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曙光初现(1940-1949)
1978600000007

第7章 1940年(7)

年9月,中国银行家陈光甫赴美,寻求美援。12月8日,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会商决定,为避免政治性借款,由中国在国内组织复兴商业公司,并在纽约设立世界贸易公司,双方订立售桐油合同。1939年2月8日,中美签订《桐油借款合同》,规定由美国进出口银行给世界贸易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年息4厘半,5年还清,用以采购美国物资;由中国复兴公司负责采购桐油22万吨,分5年运往美国,在世界贸易公司以每吨440美元出售,所得价款的半数用于偿还进出口银行贷款的本息,半数采购美国物品,由美国船只承运。中美桐油借款对支援抗战起了积极作用。1942年3月,中国提前2年偿还借款本息,为赢得以后借款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陈光甫达成中美桐油借款后,仍留在美国,代表国民政府,向美国商请以滇锡作抵押借款。经过多次交涉,1940年4月20日,中美双方正式签订《华锡借款合约》及其附件《售购华锡合同》。合同规定,自1940年5月1日至1947年5月1日,中国复兴公司售予美国世界贸易公司头等华锡(须保证99%之净度)4万吨,每吨3000磅;货物交运数量,大体每季交货须相当于约定当年应交最低额的1/4;每批华锡买价,应照该批锡货抵达美国口岸一周之前、两周间纽约平均市价,每磅减低一美分计算,倘当时纽约市场无华锡之市价,则应依照当时海峡殖民地锡品之平均市价计算,惟须减去(甲)当时华锡与峡锡通行价差,及(乙)每磅美金一分。美国华盛顿进出口银行对中方在美采购代理人——美国世界贸易公司于1949年6月30日以前,随时作商业性质之信用放款,其总数以2000万美元为限额,作为桐油借款合同以外之增加贷款;世界贸易公司将所得银行贷款如数用以为中方购运美国农产品及工业品;贷款年息4厘,每半年付息一次,由中国银行作无条件担保;华盛顿进出口银行于贷款总额中,至少应划出100万美元,作为购运采锡机器、设备及材料,以供中国增加锡产之用。该合同的实施,将使美国获得专一的锡品供应,也使中国获得了经济上的支助。

随着**德国向法国进攻及贝当政权的投降,欧洲局势日益恶化,美国要求中国加人英美同盟,决定给重庆国民政府以更多的援助。1940年6月下旬,重庆国民政府派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与国民政府美籍财政顾问杨格赴美寻求援助。宋子文到达美国后,极力游说美国政界、财界扩大对华援助。美国提出以钨砂作担保。经多次交涉谈判,1940年10月22日,中美双方签订《钨砂合同》和《钨砂借款合同》。合同规定,中国资源委员会售交中国钨砂约值美金3000万元,由金属准备公司收购付价;每年由美船装运之吨位,不得少于50%;钨砂应在5年内分批装运,每批不得少于2000吨,每吨2000磅,每季所装至指定口岸砂量不得少于该年度订交数量1/4;购买价格,按装砂船只到达美国口岸前两个月期间内,美国工矿杂志之《矿市周报》所发表中国产含三氧化钨净度65%之钨砂,其纽约交货之平均市价,减去美国关税,即为所交钨砂之基本价格。美国进出口银行贷予中国中央银行美金2500万元之借款,将钨砂运销美国所得之净收益作为担保,时间在1940年12月31日以前;该项借款由国民政府无条件担保偿付,年息4厘,每半年付息一次,本金于5年内偿付。11月19日,宋子文以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名义,向美方开具了偿付钨砂借款本息的保证书。

年11月3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给中国1亿美元贷款,其中5000万美元以中国的钨、锑、锡为抵押品,5000万美元用于维持中国法币。宋子文等闻悉后,与美方进行了5000万美元金属借款的交涉。1941年1月31日,中美签订《金属合同》,规定由中国资源委员会售交中国钨砂、纯锑及锡,金属准备公司收购付价,购价总额计美金6000万元;每批交货不得少于2000吨,从订约之日起分7年按所定货额交付;每季运交指定口岸之量,不得少于该年订交量的1/4。2月4日,中美双方签订《金属借款合同》,规定美国华盛顿进出口银行将一次或分批以美金5000万元为度,贷款予中央银行,其中最多以美金2500万元用于资助输运华锡及其他军用原料往美,其余款额则用以供给输华美国农工产品之购价;中央银行应按照贷款总额发行美金5000万元之期票,交给美国进出口银行,并由中国政府无条件担保偿付,年息4厘,全部本金在7年内还清。

中美易货借款,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也使美国对华输出大量产品,使美国渐渐独享对国统区的经济特权,从而使中国国民政府在战后沦为美国的附庸。延安新华电播电台首次播音年红色中华社成立后,社内有一个新闻台,每天以红色中华社名义发几条新闻出去,用无线电明码向全国广播,内容是报道苏区建设消息、红军捷报或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声明、宣言等。当时,上海中央局及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等苏区都抄收这些新闻。而对外播发的新闻消息不是由新闻台发,因为新闻台没有发报机,而是送到军委三局用军用电台更换波长呼号后播发。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就想办广播,只是由于器材、设备的缺乏而未能如愿。1939年夏,周恩来因臂伤赴苏联养病,1940年3月回到延安,带回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遂决定建立延安广播电台。为了适应当时的条件和要求,延安无线电技术人员经过辛苦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对这台发射机进行了改装;通信材料厂又克服重重困难,制造了各种必需的器材;缺少动力设备,就把一部破旧的汽车头拆修改装成发动机;没有汽油,就用燃烧木炭产生的煤气来代替;没有发射塔,就用木杆在山头上架设天线。经过几个月的奋战,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湾村山沟的窑洞里,建立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并首次对外播音。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口语广播电台,也是新华社第一次用口语发布新闻。当时条件非常简陋,为隔音防潮,只好在窑洞四面墙上挂上粗毛毯子;没有唱片,常常由播音员唱一支革命歌曲。后来,毛泽东主席知道这一情况后,把他收藏的20多张唱片送给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口语广播电台的建立,是在周恩来领导下,依靠军队的技术力量从摸索中装配起来的,广播对象主要是敌后根据地军民,也兼及国民党统治区听众,以后又试办了对日军的日语广播。由于当时电力很小,器材又缺乏,播出的声音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有时因发生故障而中断。这样,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两年多,到1943年春天,发射机发生严重故障,被迫暂时停止播音。经过技术人员一年多的修复、改装,1945年9月5日恢复广播。当时发射机发射电力为300瓦左右,在延安西北10余公里的盐店子村建立了发射台,又在裴庄的山沟里修了播音室。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后,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之时,电台积极报道解放区军队胜利进军和受降的消息,并揭露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内战的阴谋。当时每天播音两小时,即从中午11时30分到12时30分和下午6时至7时。节目有新闻、评论、解放区介绍(包括解放区生活、解放区政策讲话等)、通讯、故事、记录新闻。从1946年9月5日起,下午6时至7时播音时间延长到7时30分,并增加广播评论、演讲、人民呼声(专门播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言论)等节目。以后又每天增加了半小时的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

年3月,国民党军进犯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被迫迁移到延安东北的瓦窑堡,并于3月20日起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即又转移到太行区涉县的沙河村,同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在一起。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转移到西柏坡。从1947年9月5日起,每晚播音时间延长到3个小时,增设了简明新闻等节目,后又增设了英语节目。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积极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报道解放军战绩和解放区建设成就,鼓励进步青年投身革命,鼓动国民党军放下武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被誉为茫茫黑夜中的灯塔。当时,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华东、济南等新华广播电台都转播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就连海外的《华侨导报》、《怡保日报》等华侨报纸也经常刊登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新闻。

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到北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迁到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不久,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和新华社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北平和全国的广播电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后又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中国国家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