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
1976000000009

第9章 太湖(中国)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形态犹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底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湖盆呈浅碟形。湖岸线总长405千米,正常水位3米时湖面积225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94米,蓄水27.2亿立方米。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漤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南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为主。黄浦江为最大泄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80%。其余渚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

太湖东、北、西沿岸和湖中诸岛,为吴越文化发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迹遗存,如春秋时期的阖闾城越城遗址、隋代大运河、唐代宝带桥、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书屋、明代扬弯一条街、宜兴三洞、无锡三山和苏州东、西洞庭山等。这里山水相依,层次丰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在观赏这秀色可餐的太湖风景的同时,还可游览名山、名园,探考历史。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它自镇江谏壁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吞吐江湖,调节水量,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沿湖丘陵和湖中岛山盛产茶叶、桑蚕以及亚热带果品杨梅、枇杷、柑橘等。太湖平原旧河网大都河道浅窄弯曲、排灌系统紊乱,洪渍是潜在威胁。现已进行统一规划,禁止盲目围垦,并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

太湖的成因类型:古泻湖。太湖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历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温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过程相应、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8月份和1月份,历年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有众多岛屿和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位于富饶的上海、宁波、杭州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

太湖流域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太湖现有鱼类106种,隶属15目24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54种。1982年,太湖以江苏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