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柴荣托孤
自从回到京城之后,柴荣的病情急剧恶化,药物只能让他多苟延残喘一会儿,而不能让他拥有一统天下的时间。他不需要靠每天服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与其痛苦地生存,不如痛快地死去。
志向呢?
对于一个时日无多的人来说,那已经成了过往云烟,虚无缥缈的东西。
留给我的儿子吧!
将死之人,无非是想要尽量安心死去。
可此时他最大的儿子也只有七岁,这让他怎能安心离去?
柴荣原本总共有七个儿子的,郭威当年起兵造反时,柴荣的妻子与三个儿子身在京城,也因此惨遭兵祸而带来的杀戮。
现在柴荣最大的儿子,名叫柴宗训,这样一个奶牙都未长齐的孩子,礼仪、权术、心术、政务……什么都不懂,弄不好晚上睡觉都还尿床,能力堪忧啊!
但他是三个弟弟的兄长,是兄长,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是情义所在,责任所在。
柴荣看着这位现在最大的儿子,决定把整个大周帝国交到他弱小的肩膀上。
交给你了!孩子。
当务之急,是要为这个七岁的孩子再找一个母亲。因为他的皇后符氏在不久前去世了,需要另外一个皇后来为他的儿子处理政务。
凑巧的是,柴荣点名要找他前任皇后的妹妹来继任后位。当然,这并非因为柴荣有大小通吃的恶癖好,而是因为符氏这个家庭的背景实力非常雄厚,是柴宗训小弟弟安坐皇位的需要。
符氏家族的家主,柴荣的两任国丈,正是符彦卿,时任天雄军节度使。
此人除了战功卓著之外,最能衬托其背景的就表现在他所属的领地之上。
天雄军节度使的领地主要在魏、德、博、沧、瀛五州,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中的河朔三镇之一。大家去翻一翻地图便知,符彦卿的领地处在辽国与后周的交界处,是抵御契丹入侵的军事重镇,能与辽国硬碰硬对着干的,其集团势力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符彦卿也因此成为了当时响当当的人物。
柴荣娶了姐姐又要妹妹当替补,其目的无非是想借助符氏集团的强大地方势力,来维护中央的统治地位。自古以来,对于帝王来说,儿女情长只会英雄气短,政治婚姻才是硬道理。
显德六年六月,柴宗训被封为梁王,正式成为大周帝国的储君。
此时此刻柴荣心中更多的不是踏实,而是担忧。因为接下来他要做的事绝不能出一丝纰漏,稍有差池,他的江山将不复姓柴。
这件事就是安排绝对可靠的文臣与武将来辅佐他的儿子。
事实证明,这是一份难度非常高的工作,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缜密的思维,精准的判断力。
值得庆幸的是,以上三个要素,柴荣兼备。
于是柴荣开始进行安排。
首先是文臣方面。柴荣挑选了三个人作为他的顾命大臣。这三个人都是大周帝国里的佼佼者,朝廷中屈指可数的贤能人物。他们分别是宰相范质,宰相王溥,枢密使魏仁浦。
柴荣任命这三人为托孤大臣,不只是他们既长得帅又能干,其中还是大有原因的。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范质。此人是两朝元老,非常能干,而且背景也非常干净,以廉洁自居,不收礼,不交狐朋狗友,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的缺点是,急性子,并喜欢当面指出他人的错误,不给人留面子。
柴荣最看重范质的其实是他不会搞人际关系这一点,因为那样便不会在朝中形成势力集团,安全!至于他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那就更不会与别人黏到一块去了,如果范质当面指责别人之时,双方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估计就更教柴荣称心如意了。
再来看王溥。
此人是郭威临死之前一手提拔起来的。柴荣在位这六年来,他一直尽心尽力侍奉柴荣,遇事献计献策,忠心耿耿。但此人身上有一个缺陷,就是吝啬,如果你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问他要钱还是要命,他的回答一定是要钱。
奇怪的是,柴荣竟然非常欣赏他这一缺陷。原因很简单,吝啬的人肯定不舍得送礼,舍不得送礼人际关系肯定搞不好,关系搞不好肯定无法形成个人势力集团。真是太好了!
最后我们来看魏仁浦。
这位魏先生可谓忠义仁孝样样齐全,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优点太多了,完全配得上"贤人"与"君子"的美称。而在当时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的出身,刀笔小吏,并非科班。这也成了他成为宰相的唯一障碍。
而现在,柴荣帮他扫平了这个障碍,不介意其出身寒微,重用他为宰相兼枢密使。而最终让人感喟的是,柴荣任命的三个顾命大臣中,也唯有魏仁浦真正做到了仁至义尽,忠心耿耿。
再来看柴荣对武将的安排。
对于武将的安排主要在中央军队--禁军。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殿前司,一个是侍卫司。
殿前司,前面早已说过,就是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握殿前司的军队大权。
其原因很简单。
一、作战勇猛无伦。虽然打仗的时候特别喜欢搞造型,但三征南唐赵匡胤立下的卓越战功也是可圈可点的。
二、为人忠诚,很听话。譬如为了遵守王法,不开城门将自己的老爹晾在城外喝了一晚上西北风。还有,李璟送他三千两白银,他却不中饱私囊,如数上交,可见他为人比较正派。
但在这里要注意,赵匡胤虽然得到了柴荣的垂青,也只不过是获得了领兵权。
接着来看侍卫司。
说来奇怪,柴荣并没有将侍卫司的大权交予李重进,而是为他安排了另外一份工作--镇守扬州。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柴荣死了,那后周就是主少国疑的局面。小孩子总是好欺负的。柴荣可不想让南唐的李璟趁机打过来,所以必须派一个人前去防守,那么该派谁去最合适呢?
那就是你了!防守型人才李重进。
离开了京城,离开了皇帝身边,那可是一点儿油水都捞不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李重进当时离开京城时,脸上的表情一定是相当痛苦的。
那嫡系部队侍卫司的大权,柴荣将它交予了谁呢?
喏,瞪着眼睛很吓人的那位便是--韩通。
出于韩通曾经干出的出色业绩,柴荣对他尤为倚重,特意将韩通由侍卫军都虞侯升为侍卫军副指挥使,并加授同平章事(一品,虚职)。
更为重要的是,柴荣将调兵权交予了他。显然,是想让韩通来牵制拥有领兵权的赵匡胤。
但是,柴荣不是不知道,韩通此人身上是有着重大缺陷的。
那就是寡谋,没脑子。
相反的是,赵匡胤却很聪明,很懂得谋略。正所谓"猪笨一点还可以杀",这人要是笨了还真是没办法。一个笨人要牵制一个聪明人,白痴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而柴荣还偏偏搞的就是这一套。
何解呢?
那就要看他的了!
他指的是一个驼子。
一个非常有谋略智慧的驼子,而且是能够急中生智去应付突发事故的那种驼子。
这个驼子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韩通的儿子,人称"韩橐驼",他跟"韩瞠眼"可谓绝配!可以说,韩通有如此出色的业绩是与他这个儿子分不开的。
这一点柴荣又岂能不知?老子有务实能力,儿子有智慧韬略,这一搭配真可谓是所向无敌,由此看来,柴荣显然是在玩"双剑合璧"。
但柴荣却不知道,双剑合璧这招,最重的是"心灵相通",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后来的事实证明,韩通父子显然没练到火候,根本威胁不到赵匡胤。
布置完一切之后,柴荣终于可以放心了。此刻,他感觉到自己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曾经驰骋沙场、君临天下的场面,如今只变成了回忆。他虽然有凌云壮志,但到了此时,也已无从实现。
这一病,看来是永远也起不来了!我的志向也将和我永久地埋于黄土。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奈。
走吧,已经是时候了!虽然很不情愿抛下一切。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带着未酬的壮志无奈离去,终年三十九岁。
对于柴荣的一生,这里我们来一个简单的评价。
由一名茶贩子发展到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皇帝,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在位时关注民生,注重改革,力倡节俭,知人善任,开拓疆土……样样成绩都做得非常出色。他凡事不论巨细事毕躬亲,直至最终心力耗尽而倒下。
正是由于柴荣的出现,五代这个割据混战的乱世开始由分裂走向统一,天下之大势也因此渐渐发生改变。如果再给他十年的生命,也许就不会有宋朝后来那许多屈辱的历史存在了。
柴荣的生命是华丽的,在五代这个黑暗的时代里,他成了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皇帝。
2.致命的漏洞
显德六年六月甲午,七岁的柴宗训凭借柴荣遗诏继位,成为后周的第三位皇帝,史称周恭帝。
由于柴宗训年幼,所以由符氏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托孤大臣辅政。
同样,新皇继位首先要大赦天下,广布恩泽以招揽民心。不得不说,皇帝驾崩同样也是罪犯们最渴望发生的一幕,个别不自觉的逢上这一刻还会激动得涕泪俱下,说一句:"这皇帝死得真是时候啊。"
为了显示隆恩浩荡,这也是柴宗训必须做的一项工作。他接着要做的是为朝中的文武百官加官进爵,有升的就升一下,没得升的也很简单,多派几个虚职当猪养着,每个月工钱照发。意思就是你们都是跟着我老爹混过来的,都辛苦了,我不会亏待大家的。
在柴宗训做的这一项工作之中,我们主要来看看禁军将领们所受到的恩泽。
先来看殿前司。
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没变);慕容延钊升任殿前副都点检;石守信升任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升任殿前都虞侯。
再来看看侍卫司。
李重进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到扬州去了);韩通任副都指挥使;韩令坤升任都虞侯;高怀德升任马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任步军都指挥使。
由此可见,禁军殿前司和侍卫司的高层将领中,九个有七个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者好友,剩下的两个一个不在京城,一个脑子还有问题。这要是造起反来,谁能拦得住啊?
柴荣自以为机关算尽,布置得面面俱到,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致命的漏洞就出现在赵匡胤身上。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漏洞来,韩橐驼自然也不例外。
当他摸清楚赵匡胤在禁军之中拓宽的人际网之后,立刻就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表现得非常震惊,意识到以后一定会有动乱,而动乱的根源就在赵匡胤这里。
现在,韩橐驼决定尽早弥补柴荣所留下的这一漏洞。他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杀掉赵匡胤,永除后患。
于是他向韩通提出建议:"我看赵匡胤在军中颇有人望,这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尽早采取行动,将他除掉为上。"
韩通瞪了这位驼背的儿子一眼,将他瞧矮了半截,并摆出一副漫不经意的表情,说:"你想多了,赵匡胤不是那样的人。"
建议一句话就被否决了,这是韩橐驼始料未及的。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气馁的人,他依然坚持每天在韩通耳边吹风,表现得相当有耐心。最为关键的是,他已经意识到,赵匡胤若要谋反,他的父亲就是那个最大的障碍,因为调兵权掌握在韩通手中。为了韩通的安危,他必须这么做。
按理说有人整天向你重复要杀掉某个人,这"某个人"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就算不能引得你注目,吃饭跟你说一遍,出门给你说一遍,睡觉前也给你说一遍,搞得像念经一般,你也会感到不耐烦。但韩通却是个特例,这位仁兄的左右耳朵仿佛是贯通的,韩橐驼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闯过了他的左右两关,不论韩橐驼提点多少次,韩通就是不听。老子就不听你这儿子的话,你能怎么的?
韩橐驼实在是无奈至极,只有在一旁瞎操心、干着急的份。
事后证明,韩橐驼的预见是准确无误的,赵匡胤果真造反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韩家居然因此满门受戮,成为赵匡胤夺位中发生的唯一流血事件。这里我们实在应该送给韩通先生一句话--不听儿子言,吃亏在眼前。
3.志向与野心
形势越来越明确,时机也越来越成熟了。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更准确地说,对赵匡胤充满诱惑的是皇权。
皇权是天下间权力的巅峰,古往今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着要爬上这个巅峰,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进行残酷的斗争,踏上这条必须一直走到黑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