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曙光初现(1940-1949)
1978600000016

第16章 1942年(2)

新国民运动分3期推行。第一期为普遍宣传阶段。通过报刊、电台广为宣传,使一般国民了解做新国民的意义;在各学校以《新国民运动纲要》为特别课程之一,并由各地宣传教育机关派员分赴各校讲演;举办万众签名运动,宣誓奉行新国民运动,誓词为:"余誓以至诚接受最高领袖之指导,服膺三民主义,厉行新国民运动,完成中国革命,实现东亚解放,尽忠竭力贡献一切于国家……如有违背誓言,愿受一切制裁。"3月11日,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南京分会在南京进行了民众签名活动。随后,上海等地也相继进行了签名活动。第二时期为实际训练时期,选择各学校各机关团体优秀分子进行集体训练。新国民运动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1942年7月4日,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制定《新国民运动青年训练纲要》、《第一期组织计划大纲》、《中国青年模范团组织原则》、《中国童子军组织原则》,决定普遍设立中国青年模范团和中国童子军。7月10日,伪国民政府发布训令,称:"国民政府为谋新国民运动之积极开展,有行政院新运促进会之设置。根据本年元旦所颁布之纲要,于精神物质两方面,对于全体国民实施训练,并以全国青年团与童子军之普遍设立,用作训练之机构。中央及地方各机关,务须深体斯旨,紧密联络,积极整备,以利进行。国民全体,应尽其最大之努力,肩负其对国家对东亚之使命,使此两运动积极推进,以底于成功。"7月27日至8月17日,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训练班,参加训练的有南京、上海各大学学生45人。训练内容以新国民运动为主旨,分军事训练、政治训练、社会服务3科。第三时期为推广期,由接受训练分子扩充普遍于一般民众。1943年6月24日,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设立暑期集训委员会,汪精卫任委员长,下设公务员集训营及青少年集训营。南京公务员集训营负责训练伪中央政府及南京特别市政府科级以上人员,上海公务员集训营训练伪中央及上海市各机关荐任以上人员。1944年,伴随日本侵略者败迹的日益明显,新国民运动也无形停顿。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6月,法国投降德国,英国单独对日作战,无力顾及在远东的利益,因而需借助中国力量保护它在远东的殖民地。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当天,中美英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决定建立中国远征军。滇缅路是中国抗战期间的一条重要交通动脉,因而中国方面对于派军队人缅作战甚为积极。"1942年1月14日,国民政府令第五军入缅支援英缅军作战。从此时起,由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共10余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筹划人缅同日军作战。1942年初,日军威逼泰国,谋取缅甸,英缅军受到严重威胁。1月23日,英缅军总司令胡敦要求中国派军人缅协助英军作战。2月3日、16日,英缅军又先后两次提出同样要求。2月1日和16日,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相继开始向缅甸进发,由于全靠步行,补给无着,加上英方态度反复,进展不快。

年3月4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发布实施缅甸中部作战命令。7日,日军占领仰光,英军向缅中退却。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正式成立,并发表告英缅印各邦人士暨侨胞书,宣称中国军队入缅的目的,全在协助友邦,伸张正义,维护人道,争取民主国家最后胜利,建立世界和平。15日,蒋介石调西安行营主任卫立煌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代理。4月2日,蒋介石派罗卓英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负责指挥远征军作战,但必须服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下辖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下辖第二○○师,师长戴安澜;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游击司令部,司令黄翔。第六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第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下辖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

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先遣第二○○师附骑兵团和工兵团一部,作为先头部队到达缅甸同古(亦称东瓜)。9日接收英军防务,11日在皮尤河两岸构筑阻击日军的前哨阵地。18日英缅军全部撤退,日军跟踪追击,到达皮尤河南12公里处,与远征军发生激烈的前哨战。19日,远征军歼日军先头部队一个小队,即撤回后方既设阵地。从20日起,远征军第五军第二○○师坚守同古,师长戴安澜立志"誓与东瓜共存亡"。当天,日军向远征军第二○○师发起攻击,并逐日增加兵力,战况颇为激烈。24日晚,第二○○师后方联络线被切断,遂转移同古阵地固守。25日,同古被日军三面包围,戴安澜遂调整部署,放弃鄂克春、坦塔宾前沿阵地,将全师集结在同古城内。26日,日军占领同古机场,同时以3个联队兵力围攻同古城,以主力猛扑城西北角,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阵地屹然不动。28日起,日军在同古北构筑守势阵地,对廖耀湘新二十二师进行防御,集中主力对戴安澜师阵地发动猛攻,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二○○师伤亡惨重。夜11时,日军一部迂回戴安澜司令部。为解戴安澜师之围,新二十二师主力猛攻南阳车站,日军增援反攻,双方激战竟日,均无进展。由于远征军对西、南、北三面日军进行牵制性攻击,日军对同古城攻击减弱,但对戴安澜司令部攻击仍很激烈。由于守备皮尤河亘毛奇一线阵地的英缅军第一师已全部转移到普罗美,而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后续部队一时输送不到前方,日军在仰光又有一个师团登陆,戴安澜师补给中断,第五军军长杜聿明遂决心放弃同古。3月29日夜,戴安澜师守同古部队向东突围,沿色当河东岸到叶带西归还建制。30日拂晓,第二○○师安全渡过色当河,同古保卫战结束。同古保卫战历时13天,中国远征军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且配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作战,不但掩护了英军的撤退,且歼敌5000余人,为中国远征军赢得了声誉。

同古保卫战结束后,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拟定了平满纳会战计划,以阻击兵团扼守斯瓦河北岸,利用狭长森林地区,将日军包围于平满纳附近加以歼灭。根据上述计划,中国远征军进行了兵力调配,但因中、英军在东、西两路告急而被迫放弃。1942年4月1日,从普罗美和斯维当撤退下来的英印、英缅军两个师如惊弓之鸟,5日放弃阿兰庙,以后逐日撤退不停。4月14日凌晨2时,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面告远征军代表侯腾,告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北进,将英缅军包围于仁安羌以北,要求远征军救援。17时,远征军长官部令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前去解救。17日,日军陷缅甸仁安羌,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共7000余人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18日拂晓,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先头第一一三团到达宾河右岸,并发起攻击,午刻将日军击退。19日,逼近日军阵地发起攻击,至14时,攻克501高地,击溃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主力,毙敌1200人,全部收复仁安羌油田区,救出被围英军7000余人及被俘英美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余人。仁安羌一役轰动英伦三岛,战后,英国政府授予孙立人帝国勋章。

从放弃平满纳会战开始,中国远征军在指挥上发生分歧。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主张进行曼德勒会战,而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则主张集中兵力退守棠吉和梅苗,保全腊戍。由于英国没有防守缅甸的决心和准备,作战中又未能和中国远征军配合,蒋介石又处处迁就英美,致使远征军处于被动局面,连遭失败。4月19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迫使远征军第五十五师与军部失去联络。由于中英军队一直忙于部署曼德勒会战,致使日军乘虚北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远征军长官部于4月28日下令部队逐步撤退。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奉令作为后卫部队,掩护英军和远征军撤退。29日,日军攻陷腊戍,缅甸局势急转直下。史迪威、罗卓英率远征军司令部人员由瑞保转移甘布鲁,旋转至印度。中国远征军群龙元首,分散混乱,各自寻求自己的归宿。甘丽初第六军自4月25日起向景东方向撤退。戴安澜第二00师及黄翔游击司令部两个团向景东转移,渡南卡江回国。杜聿明率第五军廖耀湘第二十二师、余韶第九十六师和第五军直属队及第六十六军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向八莫、密支那转移。张轸指挥的新二十八师、新二十九师连续丧失腊戍、南坎、八莫、畹町、芒市等要地。中国远征军所经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又碰上雨季,山洪暴发,加上日军的截击,死伤无数。由于蚂蝗、蚊虫及热带小虫叮蚊,破伤风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行军途中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总数约10万人的部队,撤退回国者仅4万人左右,而撤退中死亡人数超过战斗死亡人员一倍以上,装备大部丢弃。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没有完成打通滇缅路的任务。

至1942年8月初,中国远征军一部撤往印度,一部退往滇西,与日军隔怒江对峙。6月29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另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驻印军共8000余人,改编后在加尔各答西北的蓝姆伽训练。7月15日,进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改称中国驻印军。驻印部队及以后从国内运去的部队,改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接受美军的训练和装备。新一军辖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第五十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辖新二十二师、第十四师,军长廖耀湘。退至滇西的远征军及新增加的部队,于1943年春重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2月1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设于云南楚雄;下辖长官司令部直属的第五十四军及第一九八师,驻祥云;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下辖第七十一军、第六军及直辖的第三十六师,集团军总司令部设于大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下辖第二军、第五十三军,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弥渡。重建的中国远征军也接受美军的训练和装备。

抗日根据地普施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减租减息政策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1938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颁布了《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地主土地收人一律照原租额减少25%,钱主利息收入年利率一律不准超过1%。晋冀鲁豫边区也作出了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的规定。为推动减租减息政策的深入开展,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要求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必须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改良人民生活。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获得了广大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欢迎,加强了农村各阶级的团结,对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但运动的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还没有普遍的认真的彻底的实行;有的地方出现了农民不交租交息的"左"的偏向;减租减息的办法和标准也不统一。

为进一步贯彻减租减息政策,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对减租减息政策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决定》指出,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也就是一方面减租减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决定》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1)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尉削,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生产与抗日的积极性。(2)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更不是打击赞成民主改革的开明绅士。故于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只是对于绝对坚决不愿改悔的汉奸分子,才采取消灭其封建剥削的政策。(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而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富农的生产方式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富农,不但有抗日要求,而且有民主要求,故党的政策不是削弱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但富农有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为中农贫农所不满,故在农村中实行减租减息时,对富农的租息也须照减。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一部分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地主,其待遇与富农同。上述三条原则,是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土地政策的出发点。中共中央还颁发了这个决定的附件,规定了执行土地政策的具体方法:关于减租,以二五减租为原则;关于减息,以一分半为计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