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1983900000002

第2章 李时珍(2)

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均州(现在湖北省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果子,名子叫榔梅,是稀有之果,人们称之为仙果,吃后可以长生不老。李时珍对此根本不信,他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一天,走了几天路程的李时珍来到太和山。爬到半山腰,山中有一座古刹。李时珍向看门的老人寻问山中何处有榔(lánɡ)梅树。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峰说:“那山峰的后面,就有几棵榔梅树”,老人说着吐了吐舌头严肃地说:“可不能去采啊!当今皇上有命令,榔梅只能由皇家采摘。别人采摘了,官府要问罪捉拿的。”

李时珍可不管这些,这天夜里山风呼啸,枯草败叶被刮得满天纷飞,虎狼的叫声阵阵,随风从深山处传来,甚是吓人。半夜时分,李时珍起床上了山路,他腰插一把匕首,手提一根结实如铁的枣木短棒,犹如过景阳冈的武松英勇无畏。他趁着月色走在白天看好的山路上,来到那座山峰后,终于找到了几棵榔梅树,他连枝带叶折了几枝,连夜下山。回家仔细一研究,原来榔梅是一种榆(yú)树类的果实,根本不是什么“仙果”。说吃了能长生不死,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李时珍看到陶弘(hónɡ)景写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动物叫穿山甲,最喜欢吃蚂蚁。蚂蚁那么小,穿山甲怎么吃它呢?李时珍来到河边,找到了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能张开又能合拢。它把鳞片全张开的时候,身上放出一种特殊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底下钻。等蚂蚁爬满了一身,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把鳞片张开。不一会儿,蚂蚁都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为了进一步证实,李时珍特地捉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皮切开一看,果然胃里装了一升多蚂蚁。李时珍就是这样通过实物实地观察,弄清了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

李时珍除了向书本学习医学知识外,他还非常重视向民间学习,向老百姓搜集药方。他这样做是受了一件事的启发。有一次,李时珍从外地行医回家,途中住在客店里,晚上,他见几个车夫在锅里煮一种粉红色的花,他知道这种花叫旋花,可煮旋花干什么呢?车夫告诉他:“喝了这种花熬的汤,可以治筋骨痛。我们整天在外边奔跑,风里来雨里去的,筋骨中风受潮,容易得病,得了病疼痛难忍,所以经常煮点旋花汤来喝。”李时珍听了,心里想:“我经常诊治筋骨痛的病人还未找到明显见效的药,谁知老百姓竟有这么好的治病经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mì)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后,一定多向老百姓请教!”这件事后,李时珍开始向民间搜集药方。他给人看病常不收诊金,只要求别人告诉他一点验方偏方、一点有关药材的知识。什么河豚(tún)的眼睛和肝脏有毒啦,刀豆吃了能止打呃(è)啦,他都是这样学来的。他还记录了许多民间谚(yàn)语,像什么“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奶长流”(两种药都可以下奶水)这一类的顺口溜等。李时珍觉得民间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药宝库,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认认真真地向老百姓学习。

李时珍带着他从各地采集到的标本和验方,回到蕲州来了。

早在楚王府供职“奉祠正”,偶尔回乡的时候,他就在蕲州的雨湖北岸,一个叫做红花园的地方,搬进了一座新居,李时珍把它题名叫做“遵所馆”。这地方宽敞、明亮,正好让他安敢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在园圃里栽种形形色色的药草,一边研究,一边过潜心著述的生涯。

他连年奔走各地,虽然也准备了大量材料,并已经写出稿子的一部分,但这距离他的目标:写成大大超越前人的崭新本草著作,增加药物900多种,字数达100多万的巨著,还有十分艰辛遥远的历程呢,他在心里琢磨着:“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完成它,为苍苍黎民献出我的心血,造福千家万户。我决不能与草木同腐!”正因为这样,当他在堆满历代种种本草书藉、案头搁着一叠叠材料的书房里工作的时候,他固然是紧张万分,就是当他蹲在园圃(pǔ)里,观察自己所栽种的各式药草的时候,他也是聚精会神,备极辛劳:“怎样把它们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呢?”当他对着他所栽种的蕲艾、紫苏、薄荷、丝瓜、鬼针草、铁丝莲一类植物的时候,他也总是凝神沉思,该怎样恰如其分地写出它们的形貌,阐释它们的药效,让人们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能够看清楚。,记忆深刻呢?这时候,他所读过的历代文学名家状物写照,恰如其分的精彩句子,就纷纷飞临他脑海了。他决定在必要的时候,要适当引述一些文学名句才好。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部药书写得更加美妙和精彩。

这时候,李时珍已经有4个儿子,依次是建中、建元、建方和建木。这些儿子继承了李家的传统美德,都淳(chún)朴忠厚,助人为乐。在李时珍回乡初期,急于从事著述的时候,他们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他们都深深知道父亲从事的工作的深远意义,都乐于协助父亲,有的人校勘(kān)资料,有的人从事绘图,有的人帮忙抄录。李时珍有一个孙子,楷书写得很漂亮,就专事誊(ténɡ)写,以便来日一并交给书坊,作为雕版的蓝本。可以说,李时珍为了写作《本草纲目》,是把全家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

工作一天天在进展,一叠叠的原稿连同图谱,越堆越高。他的书房里,仅仅是历代的本草著作,就有好几十部,加上五花八门的经、史、子、集,还有许多标本;再添上这一叠叠的原稿,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图书馆了。

他一辈子都奔波劳碌,从没有肥胖过,到了越发劳碌的晚年,就显得更加瘦削了。

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工作以后,又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订,使它更加完善。1578年(明万历六年),这部巨著终于大功告成了。他是在1552年,34岁的时候开始执笔写它的,历时27年,完成的时候,李时珍已经是61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本草纲目》是一部集中国历代药物学大成的巨著,它总结了16世纪中国的博物学成就。第一是篇幅巨大,全书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附图1109幅,附药方11096个,而旧本附方,不过2935个罢了。第二是内容丰富深厚,所收资料非常广泛。《本草纲目》引述的书凡八百家,共993种,其中包括历代诸家本草41种,古今医家书目361种,古今经史百家书目591种。第三是内容博而不繁,采订精深。旧本本草中,凡是重复的,都被删(shān)去,一共删了200多种,加上了金、元、明时代新补的39种,李时珍自己增补了374种。《本草纲目》近2000种药物中,大部分都经过他自己的实地考察,或临床验证,或向有实践经验的人采访。第四是编纂(zuǎn)合理,《本草纲目》的体例要比它以前出现的任何本草学书籍更系统更先进。它把1800多种药物分成16个部门,作了介绍。每一部门分成若干类,一共包括了60类。在解释工作上,他定下的体例是:用“释名”一栏确定每一药物的名称;用“集解”一栏说明它的出产地带、形态和采集方法;用“修治”一栏讲解它的炮灸(jiǔ)过程;用“气味”、“主治”、“发明”各栏,分析它的性质和功用;最后以“附方”一栏把它所收集的10000多个药方分别作为附录,以供天下医家参考。

这部巨著对中国,对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影响,李时珍当时还未能充分意识到,但是他确信这将有助于千万医生的治病救人,有利于千万病人的脱离苦海。但是,这样卷帙(zhì)浩瀚(hàn)的大书,190万字,1000多幅插图的巨著,将到什么地方去寻求出版呢?一个崭新的难题又出现了。

蕲州虽然是一座名城,也有些大户名流,把刻书当做一件赶时髦(máo)、扬名声的雅事,但是他们刻的大都是经、史一类的书籍,并没有谁认识《本草纲目》这样的学术著作的伟大意义。他们对出版它毫无热情。懂得它的价值的人,又没有什么实力,帮不了什么大忙。

李时珍四处访寻能够出版的书坊,但是不幸的是多方接头,却连连碰壁。一年、两年过去了,始终一筹莫展一筹莫展(chóu):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那时的南京,是东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时珍不久就前往南京找寻门路。同时,他也想到:他认识的文坛名宿王世贞,就住在南京附近的太仓,何不去找他写一篇序文,使这部药书的出版,获得一些便利的条件呢!

王世贞是当时文坛领袖,声名很大,他曾任山东副使,后来官至刑部侍郎,颇称博学。像李时珍这样的著名医生,交往的人是很多的。7年前王世贞担任湖广按察使的时候,他们就相识了。

王世贞对这位著名医生从前本就有相当的了解,对他接待得十分亲切,并且留他小住几天,彼此可以海阔天空地倾谈。那些日子里,他们一同饮酒赋诗,纵谈经史、山川、声律、医理、园艺、民俗,十分投机。王世贞对于这位目光明亮,脸色红润,身材瘦长的来客见识渊博、谈吐如流暗暗感到惊奇,在他的生活经历中,碰到这样熟谙(ān)古今、娴(xián)习博物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因此,当李时珍打开了行囊,把几十卷《本草纲目》的原稿抄本拿了出来,请求他作序,以便这书能够更好地流传的时候,他翻着翻着,对于卷帙(zhì)如此浩瀚,插图这样丰富的著作感到十分意外,略一沉吟,就痛快地答应下来了。

有了王世贞答应写序,李时珍挟着他的著作,在南京访寻能够出版它的书坊。

李时珍打听到:当时南京的书坊,一般都是以印50部书为“一帖”,一种书印行到“十帖”,即500部,就算是很高很高的纪录了。李时珍惆怅惆怅:伤感;失意。地想:“这太少了!五百部能推销到多少县份去?能散播到多少省份去?要使这部耗(hào)尽我毕生精力的大书广布全国,这样的印法只能是遥遥无期。”但就是这样的印数,也没有什么人愿意承刻。也可以说,唯其印数少,书商对赚钱没有把握,就更不敢轻易接纳这么大部头的书了。

也有些书商是懂行的。他们说:“李先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本草新著,真是可钦(qīn)可敬!但是这种大部头的药书,历朝都是由皇帝诏令修撰(zhuàn),命大臣主持其事,由京师刊刻。《唐本草》、《蜀本草》是这样,宋朝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也是这样。本朝能够出现李先生这样的新编《本草》,自是祥和之事。但是这样的伟业,没有朝廷的力量,终究是很难办到的。”

10多年的磨难挫折,10多年的失望难堪,谁也不知道李时珍是怎样熬过那悠长痛苦的日子的。他的著作的伟大价值终于被一个相当懂得医药的书商胡承龙发现了,胡承龙震惊于这部书的伟大,立下宏愿,一定要把它刻印出来。

一块块木版逐渐被胡承龙的书坊刻了出来,这时,距离李时珍完成书稿的时间已有10多年,李时珍已经是一个73岁的老人了。

由于长年累月著述《本草纲目》,生活极端劳累,书成以后,为了出版的事奔走劳瘁,受到许多打击,七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显得日渐衰弱和更加瘦削了。他想到:如果朝廷能加以重视,下一道诏(zhào)书,就可以使全国都风起云涌,竟相刊刻传播了。想到这儿,他觉得将来这书出版,是应该献呈一部给朝廷才好,说不定这样一来,这部耗(hào)尽他一生心血的书,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风行四方了。这样一想,他就强忍着病痛,起身伏案,执笔沉吟(yín),赶着写一份“奏表”。

李时珍并没有缠绵卧榻(tà)经历过长久的疾病折腾,他是在日渐衰弱中突然去世的。那时是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他76岁。

李时珍的逝世,在蕲州一带引起很大的震动。他的墓地在雨湖南岸的土耳地,下葬那一天,受过他诊治的、仰慕他的仁厚为人的,敬重他的奇才卓(zhuō)识的,亲朋邻里、四面八方的人,都怀着哀伤的心情前来送丧,撒下了纸钱,发出了悲声。

李时珍的墓地是和他父亲李言闻、母亲张氏的墓地紧紧地依靠着的,他的早已去世的妻子吴氏也和他葬在一起。

《本草纲目》在朝廷里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在民间却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300多年间不同的版本的出版超过了60种,重印的就没法计算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本草纲目》不但是药学、医学的巨著,而且也是博物学的大辞典,李时珍不仅是医药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博物学者、自然科学家。他总结了16世纪中国灿烂文明的成就。中国自汉代至于近古的一系列古代自然科学家中,他的名字现在是被排列在最前头了。

《本草纲目》17世纪的时候传入日本,最早的版本是小野蓝山翻译的,它被人献给幕府首脑(当时的日本君主)德川家康,德川见了如获至宝,经常置于座右,被称为“神君御前本”,它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在江户时代的200多年间,日本学术界研究《本草纲目》的热潮一直奔腾不息,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在它的影响下,日本还出现了专门解释自己国家药物的《大和本草》。

日本很快有了《本草纲目》的节译本,到了1934年,又有了严格的全译本。

在亚洲,《本草纲目》还传到朝鲜、琉(liú)球、越南等国和地区,在朝鲜的影响很大,它成为医家们的重要参考书。现存的朝鲜医籍中,依据和引用《本草纲目》的十分普遍。

《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植物达1181种,动物达462种,而且,它又有极其新颖的、在当时是雄踞世界最前列的分类法,因此,又引起了许多博物学家的注意。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曾十几次引用和赞美了“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科学家们考证得出结论,达尔文所称的“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有时是指《本草纲目》,有时是指《齐民要术》。他在谈到鸡的七个品种的资料以及金鱼家化后的变异时,都是从其他学者对《本草纲目》的译文中转引的。

唯其如此,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都藏有各个时期《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日本、美国、德国的图书馆中便藏有最先刊印的金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