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经学常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66300000001

第1章 关于通经致用

通经致用,是汉代今文学家提出的口号,皮锡瑞《经学历史》卷三专谈到这点。致用应该怎么理解,值得研究。皮锡瑞说:

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有用。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董仲舒传》说:“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齐召南、钱大昭都指出,董仲舒的对答问题即是《公羊春秋治狱》一书,其书《通典》及《太平御览》还有引用,《玉函山房辑佚书》曾辑其佚文。不顾当时法律,一味按《春秋》推理,任情轻重,直是为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张汤杀人张目。

章炳麟对于通经致用之说,曾予以有力地驳斥,他说:“西京之儒,其诵法既狭隘,事不周泱,而比次之,是以齬差失实,犹以师说效用于王官,制法决事,兹益害也!杜、贾、马、郑之伦作,即知拎国不在敦古;博其别记,稽其法度,霰其名实:论其群众:以观世,而六艺复返于史,秘祝之病,不渍于今。其源流清浊之所处: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昭然矣。”

清末的经文学家所喧嚣一时的通经致用,不过是维新派政治家的需要,也即康有为所谓托古改制的一个内容。不过以典训缘饰,附和的人甚至于有些曲学干禄者。章炳麟把通经致用这种口号的政治背景及其局限,可以说是讲得很清楚了。

如果说通经致用,恐怕只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进行探讨。经书和历代经学著述,作为历史资料,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它对于我们有历史的认识作用,也有当前的借鉴作用,那是合乎实际的。我们应对它加以科学的整理,并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批判,从而为我所用,而食古不化,或者片面地强调立竿见影的效益,都不足取!

#分论

##易

《易》——《周易》,相传是上古二二易之一。郑玄说:“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孔颖达不取此说,认为周取岐阳地名,《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易,据《易纬乾凿度》说:“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三爻的卦是谁人画的,相传以为伏羲;重卦的人就有各种说法:王弼等以为伏羲,郑玄等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司马迁等以为文王。这些传说,都只能供参考。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一卦六爻,每爻有《爻辞》。《周易》文字,除《卦辞》《爻辞》以外,便是所谓“十翼”:《彖辞上》、《彖辞下》、《象辞上》、《象辞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彖》、《象》今本皆依《卦》、《爻》分入上、下经。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云:“王辅嗣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按落。顾论者谓其以《老》《庄》解《易》。试读其注,简当而无浮气:何曾笼络玄言?故能远历于唐:发为《正义》,其廓清之功,不可泯也!”

##书

《书》——《尚书》,据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的流传与现存的本子,情况很复杂。据传,孔子删定从唐、虞到秦穆的典、谟、训、诰、誓、命为一百篇。汉初已残阙不全,济南伏生,本秦博士,汉文帝时已九十余岁,传出二十八篇,因为当时用通行隶书记录,所以叫作《今文尚书》。

到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枚啸,忽然奏上有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多出二十五篇。这个《古文尚书》所增多的二十五篇和孔安国的《传》,一直有人怀疑,但唐代的《经典释文》和《五经正义》都采用了这传本,于是沿习下来。清代阎若球写《尚书古文疏证》,罗列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断定二十五篇和孔《传》都出于晋人伪作,这就成为铁的定案。所以一般使用这个本子,对于伪作的二十五篇都称为伪古文,这个本子称为伪孔本,所谓孔安国的《传》也称为伪孔《传》。

阎若琼《尚书古文疏证》出后,也有人为伪孔本翻案,如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但清儒著作多是钩稽马、郑旧义,江声的《尚书集注音疏》、王鸣盛的《尚书后案》、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为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排斥伪孔《传》,却因此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章炳麟说:“今人知伪孔之非,为训说以更之者数家,猝然遇章句蹇棘,终已不能利解;就解其一二语,首尾相次,竟不知说何事此有以愈于伪孔乎?无有也!”

东晋晚出《尚书孔传》:“至今日稍能读书者皆知其伪。虽然:其增多之二十五篇伪也,其《尧典》以下至《秦誓》二十八篇固不伪也。”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论尚书序录》:“东晋所上之书,疑为王肃、束皙、皇甫谧辈所拟作。其时未经永嘉之乱,古书多在,采摭缀缉,无一字无所本。特其文气缓弱:又辞意不相连属:时事不相对值:有以识其非真。而古圣贤之格言大训:往往在焉,有断断不可以废者。”

现在读《尚书》仍然应该从伪孔《传》、陆氏《经典释文》、孔氏《正义》入手,但必须知道哪些是伪篇,这是起码的常识。

##诗

《诗》——《毛诗》,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现传《毛诗》正分《风》《小雅》《大雅》《颂》四个部分,它的编次,当即《史记》所说由孔子纂定的。今本作风,非是讽即讽诵,口头吟咏,不一定用乐器伴奏,这是民歌的特色,也是风的音乐特征。

《雅》分《小雅》《大雅》。其实雅即是乌,李斯说的歌呼乌乌快耳的秦之声,便是雅这种声腔的准确解释,周的西都丰镐即在秦地。大、小《雅》的区别,在于使用这些声腔的等级及其场合,郑玄《小大雅谱》说:“其用于乐,国君以《小雅》,天子以《大雅》,然而飨宾或上取,燕或下就。”

颂的特征就是它的音乐是配合舞容的。

《诗》的编次,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说明。有人说,《风》是抒情诗,《雅》是记事诗,《颂》是神的赞歌。这种说法,恐非编《诗》者的原意,也概括得不准确。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二八义,《周礼·春官·大师》谓之二八诗。郑玄注以铺陈解释赋,以比类解释比,以喻劝解释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关于诗的二八义,这样解释,是较为合理的。

《诗》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研究,正有待于实事求是地作科学探讨。探讨和争鸣的有志之士,必须具备起码的基础知识。郑振铎的《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可以参考。

##礼

礼在古代的训诂中,有履体的含义,它的实践的概念是明白的。

由此可见,儒家学派不仅把礼当作道德范畴,而且也把它当作政治范畴了。现传的儒家经典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号称二二礼。二二礼不仅反映了汉以前的制度、风俗、仪节、礼貌,而且也记录了儒家各派对于这些方面的设想。以下对于二二礼作简单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