想的文字写在纸上,也可以拿纸剪出童话世界。

他最为著名的剪纸是一张半蹲着的小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类似于盘子的东西,上面摆放着城堡、大风车和小屋子。几剪子下来,就构成了一个童话世界,这已经成为了奥登塞的标志。

在另一间屋子里,摆放着安徒生生前的一些用品,一顶礼帽、一个提包、一把雨伞、一根手杖,还有两只打了补丁的旧皮箱。让我感到有趣的是安徒生的床,红色漆皮的木头上描着几朵白色的花,倒是有些像中国乡村的风格。

尽管安徒生终身未娶,没有子嗣,基因没有延续下去,但他身上平和、友爱、美好、善良的情怀,似乎浸染了每一个丹麦人。他们是世上少有的和平国家,这个和平的意义,不仅仅是没有战火硝烟,更多的是人们骨子里的友善。

“安徒生对你很重要吗?”看着我一脸的崇拜,小王子不解地问。

“是的,那几乎是全世界每个孩子的梦。那些纯真美好的时光,被安徒生渲染得更加瑰丽。”

在这一路上,我不停地给小王子讲安徒生的童话,从《丑小鸭》到《海的女儿》,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拇指姑娘》。小王子的眼眶几次被感动得湿润了,连我的心也变得暖暖的,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时候,我缠着爸妈讲故事,他们就算累得睁不开眼睛,也要讲一段故事哄我睡觉。

所以我由衷地向安徒生致敬,向每一个带着真诚、友善的心创作童话作品的人致敬,没有他们,我们的童年就不会完整。

“真可惜,我的星球上没有童话,不然我可以每天讲给我的小玫瑰花听。”小王子有些落寞。

看着小王子怅然若失的脸,我不禁笑了。其实他根本不必失落,他本身就是个童话。

每个人都曾经深信这世间有童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童话就渐渐变成了心中的一个梦。如果敢想、敢做,梦还会变成梦想、变成现实。可很多人,从怀惴着美好心念的少年,变成了生活在世俗中的普通人,然后对很多事物变得麻木,不再轻易地把心呈现给别人。

然而,在某个独自栖身的夜晚,在某个捧着文艺小说阅读的瞬间,泪水还是会不经意地涌上眼眶,勾起你对豆蔻年华的所有回忆。

所以,童话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深深地影响着你,即使你把生活过得现实化,也无法抹去它带给你的刹那悸动。你会抱着回忆,看着年纪比自己小的人,或者自己的孩子,他们正在经历一个你曾经经历的时代,也怀着对童话的深信不疑,带着浪漫的情怀走自己的人生路。

2.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哥本哈根

丹麦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梦想和国度。对文学有着深刻的爱的人们,一定要来这里走一遭。

当我们到达克里斯蒂安堡——哥本哈根市中心年代最为久远的城堡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这个一天之中日照最强的时间,让我们有些疲倦。

然而,当看到这座已经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的城堡时,精神还是会为之一振。据说这座曾为丹麦国王的宫殿,在1794年被火焚烧过,现在已经是重建后的样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历经浩劫的圆明园,看来不幸的事情时时、处处都会上演,也正因为这样,才会给人们警醒和启示,让人类向着文明的旅程迈进。

在市政厅的右面,安徒生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是一座根据其照片制作的雕像。安徒生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一个可爱的领结,戴着一顶高高的礼帽。他坐在那里,右手拿着一本书,左手拐着一支拐杖。当他照这张照片时,正在凝视左上方的天空。也许他正在看天空中飞过的大雁,为下一个童话构思吧。

令我非常喜欢的是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因为那里摆放着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

刚刚看到这座钟时,我只是单纯地被它精巧的零部件吸引。据说它能够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还能显示星座的运行、公历年月、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等。

令我钟情于它的,并不是天文钟的本身。即使它非常精巧,但在全世界范围内要寻找这样的钟,不会是绝无仅有。

让它呈现出光彩的,是其设计者——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

奥尔森修了一辈子的锁,天文对于他来说,只是业余爱好。这座天文钟是他花费了40多年的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这样一座精密的、摆放在市政厅的钟,居然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设计制作的,着实令我意外。

我搜索着关于这座天文钟的资料,没有更多的文字或图片,对其设计者几乎都是一笔带过。看来这个业余的锁匠真的并不出名,远远比不上他的作品。可是在人们忽略的背后,蓄藏着多少坎坷与坚持。

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立誓要为某某东西奋斗一生。可是岁月总是与青春开着玩笑,轻易就带走心中的梦。如果你翻开小时候写的作文——《我的梦想》,说不定会讶异那竟然出自自己之手。

年少时,我们虽然冲动,但却敢于幻想,心中充满无限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主义情怀。现在想想,仍然会为那时的青葱岁月而感动。

当长大一些时,现实的砖块敲碎了我们的象牙塔,让我们不得已地明白,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面包,除了梦想还有等着大米的锅,除了风铃叮咚作响的声音,还有钱币碰撞的响声。

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梦想,摇身一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代言人。那份年少时的梦,被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最深处,非但不敢做,还想都不敢想。甚至还有一少部分人,掉转枪口斥责那些“不切实际”的年轻人,根本忘掉了自己也曾经是披着长发、背着吉它、捧着尼采小说的少年。

所以我为奥尔森而感动,40年的坚持,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把它摆在哥本哈根最重要的城堡里。

这座钟的意义远不止天文学上的成就,它代表了持之以恒的梦想,代表了永不动摇的决心。没有偌大的浪漫情怀,如何完成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坚持?

那么你呢,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哥本哈根的码头,是天然的艺术画廊。

拿着一架相机,闭着眼睛随意一拍,就是一幅美丽的景像。各色各样的船只陆续进入厄勒海峡。两岸的小渔村像画出来的一样漂亮,真是处处都充满着童话的味道。你会讶异于那一幢幢的小房子,和海的背景那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宁静得令人从心里感到欢喜。

这是一个游客和原住民聚集的码头,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贩卖纪念品的小贩,有坐在街边自弹自唱讨生活的流浪者,有喝着咖啡把皮肤晒成小麦色的游客。一个人头攒动的地方,按理说总会留下人生活的痕迹——垃圾,但这里却非常干净,似乎在童话的世界里,大家连一片纸都不忍心留下。

丹麦人是很注重环境保护的,当真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这片土地。一场世界气候大会,让哥本哈根出尽了风头。也因此,各大国家陆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确定了或多或少的节能减排目标。

然而,任何好事的背后总有一些令人讨厌的声音——自己不去做,还质疑做事的人是不是炒作,是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为。

这些人,对哥本哈根长期致力于改善地球气候的努力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地说着冷嘲热讽的风凉话。

把这些人称作阴谋论者实在是抬举他们了,他们没有理性的质疑,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有的只是没有理由的反对。从他们身上,永远看不到行动。除了反对和怀疑,这些人不会做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哪怕是他们认为对的事,也不会去做。当然,根本没有什么事在他们眼中是善举。

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安徒生带给丹麦和整个世界的影响有多大,这从丹麦处处留有安徒生的痕迹就可见一斑。在哥本哈根的海港旁,有一座美人鱼的铜像——海的女儿。她出自于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的手笔。

本来他打算让一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作模特,完成这尊铜像,可是由于那位女演员拒绝因此而裸体,所以艾瑞克就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塑造了这尊美人鱼铜像。

这尊美人鱼铜像是照着谁雕刻的,以及她究竟是什么模样都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美人鱼。她或娇秀或艳丽,或丰满或清瘦,样子皆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她对爱情的执着。

这个“小美人鱼”,安静地伫立在哥本哈根的海边,深切地望着海的那边,用一生的时间在等候深爱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让你为了他,心甘情愿地变成泡沫,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秒,他也不知道你曾经爱过他,但你仍然,无怨无悔。

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也许会斩钉截铁地说“有,我愿意为他,被放逐天际”;到了二十几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会如此不假思索,在考虑几秒钟后,便会有更多种的答案;到了三十岁后,你的答案就可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虑这个问题的重点,便着重于自我,不再着重于恋人。就连对爱情的本身,也开始抱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一些人,会完全推翻爱情的存在性。这是现实,悲哀的现实。

我忽然想,假如小美人鱼长到三十几岁,还会不会做出那个令人心碎神伤的决定?

恐怕连安徒生也无法回答吧!

郭沫若先生在游历了哥本哈根后,写下了一首赞美它的小诗:

“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岛上话牛耕;樱花吐艳梨花素,泉水喷去海水平。湾畔人鱼疑入梦,馆中雕塑浑如生;北欧风物今观遍,民情最美数丹京。”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他眼中美丽的哥本哈根。

站在哥本哈根的随意一条街道,放眼望去,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一座座宫殿、城堡和教堂,是世界上最多尖顶建筑的城市。

并不是丹麦的建筑师们不会盖鳞次栉比的高楼,而是他们不愿意丢掉历史的厚重。再精湛的技艺,能盖出的也只是美仑美央的大厦,但盖不出来历史的存在。

有些城市为了发展经济、快速繁荣,舍弃了历史,拆来拆去,将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和国际大都市接轨。从短期的利益来看,升级改版的城市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从长期利益来看,他们失掉的,是再也找不回来的记忆。那是多少金钱也修补不了的遗憾。

一介申斗小民,是没有能力左右城市的规划的。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当那片熟悉的、热爱的土地被改头换面时,也许看上去更加时尚,但对于那些自小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外来的居住者和旅行者是无法体会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眷恋,无法体会他们的无力感和无奈感。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当两个选择难以并存时,舍哪一样,保哪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至于结果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丹麦人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历史,不屑于在华丽的现代化建筑面前低头,更不会愚蠢得使原本美丽的家乡变成钢筋水泥的城市。这种坚持,没有拖慢他们前进的脚步,反而因此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城市的推动,并不是靠无休止的大兴土木,而应该是靠观念的进步带动文明的发展。倘若一个城市,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照顾老人、妇女和孩子,不懂得善待小动物,那么即使它是用金砖铺成的道路,是用玉石砌起的城墙,也是落后的、腐朽的、可悲的。

哥本哈根,不张扬、不叫嚣,但足以使人从心底尊重它。这种气势,压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