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73100000001

第1章 空间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空间转向与空间本体论

空间转向与空间本体论批判理论、激进理论是社会理论的重要构成,对推进批判理论、激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现实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贾对当代批判理论、激进理论的重要贡献,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理论家

苏贾的空间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空间本体论

近代以来,进化论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底板与基础。苏贾的空间本体论,也同时是一种

空间认识论、空间存在论、空间价值论。

(二)空间辩证法

三个空间的互动与依存,构成空间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简单、单纯地强调空间的作用

的空间本体论。

(三)空间正义论

公平、正义是批判理论、激进理论包括所有社会理论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不同的理论对

公正、正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空间本体论、空间辩证法与空间正义论,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解释体系。

二、对空间维度的自觉,使批判理论、激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了理论活力

空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基础。空间是正义的重要承载,没有了空间层面的正义,也就没有整体层面的正义。

近代是空间不正义的起点,也是人们反思与寻找空间正义的重要起点。改变世界总体空间格局,改变世界产业、财富、实力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分布格局,对建构空间正义具有基础意义。

三、对批判理论、激进理论而言,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索解释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指认与分析上

空间重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区域与城市三者的相互缠绕,城市日益成为空间重构中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空间生产的生活意蕴

揭示空间生产的可能生活问题,厘清空间生产、空间变革的合理生活内涵,对理解和解决诸多空间问题,建构合理的城市哲学,具有基础意义。

一、空间不再是一个没有内容的容器,而是一种由人的实践所创造,同人的存在具有密切互动关系的人化空间

以空间实践为线索,生活时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空间的分化与主体间性的断裂。

(二)生活空间在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有扩大和固化的趋势。

(三)生活空间成为一种偶然性的存在,一种机会性、机遇性、投机性的对象。

(四)生活空间的过度非自然化,使生活主体成为一种反季节的温室动物。

(五)生活空间的生态足迹日益扩大,不断挑战自然的承载力,使生活本身日益处于增大的风险之中。

总之,现代性已经从追求无限的生产,走向追求无限的生活。

二、对空间维度的自觉,使批判理论、激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了理论活力

近代是空间不正义的起点,也是人们反思与寻找空间正义的重要起点。改变世界总体空间格局,改变世界产业、财富、实力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分布格局,对建构空间正义具有基础意义。

三、空间是伦理呈现自身、实现自身的一种必然形式,伦理必然以空间的方式呈现

空间与伦理之间是一种具体、历史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决定的关系。建构合理的生活空间、空间化的生活,离不开对以下几个问题的伦理反思、哲学确认。

(一)对空间与生活的多重间性进行伦理反思。

(二)对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与时代关系进行伦理确认。

(三)对生活本身的张力和限度进行伦理反思。

(四)对空间生活的改进路径进行伦理确认。

总之,空间、生产、生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三节 空间辩证法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行动的逻辑21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界对空间理论、空间问题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

一、列斐伏尔把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都市时代

在一定程度上,列斐伏尔的“空间”范畴可以替换为“社会”,但列斐伏尔的“空间”范畴又具有其不可替换的特定意义。这一范畴具有深刻的行动论意蕴。

二、在苏贾看来,空间范畴、空间研究在当代社会理论中的兴起,根源于人们面对诸多城市问题,迫切需要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对城市空间、城市性的多层面辩证揭示,构成苏贾的“城市空间辩证法”的第一层次。

(二)对第一、第二、第三空间的揭示,构成苏贾“城市空间辩证法”的第二层面。

(三)对第三空间本身的辩证性的揭示,构成苏贾“城市空间辩证法”的第三层面、内在核心。

三、在奥尔森看来,研究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离不开具体的“集体行动”分析

在奥尔森看来,集体行动有几条基本的构成逻辑、运行规律。在本质上,就是“空间生产者”与“空间消费者”这两类组织、集团及其亚组织、亚集体,围绕空间权力、空间利益进行实力和权利博弈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第四节 空间生产与空间弹性

厘清空间区隔的文化本质,把握空间弹性及其历史变迁,探索解决空间区隔的文化路径,对建构更为合理的城市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雅各布斯批评以精英为主导的现代城市更新破坏传统街区时,其所看重与强调的一个重点,正是传统的开放性街道、街区为人们所提供的多样、综合的交流、互动机会

(一)在城市的社会本质这个维度,城市区隔是社会分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二)在城市的权利本质这个维度,城市区隔是特权的一种具体空间实现。

(三)在城市的意象本质这个维度,城市区隔深刻对应着社会的心理结构。

二、主体在城市中始终面临张力和矛盾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不断增加,是人们选择城市的重要原因。空间开放度日益成为观察、衡量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尺度、维度。推进开放性空间的文化自觉、主体自觉,对解决空间区隔、推进空间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是一种弹性存在,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有弹性空间,建构更为合理、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社会。

(一)把握空间生产的文化底蕴,推动我国城市文化的民族自觉。

(二)把握空间生产的权利本质,理顺我国城市主体的利益结构。

(三)把握空间生产的制度本质,确认我国城市制度的价值轴心。

第五节 社会理论的空间城市

建构直面中国城市化及城市社会特殊性的城市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空间转向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二)是空间视域的兴起与创新。

推动我国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路径主要有两种:

(一)译介西方空间转向的相关著作,以此为我国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提供思想资源。

(二)直面中国正在遭遇的诸多城市变迁等空间生产问题,在解答困惑中实现理论的创新。

二、20世纪60年代城市危机暴露了前一个世纪都市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层次的弱点和严重不足

对当代中国而言,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

(一)强化“理论研究”

(二)加强“战略研究”

(三)深化“问题研究”

三、在城市成就与城市问题的复杂交叉中,人类正在步入城市社会

城市哲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澄清城市研究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为城市研究的深层化、城市实践的合理化提供哲学基础。

如何解读中国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文化特殊性,是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回归问题、回归历史、回归思想,是建构城市哲学的基本路径。

四、我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50%并将继续提升

生活城镇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是当代中国的三个重大发展任务、发展问题。推进“城市善”的过程,就是用“以人为本”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手段的过程。

(一)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的目的。

(二)需要进一步规范城市发展手段。

(三)城市发展决策过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普遍参与,是重要途径。

五、明确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视域,确认中国发展的本土“城市根”,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一)城市目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二)城市发展构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三)城市形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合理地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