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猫老师的创意作文课
19962800000001

第1章 序

“孩子读了很多的书,但就是不会写。”

“孩子写文章干巴巴的,一点好词好句都找不着,平常说起话来倒还挺机灵的。”

“唉,跟他的同龄人比,他一点写作概念都没有!字数也总是不达标。”

“这次考试作文又扣了很多分!”

“他呀,就是胡思乱想最在行,写文章没有个正形儿。”

……

从事教学工作的我,几乎每天都会感到家长的困惑和焦虑。

精明的方法是放大他们的焦虑,然后拍拍胸脯说我可以解决,再收下不菲的学费。

笨蛋的方法是——告诉他们,孩子的文章并没有那么糟。

甚至很多时候,糟糕的是大人。

首先,大量的孩子作品,不仅一点不差,而且有着说不出来的完美。

冯佩棣

你真的好内向

只有真正懂你的

才能走进你的心

小金鱼

王则程

我买了三只小金鱼

可是因为掉鳞全部死了

我把它们埋葬了起来

在梦里

我当了它们的哥哥

妈妈是妈妈

爸爸还是爸爸

这次我又买了一只小金鱼

我觉着它一定会长出手来

要是我们在一起写作业

那一定会很好

雨后

胡裕程

雨后

树香得

连我的嘴巴

都很甜

朱老师的课

孙子墨

今天有人来听课,校长、主任都来了。朱老师有很大的变化:一是穿得很漂亮;二是说话有改变,比以前说话好听多了。以前说:“孙子墨,这题还能错?上前面来!”现在是:“这是错的,没事,坐。”

我想,如果有人天天来听课就好了!

孩子的作品天然真挚,多一字、少一字都可能破坏风景。成年人需要做的是融入这湖光山色之中,享受这珍贵的美丽。

背负着金子的雄鹰无法高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透明的心上会增添越来越多的负重,可能一个月之后,考虑着“别人会怎么看这篇作品”的他们就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所以,与孩子这样的作品相逢,这几乎是“一期一会”的珍贵邂逅。

但很多的大人心里只有字数和应试的标尺,在单一的标尺下,孩子的灵性一下就成了鸡肋。

“这样怎么能算作文呢?只写这样的作品,学校的作文怎么办!”

大人的话加速了孩子的“成长”,但有时“成长”并不意味着好,只意味着规范。

可是,孩子们规范的时间会有很久很久,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可以享受时,享受得稍久一些呢。

当然,学校的作文要求里就有对字数的要求。

可是,达到了字数要求的孩子,也并不一定能让大人满意。

比如下面的这篇作品——

客人

徐嘉

这两天家里敲门声特别多,来我家拜访的客人可真多呀。

每次我去开门,哇塞!不同的叔叔都抱着大箱子小箱子,急匆匆地问:“是金小姐的家吗?”

“妈妈,你的客人。”

“妈妈,又是找你的。”

“妈妈,还是你的客人。”

客人叔叔扔下大箱子小箱子就走了,每次门都没进来,也没一次和我打招呼。

妈妈开始拆开箱子,大箱子是妹妹的尿不湿,小箱子是我的铅笔橡皮,还有爸爸的剃须刀、妈妈的衣服。

你可知道我家的客人都是谁吗?

对,就是一群忙碌的快递员叔叔。

这是一篇二年级孩子的作文,虽然字数达标了,但在成年人眼中,也未必是一篇出挑的作品。

为什么?

因为大家觉得这篇作品不够“漂亮”,整篇作品都找不到一个好词好句。

但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可爱,发在朋友圈后,很快,这篇作品就被一位编辑采用、发表了。

啥?为什么这样的作品可以发表?发表的作品不应该是华丽的、卓尔不群的、金光灿灿的吗?

我想,原因在于这篇文章的真实和小作者渴望成长的力量。

在成年人眼中,快递员恐怕不会被列入“客人”的名单。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快递员叔叔就是家里的客人。只不过,这些客人找的永远都是“金小姐”,每次扔下大箱子小箱子就匆匆走了,也从来不和“我”打招呼。

读到这儿,我们不难嗅出孩子的丝丝失落。

这样的情绪很真实、很可爱、很孩子。

同时,小作者把“客人”的身份一直藏到文末方才揭晓。小小的巧思正在文中萌芽,可爱又可贵。

“怎样才能写出吸引人的文章呢?”

孩子的心里也在数千次地揣摩着、实验着。

但如果大人眼中只有“漂亮”,对孩子小小的慧黠反应迟钝,就会对这篇作品大失所望,甚至生出这样的抱怨——

“我家那个孩子,光会写大白话,一点没有写作天赋。”

孩子努力的心和思考如果黯淡下去,何时才能复返?

没有一种工作可以让人一直笑着,在繁重的教学工作面前,我也常常生出退缩和厌倦,“工作不值得”的“丧”时常浮上心头。

但丧完之后,我总是被孩子的作品治愈和感染。

想到能让多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写得很棒,能让多一个家长拥有宽阔多元的标准,欣赏、享受孩子的创作与成长,工作就变得有意义。

我从五年的学生习作中挑选出49篇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完美,有的不完美。

但每一篇都盛放着热气腾腾的孩子,盛放着思考与他们成长的渴望。

“最重要的是,孩子自身总是渴望着成长。他的整个身体简直就是由成长愿望铸成的。”

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这句话,正是孩子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