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尽显繁荣(1990-1999)
1978500000017

第17章 1991年(8)

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指出,70年里,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这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2)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战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4)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不断提高,11亿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生活迈进。(5)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科技领域的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提高。

江泽民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他说,70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小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70年的历史还证明,我们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奋斗并做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江泽民强调指出,在70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而实现这个结合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掌握马克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在实现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

江泽民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是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原则,是集中全党智慧和经验的创造,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最重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论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论述,关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沦述,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

江泽民在讲话第二部分,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深刻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江泽民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些基本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剥削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长治久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江泽民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讲话》的第三部分,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了把党建设得更好,必须对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党的现状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巾国共产党不仅要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共产党一定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此,《讲话》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明确、具体和更为严格的要求。

第一,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认真学习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中所体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学习进行建设和改革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必须努力提高全党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一定要从严治党,建立健全一套拒腐防变的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斗争。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转变作风,亲政为民认真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三,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力。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要珍惜和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有任何政治派别与破坏和分裂党的行为存在。

第四,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江泽民最后号召,全党同志要发扬党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的奋斗目标迈进。

《讲话》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样一些重要的结论。这篇讲话,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出席庆祝大会的领导人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一些在京老同志。巾央党政军机关的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老红军、全国劳动模范、英模代表,各少数民族代表,长期在我国帮助工作的外国专家也参加了庆祝大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一天,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发表了贺信。贺信回顾了中国共产党70年的奋斗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贺信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同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战斗友谊。并表示,它们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同时,全国各地也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过去的70年是辉煌、豪迈的,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党。11亿中国人民期待着这一天,5000万中国共产党人满怀信心地走向这一天。

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选拔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影响:一是促进了中学教学秩序的恢复和巩固,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大大推动了整个民族对知识的追求和读书风尚的形成;二是招生中实行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方针,不仅招收到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新生,而且卓有成效地抵制了"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于改变社会风气起到很好作用。

但是,这一重大改革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我国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即面临着庞大的考生群:高校每年录取学生大约占应届高中毕业生的20%,同龄人的3%,因此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这就导致很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教育规律,出现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不正常现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得不到很好贯彻,其结果是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基础知识畸重畸轻,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改变这一不正常状况,经过几年的试点后,我国于1991年秋在全国范围推出了省级普通高中会考制度。

所谓省级高中会考,是指以省为单位进行命题,实施全省普通高中的统一文化考试。高中不再分文、理科,9门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及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实行高中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教学以正确导向。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对改善高校招生有很大作用。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它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必修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这一改革有利于改变以往各校自行考试,学生学业无法以国家规定的标准来确定的弊端。会考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具有不同的性质。凡是思想品德表现(包括社会实践)合格,会考成绩达到学籍管理中规定的文化课成绩合格标准,体育也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可以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会考采取考试和考察两种方式。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考察科目为:劳动技术课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体育课由各学校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考试。会考均为学完一门考一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根据会考学科中必修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区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定会考范围和标准,作为会考命题的依据。高中毕业必修课都应达到合格标准,高考只考与专业有关的学科。对于一个省的学生来说,会考时问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各中学不便像过去那样随便调整各科教学时数和内容,过早地文理分科,而是必须按会考时间来安排教学进程,这有利于抑制偏科现象。可以看出,会考只是一次与毕业考试合二为一的考试,既没有增加考试次数,也没有拓宽考试内容,没有随意提高考试的难度和要求,加上国家教委已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作了调整,一些必修课课时作了适当凋减,因此,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实施普通高中会考以后,高考科目将相应减少。高考的科目和内容将以覆盖高中9门文化课、适应普通高中调整后的教学计划、顾及考生的特长和考试科目不宜太多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试科目为文科两组各4门、理工科两组各4门供考生自愿认定选考;考试内容将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降低试题的绝对难度;第二,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如果在考察学生能力和降低难度发生矛盾时,应该服从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