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1982400000024

第24章 卓别林(3)

卓别林这才从兴奋中清醒过来;“啊!是啊!他都签合同了。没准雇主与我的想法一样呢!唉!瞧我多笨,知道他有才,却压根儿没想到要拉他来拍电影!”

到中午,厂里一个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赶到摄影场,离得老远就激动地冲着小伙儿喊:

“跟人订合同的不是小贾克·柯根,而是老贾克·柯根!”

卓别林高兴得从椅子上跳起来:“快!打电话给他父亲,马上要他到这儿来,这事非常重要!”“慢着,电话里不要提他儿子,只说有重要事找他就好了!”

卓别林怕若有人知道了消息,会捷足先登把小贾克要去。

后来,老贾克来到制片厂,卓别林跟他讲了半天,他这才明白大导演找他是为了小贾克。

“啊,您说这孩子呀!您尽管把这个小坏蛋留下来好啦!”

一听这话,制片厂上上下下一片欢腾(ténɡ)。

1920年春天,《寻子遇仙记》制作完毕。影片的片头字幕是“一部笑中也许含着泪的影片”:

一天,穷玻璃匠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婴儿,便把他捡回自己住的旧房子顶搂。他用旧麻袋改成婴儿的吊床,在破茶壶壶嘴上套上橡皮奶头,给婴儿喂奶。又捡了一张旧藤椅,在座上挖一个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小弃儿跟着玻璃匠如何谋生:

他在街上游逛,乘人不注意时,扔石头砸碎人家的窗玻璃,然后飞快地跑掉。玻璃匠则背着玻璃架与工具适时出现,当然就会被倒霉的人家叫去装玻璃……

《寻子遇仙记》1921年2月公映时,盛况空前盛况空前:盛大热烈的状况,每天都有赞扬它的简报寄到卓别林的制片厂来,大意都是它已经被评为第一流的艺术作品。该片第一年的卖座,就使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收入250万美元。卓别林分得的纯利超过100万,小贾克·柯根正如卓别林第一天见到其父时所预言的那样,一片走红,他一举成为好莱坞的童星,此后拍电影挣了400多万。

有一天,卓别林应邀到一个朋友家中度周末。第二天早晨用过早餐后,他闲着没事儿,便在房子里到处逛着。忽然,他在客厅里发现了一叠风景照片。那叠照片中有几张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克朗代克河流域的风景。这两处地方在19世纪下叶都发现了金矿,当时淘金者闻风而至,趋之若鹜(趋之若鹜(wù):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照片里有一张拍的正是一长列寻找金矿的人们,在登攀一座冰冻的大山,越过一个雪山口。照片背面还有一段说明,说他们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克服各种困难的。

卓别林看到这里,又马上联想起一本爱尔兰人写的日记上的情景:1846年,一队拓荒的队伍迷路后被困在高山雪原上,160人中多数冻饿病死,生还者仅有十分之一。为了生存,那些人什么都吃,最后为了活命,甚至连同伴的尸体也不放过……

这些信息立刻使卓别林的思维活跃起来。离奇的想象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一些喜剧情节和可笑的动作呼之欲出。这些神奇的灵感火花造就了半年之后的伟大影片——《淘金记》:

在阿拉斯加形成疯狂般的淘金热潮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在艰苦、严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这块地方,要经受多么大的困难。等待他们的不只是那些黄澄澄的金子和未来奢糜的生活……

单身汉矿工查理(卓别林饰)和吉姆,被暴风雪围困在一个小木屋里。两人已很久没有东西可吃了。可此时的查理好像在靠窗口的炉子上煮着什么东西。他用叉子试了试那东西的软硬,头歪了一下表示满意。然后把锅里的一个宠然大物,使劲挑起来放到盘子里,原来这竟是一只破皮鞋。而查理的左脚却只穿着袜子。

查理把桌上的盐罐、小碟摆好,然后使劲拆皮鞋底。拆开后,先把鞋带像绕面条似的绕在叉子上,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他又吃鞋底,并示意坐在桌子边的吉姆也来吃。吉姆皱着眉头看着他吃,表情很不舒服。但由于太饿,又见查理吃得很香的样子,忍不住扯下一块鞋帮,怯生生地送进嘴里,嚼了嚼,实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来。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帮吃下去,还像吃鱼刺似的把鞋钉一根根啃得干干净净,再绅士般地吐在盘子外,同时又不住地笑着怂恿(怂恿(sǒnɡyǒnɡ):鼓励别人去做某事。)吉姆趁热吃。吉姆叹着气不停地摇头……

肚子垫了底的查理,裹着毯子,拿起猎枪出去打猎,可是一无所获。回到屋里,他把包着破毯子的脚伸进火炉里去烤。一旁,早已饿得发昏的吉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裹着毯子的脚:“那是一只鸡!”

查理觉得好笑,并没多理睬他。可吉姆的眼神变得冷酷可怕,他情不自禁拔出刀,想杀死幻觉中的这只鸡……查理吓坏了,连忙跑出门去,吉姆又拿起枪追出去,查理在他眼中真的变成一只“大鸡”。他举了起枪,“大鸡”抖动翅膀仿佛在哀求他。忽然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拿枪对着的是查理,大吃一惊,跑过去向查理道歉:“请原谅,我有点发狂啦!”

两人回到小木屋,查理把枪藏到屋檐下的雪中。两人隔桌坐下,吉姆的幻觉又出现了,查理又成了他眼中的一只“鸡”……

后来,失恋的查理和失去记忆的吉姆又在小木屋中相逢了。就在他们酣(hān)然入梦时,暴风雪又起。一夜大风雪刮开木屋门,甚至刮得小木屋顺着斜坡滑下去。他们却不知发生的这一切……

暴风雪平息后,下滑的小木屋停在一座很高的悬崖上。从屋里扯出来的一条原用于固定木屋的大绳,刚巧卡在岩缝里,小木屋一半在悬崖上,另一半悬空着,似乎随时会掉下万丈深渊。

查理醒来了,但还有些迷糊,看到屋子里乱七八糟的,便想收拾一下。他往右边吉姆那边走去,却觉得屋子竟也随着他斜到右边!这下吉姆也醒了,他起床往左边走去,屋子便平衡了。他们以为是自己喝醉了,但若两人都往右边走,险情就又出现了,他们这才知道确实是屋子出了问题。可窗子上满是冰凌,外面什么也看不清,查理便运足力气撞开后门,人也跟着冲了出去……

自然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惊险自救,两人这才踏上悬崖边;与此同时,大绳断了,木屋掉下万丈悬崖。这两个可怜人够倒霉的吧!却偏偏又让他们在悬崖边发现了金矿!两人转眼间成了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查理在回家的轮船上,又意外地遇见了心爱的姑娘……

《淘金记》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红的影片。查理的煮吃皮鞋、查理与吉姆在小木屋里的几场戏,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场面。

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前,是无声电影一统天下。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

但不久,有声片的浪潮便席卷着全球的电影界,它使无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几乎无一幸免地消失,除了卓别林。因此,朋友们、专家们、影迷们都在注意他的动向,就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

“恐怕以后是它们的世界了,查理。”

但卓别林针对自己的情况,这样说:“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他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电影,这引起了众多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表示对他的影片前景的担心和怀疑。以往一听说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地登门签订单的制片商,现在似乎也提不起兴趣了。一位制片商明白地告诉卓别林:

“您还是改拍有声片吧,保准很精彩。有几部我要几部。至于无声片,我就无能为力了,总不能眼睁睁地把钱赔掉吧?”

卓别林几经思考后,他想,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共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应可以并存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无声片呢?

于是,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获得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评出的“十佳影片”称号。

影片表现的是:当城市繁荣起来的时候,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展开剧情。

卓别林几经周折,找到一家从没放过电影的戏院来进行《城市之光》的首映。

首映那天,正好爱因斯坦夫妇在洛杉矶,于是卓别林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别墅共进晚餐,然后驱车去市内,他没料到的是,那家戏院附近几条街都是人。拥挤的观众把戏院附近商店橱窗的玻璃都挤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车、救护车。卓别林和爱因斯坦夫妇在一队警察的护卫下,才挤进了戏院的休息室。

老板还不懂放映电影,在有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镜头终于出现,经历了多少次大场面的卓别林,此时也禁不住急促(cù)地心跳……

观众们却心情舒畅。开始笑出声,后来大笑不止;卓别林听到笑声,看着影片却只想哭,他赢得观众了!一切担心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放映到最后一场,当看到卖花姑娘终于认出衣衫褴褛褴褛:衣服破烂。的流浪汉时,卓别林看到爱因斯坦博士在拭眼角的泪花。

《城市之光》每周的收入是当时走红的有声片的两部,并超过原订放映8周的计划,连映了12周。终于,那些大影院耗(hào)不住了,联名要求那所戏院停映,用高价订下了这部影片。

19世纪30年代初欧美,正值经济危机。卓别林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情形:

霉烂变臭的食物在食品厂的墙外堆成小山,码头上成箱成箱的货物没有人动,而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本家们把它们放得变质霉(méi)烂,而得不到一丁点儿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一次聚餐时,一个记者问卓别林:

“卓别林先生,您是否认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危机已经无可挽救了呢?我觉得除非发现更多的黄金,否则人们得被迫拿体力与自动装置竞争。”

卓别林说:“事情并非如此,自动化是好的,至于减少就业机会,也许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还有一个记者对他说:“好多农村的青年被大工业吸引到工厂里去,只要机器转着,工人就不能停下来。只四五年时间,再回到家里,那副可怕的样子,连妻儿都不敢认了。其中还有好多患精神病的呢!机器害人啊!……”

于是,根据以往的记忆资料加上大胆的想象,以及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卓别林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巨片《摩登时代》。

夏天里,卓别林第一次破例在制片厂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今天,我邀请各位到此,为的是告知大家,历经3年时间创作、拍摄的无声影片《摩登时代》已经完成了。……”

记者们来到卓别林的制片厂都觉得是回到了从前。在大型摄影棚遍布的好莱坞,惟有卓别林仍保留着17年前的,手工业式的矮小厂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拍无声片。

这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到底如何?美国各大报刊的记者在1936年2月5日,从纽约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大批警察努力把埋伏在电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消除掉,因为上万的影迷把百老汇大道拥塞住了……”

随后,报道说,公映的第一周观众人数打破了记录,再以后它风靡(mí)了全美,广大观众很喜爱这部片子和卓别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个摩登的职业:大企业的机械工人。

影片诅咒了大资本家为榨取高额利润,不断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影片片头字幕所写:

“《摩登时代》是有关工业和个人奋斗的故事——人类为追求幸福而战斗。”

各界人士评说,卓别林以极其高明的艺术技巧和极其荒诞荒诞(dàn):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的艺术形式,揭露了大机器时代的荒谬与反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有的评论家说,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学习到“比听哲学家的的演讲更多的东西”,是艺术形式的《资本论》。

1933年,***头子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对内迫害进步人士、犹太人,对外加紧扩军备战。

卓别林收到一位记者寄来的印有希特勒照片的明信片。上面全是希特勒演说的情景。

一张是希特勒在向人们大声疾呼,手掌弯曲得像两个爪子。

另一张,双手在胸前紧握,像在抓举哑铃一样。

还有一张,他在敬礼,右手向斜上方挥起。卓别林真想放一只脏兮兮的盘子在上面。

更叫卓别林惊异的是,希特勒的模样怪怪的:鼻子下留着一小撮牙刷似的胡子,脑袋上竖起几绺(liǔ)乱发。看上去简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夏尔洛”,甚是滑稽可笑。

待到好友爱因斯坦夫妇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卓别林便不再觉得他可笑,而认为他是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