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1995900000057

第57章 大戒篇(3)

想当初,吕布持丁原首级投董卓时,卓大喜,置酒相拜,日:“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甘雨也。”布纳卓坐而拜之日:“公若不弃,请拜为义父。”

而后来杀董卓时则又换了一副嘴脸。董卓伤臂坠车,大呼日:“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日:“有诏讨贼!”一戟刺中咽喉。

“叩头拜父”与“有诏讨贼”都是利用纲常伦理作文章,可他先认父后杀父,前后两副嘴脸,实属大逆不道,早已悖德。吕布杀董卓,客观上确实为民除了一害,但他真是像自己对李肃所言的“力扶汉室,共作忠臣”么?他杀了董卓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至郿坞,先娶了貂婵”,足见他杀董卓的狭隘动机。

对吕布的人品,当时各集团的首领、将军和谋士们也多有评论,他们的话也更加说明了吕布的丑恶本质。

张飞:“三姓家奴休走……”

李肃:“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王允:“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

糜竺:“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

曹操:“吾素知布狼子野心,诚久难养。”

陈登:“吕布,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

综合这些评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吕布的为人。像吕布这样外表出众、武艺超群的人物,本可以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虽说“有勇无谋”,不能独立创业,但只要行得正,也可不失为一方面的名将,如赵云、马超。但他的品德太差了,品质太恶劣了,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总的说来,吕布的貌与心,勇与德各起两端,貌极美而心极丑,勇极强而德极低。

吕布的外表,很能迷惑人,丁原和董卓可以说都是上了他的当。曹操爱才,人所共知,但吕布这样一个人才最终死在了曹操手下,因为曹操看透了他的本质,更深谙用人之道。识才不能看外表,而要观其德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从古至今,人才的含义改变了,但人才的这个标准还未更改。像吕布那样的有才无德,最终只能是害己害人。

(二)见利忘本,反复无常

吕布的为人又表现为另一个特点:见利忘义,反复无常。他今天投靠你,明天又会与你为敌。决定得快,也否定得快,因为一切是以利益为标准。他两认义父,两杀义父,就是典型的事例,我们再从另一方面看他同刘备、袁术打交道,就知道此人多变到何种程度。

曹操大破吕布于定陶,吕布途穷而投刘备,刘备收留了他。当时刘备暂领徐州政事,见吕布来投就要将徐州让他,吕布竟然准备接受,因见关、张含怒而视,方才作罢。这是一变。刘备让他住在小沛,他却乘刘备外出之机袭取了徐州,弄得刘备仓皇逃跑。这还不算,他又接受了袁术的许诺,袭击了刘备,这是二变。

袁术的许诺没有实现,他又听了陈宫的谋略,反请刘备又屯于小沛,准备将来请他当先锋,攻打袁术,这是三变。

不久袁术又送他二十万斛粟米,他就坐看袁术攻打刘备,不予救援,这是四变。

刘备写了一封信向他求援,他听了陈宫的建议,怕袁术吞并了刘备于己不利,又起兵救刘备,以此结怨袁术,这是五变。

袁术也怕他和刘备联合,又派人与他联络,表示愿和他结为姻亲,为其子求吕布之女为妇。他一想到袁术即将自立为帝,那么袁术的儿子就是太子,也将相继为帝,这样他的女儿就是后妃了,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请求并接受了聘礼,并采纳陈宫的建议,准备马上送女成亲,这是六变。

陈宫听到消息,怕刘备受害,就去见他,说明送女成亲的事做不得,因为小沛亡,徐州必受害;袁术自立为帝,是造反为天下所不容。他一听又害怕了,马上派张辽将女儿抢回,这是七变。

这时,张飞因对他不满,夺了他一些马匹。刘备知道了赶紧送还表示歉意,他听了陈宫“今不杀刘备,必有后患”的话,又起兵攻小沛,赶走了刘备,这是八变。

本来三国时代,各集团之间时而联合,时而敌对,是极常见的事,但像吕布这样在短时间内七变八变实在少见。他的多变归根到底是受利益的驱使,谋士陈登曾这样评价吕布:“养吕布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噬人。”董卓养吕布可谓饱其肉,只是在貂婵问题上没有使他得到满足,他就将董卓杀死。他走投无路时刘备收留了他。开始可能还对刘备心存感激,但面对袁术更大的利益诱惑他就出卖了恩人,背叛了朋友。

这种人从古至今都大有人在,今天投靠你,明天投靠他,虽不至于像吕布那样心狠手毒,把事做绝,但也是潜在的一个不小的威胁。这种以利益收买的人才是最不可靠的。这种一味追求利益的人,到头来也必受其害。

不为利动是真才。用金钱收买来的人才是很不可靠的。可以用物质待遇招揽人才,但并不等同于可用金钱收买人才。有才能的人要好好运用自己的才华,若惟利是图或见利忘义,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三)目光短浅,心无远略

吕布似乎也有大志,有不甘人下的思想。董卓派李肃去利诱吕布时,吕布日:“某在丁建阳处,实属无奈。”肃日:“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在人之下乎?”布日:“恨不逢其主耳。”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陈登同曹操密谋除掉吕布。回来对吕布说:“吾见曹公,言养将军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噬人。曹公笑日:‘不如卿言,吾待温侯,如养鹰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飏去。’某问:‘谁为狐兔?’曹公日:‘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狐兔也。’”布掷剑笑日:“曹公知我也!”可见吕布自感怀才不遇,内心亦存同袁绍、孙策、袁术、刘表等群雄一争高下的思想。但人们只要看看吕布的作为就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这种大志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李肃在劝吕布归董卓时所说的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只不过是为吕布易主找一个借口罢了。当时丁原和董卓的斗争,正义在丁原一方,如果吕布是贤臣,能分清是非善恶,他也不会去认贼作父,为虎作伥了,他足可以投靠一个比丁原权势更大的、更能成大业的人,或是以义儿身份辅助丁原,以成丁原大业。

吕布还曾经说道:“汉家城池,诸人有分,偏尔合得。”言语间颇有一种忿忿不平之意。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最后成就三分霸业,都基于他们的宏图大志,深谋远虑。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就充分体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时刻想着研究对手,吞并对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为的是寻找经纶绝世之才,他宽厚仁德,招纳一批贤才至其麾下,更要寻觅一个决策人才来成就大业。孙权继承父兄伟业,广招贤才,也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他牢牢记住周瑜的话,“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古语有“得人心者得天下”,足见孙权得天下之雄心。相比之下,吕布只是头脑简单、鲁莽的一介武夫,只擅打仗,求一时胜利,没有谋略,不分步骤,稀里糊涂地和别人联合、敌对,今天投奔这家,明天依赖那家。仔细体会吕布的话,就会发现原来他只是利益上不甘人后,面对任人宰割的汉家城池,他只不过想讨得一杯羹罢了。什么不甘人下,不逢明主,只不过是因为恃才傲物,逞一时之强罢了。他只是英武过人,不甘受别人的压制,但一旦没有了人的压制时又没有谋略,不知何去何从。他偏偏又惟利是图、见利忘本,所以就更置道德信义于不顾,反复无常。

同刘备等人的交往中,短短时间内的“八变”,足见他胸无大志,又勇而无谋,不但没有对宏伟大业的长远规划,甚至连近景规划都无从谈起,只是对陈宫惟命是从。

宫日:“曹操极善用兵,须防他攻我不备。”布乃从之。

宫日:“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有隙可乘,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从之。

宫日:“……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为羽翼……”布乃从其计。

可见布之无谋,目光短浅。

吕布雄踞徐州的第二年,曹操率领一万雄兵,进攻吕布据守的下邳。谋士陈宫日:“曹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我军宜以伏兵迎击,以逸待劳,必胜。”然而吕布自有主见,并未采纳其建议,他很有志气地回应说:“就让他们攻来,我再把他们统统赶到泗水淹死。”结果事与愿违,屡次和曹操交战,他都占不到便宜。曹操把下邳包围,绕城挖了战壕,并写信劝吕布投降。精明的陈宫极力劝阻,并建议吕布领军城外,他守城内,两面夹攻曹操,必破敌,可吕布却听了妻子的妇人之言,闭城不出,最后遭曹操水攻,大败。

依照陈宫的谋略,乘曹操大军未到,立足未稳之时,予以拦击;待曹操安营下寨时情况就对己不利了,一向莽撞的吕布,在前后两次需要行动的时候,居然选择坐以待毙的方法,不知善用对己有利的一面,足见其目光短浅。

从古至今,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就是合二为一的,吕布目光短浅,使得他胸无大志,又导致他目光更加短浅。凡有大志者,皆目光远大,做事做人从长计议。也有好多人看似有大志,实则目光短浅,那只能是自高自大,有勇无谋,使得大志毁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