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吕后
19952900000005

第5章 刘家农妇贤妻良母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吕雉的母亲为什么反对?这是因为当时的刘邦无论家世还是为人、无论官声还是口碑都不怎么好,不要说有什么出息,用伦理的眼光看,人品实在不怎么样,更别说什么飞黄腾达了。一心想靠女儿攀高枝的吕老夫人,对这桩婚事自然不满意。

按照《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的记载,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共有兄弟三人,刘邦最小,排行第三,所以又称刘季。根据推算,刘邦的出生年份应在公元前256年,比吕雉要大十几岁。他父亲的名字在正史上不见记载,后来被尊称为刘太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刘邦的母亲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姓名,是典型的家庭妇女,被称作“刘媪”,就是刘家老太太。但刘邦和他的几个兄长不同,他的几位兄长都是肉体凡胎,而刘邦却不是凡人,而是天生的龙种。据《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不是刘老太公的亲生子,而是龙种。据说刘邦母亲在田间劳作时在一个湖泊旁边的树荫下休息,睡眼惺忪之际,梦到一位天神和自己交合。当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刘太公担心妻子的安危,就到田间去看望夫人,大约也顺带着送些雨具之类的东西。到了田间一看,夫人还在睡梦中,一条龙正盘在夫人的身上。刘太公哪里还敢上前喊醒夫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目瞪口呆,直到雷消云散、艳阳高照,夫人醒了过来,在夫人的反复叫喊之下他才回过神来。对刚才发生的一切,他哪里敢问,只是战战兢兢地陪着夫人回家。随后,刘夫人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这个故事,现在看来当然是荒诞无稽之谈,根本不存在,纯粹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神话,在学术上,这叫作感生神话,因为刘邦后来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当然不能和常人一样是父母所生,而是上天之子,天子都是龙种,刘邦也不例外。

因为刘邦是龙种,所以相貌也和常人不一样。按照《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生得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颗黑子”。“隆准”就是长着一个又直又高的大鼻子。“龙颜”是个什么样子,不得而知,因为谁也没见过龙的模样,司马迁这样写大约是因为当时在人们的想象中有一个龙的模样吧。“美须髯”在当时也不稀奇,因为当时的男人都不剃胡子,大胡子多的是,所谓的“美须髯”最多不过是胡子比别人浓一些或者形状好看一些罢了。但“左股有七十二颗黑子”则绝对是一般人所没有的,加上“龙颜”的神秘,刘邦可就不是个凡人了。

据说刘邦从小就有仁爱之心,待人宽厚,又不拘小节,有远大志向,既不愿意务农,也不愿意经商,对赚钱谋生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而孜孜于仕途,一心要弄个一官半职的做做。刘太公时常批评这个儿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如他的两个哥哥有出息。但正因为刘邦的不事生产、四处游荡,才会广泛结交,锻炼出干练的办事才能,大概在秦始皇统一前夕,他就被推荐并且通过考试当上了泗水亭长。从此以后,刘老太公也就不再批评刘邦不务正业了。刘邦也就名正言顺地在外游荡。

泗水和沛城隔河相望,相距大约有百里之遥。亭是县以下和乡平级的一个负责地方治安的行政单位,同时负责邮传事务。秦朝是个崇尚法制的皇朝,法律十分严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大部分活动都有法律进行规范,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如把草木灰撒在路上,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要判刑,因为这既影响了公共卫生,又不利于积肥;禁止私人打架斗殴,即使青少年在一起游戏,如果使对方负伤,也要按照伤势轻重统统判刑。所有这些法律的实施都是通过基层官吏进行。亭长作为专门的执法官吏,级别虽然不高,但权力倒是不小的。这和刘邦放荡不羁的性格正相吻合。

刘邦在公事之余,喜欢饮酒,好近女色。他最大的儿子、后来被封为齐王的刘肥,就是他的外妇所生,用现在的话说刘肥是刘邦在亭长任上的私生子。当然,刘肥母亲只是刘邦众多女人中的一个,除了刘肥母亲以外,刘邦肯定还有其他女人。他经常到镇上王媪、武负开的小酒店喝酒,每一次都是喝完以后记账了事,从不给钱。由于他是当地头面人物,实权在握,结交广泛,因为他的到来,使得许多地方名流、富家子弟也都到这个小酒馆来,使得这个小酒馆的生意十分火爆。所以到了年终结账时,刘邦虽然欠账甚多,店老板想到刘邦的为人和影响,知道就是硬着头皮向刘邦讨账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不如干脆做个人情,销账了事。当然,不能悄无声息地销账,而应该大张旗鼓四处张扬,也好扩大酒馆的影响。所以,就在刘邦带领一帮朋友在酒馆猜拳行令、酒意正酣的时候,武负和王媪夫妇俩上前向刘邦感谢关照生意,欢迎刘邦来消费,当众把记载刘邦欠账的竹简(当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字都写在经过加工的竹片即竹简上)全部烧掉,不仅免去了刘邦的旧账,还希望刘邦以后继续关照小店的生意。

尽管刘邦性格豁达、交结广泛、朋友众多,但因为行为常常出人意料,不合伦常,又不务正业,知道刘邦底细的人家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而一般女子,刘邦也看不上,所以直到而立之年还没有成家。令刘邦没想到的是,在县令的宴会上自己本想说个大话,骗顿酒喝,结果却不花分文地娶了媳妇,尽管吕雉没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年龄也老大不小了,但家境还算殷实,人也老成持重,若论条件,比自己要高出许多,他自然是喜出望外,立即举办婚礼,刘老太公也了却一桩心事。

吕雉在家排行第四,长兄吕泽、次兄吕释之,有一个姐姐,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有一个妹妹叫吕媭,都有相当的才干。吕泽和吕释之早已娶妻生子,吕泽有两个儿子:吕台和吕产;吕释之有一个儿子:吕禄。吕家在当地是个大家族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都在刘家之上。吕雉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有自命不凡的感觉,以为自己一定有不同凡响的将来,所以也就服从了父亲的安排。从此以后,吕家的命运和刘邦就紧紧地捆在一起了,并且对汉朝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后话,待以后详说。

吕公千挑万选,最后选上了刘邦做自己的女婿,吕雉母亲反对将吕雉嫁给刘邦,而吕雉却服从了父亲的决定,实际上都出于一个原因:求富贵。婚姻本来以感情的愉悦为基础,但在人类历史上,真正的以感情愉悦为基础的婚姻并不多见,在古代尤其如此,讲究门当户对、讲求彩礼的多少等,这些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战国时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迄平民百姓,或以婚姻巩固政治地位、结成政治联盟,或以婚姻猎取财富,所在多有,并不是个别现象。即使是已婚夫妇,彼此在家中的地位也取决于双方的经济条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洛阳人苏秦了。洛阳是东周首都,处于天下之中,交通发达,贸易兴盛。在周天子只剩个天下共主的名义、对诸侯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影响力的时候,洛阳民风以经商或者务农、从事纺织等手工业生产而名扬天下,精于算计,无利不起早。苏秦出身贫困,家里土地有限,生产的粮食只能勉强糊口,全家依靠纺织和经商补充农业生产的不足。苏秦认为,靠务农纺织来摆脱贫困速度太慢,同时也太辛苦,决定另辟蹊径,走一条快速致富的路子,那就是专门学习长短纵横也就是说长道短之术,学习游说各国君主的知识和技巧,让各国国君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谋取功名富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他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开始了他的游说生涯。结果是周游一番以后,各国国君们连见都不愿意见他,更不要说接受他的建议了,最后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中。到家的时候,父母认为这个儿子不务正业,自然不给好脸色看,就是他的妻子居然也是不理睬,坐在织布机上连身子都不动一动。他的嫂子更是直截了当地讥笑他,说他想靠口舌吃饭是异想天开,受穷活该。好在苏秦心理素质超群,并没有被家人的冷嘲热讽所击倒,不改前志,另投名师,更加勤奋地学习长短术,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学成,先后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个国家接受自己联合抗秦的主张,同时担任六个国家的丞相职务,得到的黄金不计其数。当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带着几十辆车子,浩浩荡荡地回到洛阳的时候,苏秦的父母出城十里迎接,苏秦的嫂子趴在地上和苏秦说话,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苏秦觉得好笑,故意问她说:“何前倨而后恭也?”回答说:“以叔之多金也。”当时的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名动天下,贵极人臣,其政治地位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可在苏秦嫂子的眼里,最实惠的不是相印,而是黄金。以往穷,所以不理,并加以嘲笑;现在黄金多,就应该趴在地上说话。我们实在应该感谢司马迁的如椽巨笔,以寥寥数语,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

此外,在战国时代,男女婚姻相对自由,妇女在家庭中有着较高的地位,还没有后来的那些专门束缚、压制妇女的三从四德的礼教,或者说这些三从四德的礼教还处于理论阐释阶段,根本没有变为现实。如和刘邦同时的张耳,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曾经做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无忌的门客,秦统一以后,张耳逃亡外黄。外黄有个富家千金,人长得美,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对丈夫就像对待奴隶一样,后来干脆离家出走,最后嫁给了张耳。为什么?就是因为张耳有名气、有地位、财富多。我们明白了当时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以及男女关系以后,对吕雉与刘邦的结合就好理解了。

和吕家不同,刘家是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世代种田为业。按照当时的制度,土地由国家分配,也就是实行授田制度,所有成年男子只要符合法定的条件,最少可以领到一百亩土地,不管耕种与否,都要交纳固定数量的田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产量越高,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多。刘邦的父亲是个一心想通过务农发家致富的典型的农民,所以对刘邦的游手好闲、四处游荡十分看不惯。而刘邦结婚以后,并没有改变以往的行为,而是变本加厉,很少住在家里。家里家外,都靠吕雉一个人操持。

吕雉是个有丈夫气概的女人,深知要想成大事就要不拘小节,对刘邦的行为根本不闻不问,全心全意地做刘家的媳妇。不久,吕雉生下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添丁进口当然是喜事,但对刘邦来说,这没有什么值得惊喜的,因为他在外面早已有了儿子,所以他依然在外面花天酒地。教育和培养刘盈,吕雉只有靠自己。这在农闲时节当然没有什么,而在农忙时节,吕雉的辛苦可以想见,下田干活时,就必须把刘盈带在田头。有一天,吕雉带着年仅岁余的刘盈和尚在襁褓中的鲁元在田头休息,有一个路过的老人向吕雉讨水喝。吕雉热情相待,不仅请老人喝水,而且请老人吃饭。吃饱喝足以后,老人主动地对吕雉说:“这两个小孩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尤其是这个男孩贵不可言,你的命运也将因为这个小孩而大富大贵。”吕雉听后表面上不露声色,心中则暗暗高兴。就在这个老人刚走,刘邦正好到田间看望吕雉母子。吕雉将刚才老人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刘邦。刘邦忙问:“人呢?”吕雉说:“刚走不远。”刘邦追上老人以后,要老人看看自己如何,老人说:“刚才夫人和孩子的富贵都因为你而富贵,望你自己保重。”刘邦窃喜不已,连连称谢,说:“如果真像您老人家所言,绝不敢忘记您的大恩大德。”话还没有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这个故事当然是瞎编,不过,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是吕雉和她的父亲联合上演的一出戏,目的是勉励刘邦。吕雉一心想嫁个富贵人家,相信了父亲的安排,没想到却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和农田打交道,以一个妇道人家,里里外外一把手,受尽艰辛,不知何时是个头。要想摆脱当前的困境,只有靠丈夫的发愤图强。以刘邦的个性,正面劝说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于是有了上面的这场戏。

在吕雉的眼里,自己的丈夫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这个泗水亭长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既然儿子和自己的命运,都要靠丈夫来实现,自己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把地种好,把儿子带好,让刘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刘邦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