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秘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1968800000013

第13章 尧舜“禅让”之谜

据古代记载,尧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个帝,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简称唐尧。舜姓姚,名重华。史书上说,尧是自动把权位让给舜的,夸赞说这是“举贤”,是权力交接的典范。即“尧舜禅让”。其实,这本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文字。它是否真实、准确,历来就有人怀疑。

先说“举贤”的故事。

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任命羲和掌管天地,派羲仲等四人掌管东、南、西、北四方。他还制订了历法,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共三百六十六天,使农牧、渔猎都按季节进行。尧在位七十年,在他八十六岁那年,自觉年老力衰,想找个继承人接他的班。不久,人们就推荐了贤能有德的舜。据说,舜是个眼珠里有两个瞳仁的奇人。舜从小死了妈,跟双目失明的爸爸过日子。后来,他有了继母。继母生个儿子叫象。这个象好吃懒做,凶悍顽劣,极能搬弄是非。他和他母亲密谋,想方设法要害死舜,好独得家产。但舜却以德报怨,一直善待他们,并不介意。尧知道后很满意,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以便对他进行了解和考验。舜靠自己的美德,在历山,使争夺土地的农民懂得了谦让;在雷泽,使争夺房屋的渔民化仇为友,和睦得如同一家人;在河滨,他还使陶工制的陶器更精致。这种种的政绩,使他英名远扬,每到一处,总有许多人紧随其后,逐渐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尧给了舜很多东西,作为赏赐。

舜的瞎爸爸和象眼红极了,想出更狠毒的手段害舜。一次,瞎爸爸让舜到粮仓顶上干活,然后他在下面撤掉梯子,放了一把火想烧死舜。幸亏娥皇、女英早已识破了这个阴谋,叫舜上粮仓时带上两顶斗笠。当下面火起之时,舜两手各举一顶斗笠,如同翅膀,从房上飘落下来,安然无恙。又一次,瞎爸爸让舜去淘井,想趁机往井里填土,活埋舜。没承想,舜竟在井壁上凿了一个洞,从旁边斜道爬出来了,大难不死。事后,舜没有计较,并不怪罪他们。

尧听说舜这样心胸宽广,对他更加放心,于是,就把治国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则带一班人马到各地巡视去了。舜就这样干了二十年,事事办得井井有条,深得人心。这时,尧已经一百多岁了,视察天下归来,就把全部权力都交给了舜,自已在家养老。又过了八年,尧去世了,舜把天下治理得更好,这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

还有一个“插曲”:舜到晚年也像尧一样到处视察,不幸在苍梧地区病逝。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常常扶着门前的竹子落泪,点点滴滴的泪珠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点点的花纹,也就是“湘妃竹”,也叫“斑竹”。

有人却认为这个传说是虚构的,根本不是“禅让”,而是“篡夺”,而且有理有据。

据《史记》记载,舜取得行政管理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立即扶植亲信,排除异己。历史上称为“举十六相”、“去四凶”。所谓“举十六相”,就是将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舜同时启用了。所谓“去四凶”,就是把尧正在宠信的浑沌、穷奇、杌、饕餮,同时除掉了。这样,就架空了尧。然后,舜又把尧软禁起来,不准他同儿子、亲友见面,再逼他让位。最后,把尧的儿子放逐到了丹水。尧让位之后总算可以安享天年了,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啊。

再从舜的死,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历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听到死讯以后,娥皇、女英跟到湖南,抱竹大哭,双双投水自尽。

想想看,几千年前的苍梧之地,人烟极稀,既非政治经济中心,又非边关防敌,舜干嘛去南巡?他当时已百岁高龄,到苍梧数千里之遥能走得动么?这么大年龄出远门,为何没有家人照应?既然不带家眷,为什么后来两个妃子又为他投水而死?据此,台湾的柏杨先生得出结论:要不是武装押解,不得不往;要不,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二者必居其一,是耶?非也?

另外,也有人认为,不是“禅让”,而是“拥戴”。

孟子、荀子等人就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把天下给人。那么,他们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呢?《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的诸侯,都跑来朝见舜,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是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时候,也照此办理。这种“拥戴”,与几千年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毫无两样。

此外,还有一说,颇为有趣,叫“畏劳”,意思是说,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担当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庄子》说,尧想把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又要给州支父子,州支父子也找借口不受。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就帝位?韩非说,尧在位的时候,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梁不雕饰,吃的粗粮,咽的野菜,冬天裹兽皮,夏天披葛布,现在,即使一个守城门的人,也比他收入高。谁愿意自己辛劳一生,还把这份辛劳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也遭这份罪呢?

看来,围绕“禅让”之说,千奇百怪的传说甚多。

如果尧舜禅让确有其事,至少证明他们的高尚举动足以令后世帝王们汗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