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教科文行动:探索器物之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66400000003

第3章 青铜器

1.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河南省安阳武官村村民的一次偶然探宝,发现了惊世国宝“司母戊鼎”。然而,在战乱年代,司母戊鼎命运多舛,它一现世即陷入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几乎惨遭肢解毁于古董商人之手;频繁遭到搜查,差点被侵华日寇掠走。幸而最终仍得以幸存,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鼎为长方形,上面有兽面纹饰,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大鼎腹内壁有3字铭文,为“司母戊”。“司母戊鼎”由此得名。

3200多年前的商代留给我们种种猜测和设想,那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在仅有青铜器和石器的时代,古人们是如何创造辉煌的?司母戊鼎留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未解之谜。

2.商周青铜器的鉴别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主要分为制模和烘烤两步,由于其中任何一步的不确定因素都很多,因此在2000年前,青铜器的诞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每一个模子只能制作一件物品,所以夏商周铜器都只有一件存世,而正因为数量稀少,青铜器真品往往价值连城,而其中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更为昂贵,于是古董商为了牟取暴利,常常在假器或者旧器上进行錾刻,仿制商周铭文。

在青铜器鉴定过程中,有一种技术,就是观察铜器上锈蚀的质地。如果是真的几千年前制作的铜器,那么它的锈蚀都是非常牢固和坚硬的,自然生成,而且外表也很光润。

3.一项与历史对话的工作:重在传承与发展

而今在河北唐县,有很多人专门从事商周青铜器的仿制,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瞒天过海,而是为了让古老的工艺流传下去。

孟宪忠师傅是民国时期北京青铜器伪造名店“万隆合”古铜局的第四代弟子,他正在着手准备仿造长信宫灯。孟师傅首先会制作出宫灯的石膏模型,模型上的纹路必须和原物分毫不差。当石膏模型完成后,孟师傅将带着它前往工厂进行浇铸。经过整个下午的准备,长信宫灯的模型将要被放进窑里烘烤了,这就如同原石一般,要经过切割,才能呈现钻石的耀眼光芒。而每一次烘烤都如同冒险,最后能否成功,谁也没有十成把握。当长信宫灯打磨好了之后,孟宪忠师傅首先将用传统方法为它镏金。经过烘烤,黄金本色显露无遗。然后进行最后作旧的工艺,只需要用一种特殊配方的涂料涂抹在青铜器表面,作旧的工作就完成了,剩下的便只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