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知青路
19986000000001

第1章 迈出校园第一步,踏上旅途知青路

放远目光,你才会奔向远方;结伴同行,你才会步履轻盈;激流险滩,你才能共渡难关;风雨兼程,你才能遇见彩虹……

1968年9月12日,***主席向全国大中学毕业生发出指示: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紧接着***主席亲笔题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至此全国三千多万知识青年响应***主席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是1973年10月的第二天,国庆节刚过,我们一行几个男女青年身背行李卷,怀揣着梦想,上的山下的乡,比我正常毕业要早一年。因为我们这届毕业生应该是1965年入小学,1974年9月高中毕业。但算起来比我实际上山下乡的时间晚了半年,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1973年9月,入团后才离开学校。开始每次填写知青登记表时都在参加工作时间一栏填写上1973年10月2日,记得当年国庆节只在家休息一天,第二天就上班了。过了一年多,知青点管人事的告诉我,你参加工作时间是1973年5月,因为知识青年介绍信是1973年5月开出来的,以这个日期为准。这时我才知道,离校的半年前已经成为知识青年了。我们一起下乡的有六个人,都是在等我入了团一起走的。他们都是我家的邻居和我父母同事家的子女一起申请上山下乡的,当时就批准了。因为***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是党中央的最高指示,就是伟大领袖的最新语录,什么提前开毕业证书、提前入团、提前办理知青介绍信,都得按最高指示精神办理,一切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开绿灯。

我的知青之路应该是从1973年5月起步的,这也是我参加工作的时间,到1980年4月结束知青生活,在近七个年头的知青锻炼中,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风雨雨的考验,但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七次工作任务的完成,即:最重的任务、最难的任务、最急的任务、最险的任务、最火的任务、最牛的任务、最巧的任务。被评为出席地区的先进知识青年,担任知青队长组织伊春木材加工厂代表队参加市里秧歌比赛获优秀组织奖,带领知识青年上山扑救山火,被授予全市的扑火英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近半个世纪。但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年的知青之路在人的一生不过是白驹过隙,转眼过世,但是却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使我积累无穷的正能量。贫下中农的勤劳勇敢、朴实善良;林业工人的组织纪律性强、能吃苦耐劳;女团支书政治成熟、积极上进、年轻有为、聪明伶俐、机敏睿智;知识青年带队的革命干部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陪伴着我的人生道路......

------时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结束了知青生活,由知青身份转为学徒工,在伊春粮食制油厂当了一名榨油工。刚报到那天,厂长说榨油车间现在没有岗位,你先在厂子干点零活,行吗?我说行,干什么都行。那好,办公室门前那堆沙子,你就给筛了吧,粗沙子打地基,细沙子铺路面,粮库修水泥地面用。厂长领着我走出办公室,隔着走廊北窗户往外一指,我说看见了,厂长,您先忙吧。到院一看,一大堆没筛的沙子,一把铁锨,一个立式筛子,有一小堆筛好的沙子,我开始干了起来,一干就是七八天,筛了有十解放牌汽车的沙子每天干完活,把办公室门前到厂子大门的过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厂子里的人都说这新来的小伙真能干。筛完沙子,我进了车间三班倒,榨油机榨豆油二十四小时运转,八小时一班,我负责看碾压黄豆的碾压机,把颗粒式的大豆碾碎,机械运转,有情况赶快停机,找技术员和修理工维修。开始了榨油学徒工工作,可是没工作几天,厂子人事股长把我叫到人事股办公室,说厂书记让他去市粮食劳动科看看我的档案,了解一下,准备把我留在厂工会帮忙,问我同意不同意,我说报到那天就和厂长说好了干啥都行。这就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炼了自己的强健体魄和干好任何工作坚定的信念。

下乡时我还不满16周岁,准确地说是15岁半,按照现在年龄计算,16岁是初三学生,正在父母精心呵护下,衣食无忧,全身心地学习,准备迎接高中考试,看能否考上重点高中。闲暇时还能上网吧玩玩网络游戏,网上聊聊天或几位要好的同学唱唱卡拉OK,吃吃蛋挞、汉堡、烧烤等,再尽情地喝上几杯扎啤,上微信、微博、看客户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我们那时是实行九年一贯制的教学体制,不管你是小学几年、初中几学期,还是高二、高三,在“戴帽”中学(高中、初中、小学连读,这也是按着***的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一气念完九年级就算高中毕业,这个年龄已经揣着高中毕业证,背上行李卷儿远离父母上山下乡,避免沾染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从小树立远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得到是高中毕业证书,实际上就是初中文化水平。知青点住的是板夹泥四处透风的房子,睡的是三、四十人一屋的南北大炕,冬天火炕晚上烧得滚烫,早晨起来头发上霜;吃的是高粱米、大馇子、玉米面,偶尔能吃上几顿大米饭(南方线米)和馒头(一萝到底的面粉),还得用细粮票;干的是上山伐木、抬“蘑菇头”(大原木)、打柈子、铲地趟地春种秋收等吃力活儿,干得好的一天能挣九毛钱,还得评上一等工,二等工是八毛钱,三等工只能挣七毛钱。

我上山下乡的地方是祖国东北小兴安岭中北部,在祖国版图的最上端,小兴安岭北麓就是黑龙江,与俄罗斯一江之隔,地图垂直往下看有个上甘岭区是我们长青农场所在区,我们青年点说来十分有特点,冬天上山,清林、打带、刨穴、营林造林,干林业活。夏天下乡,开垦荒地,播种、铲地、趟地,干农业活。大家开玩笑说,我们才真正响应***伟大号召上山下乡,上山接受林业工人再教育,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即是农林结合部,也是工农一体化的单位,组织领导归新青纤维板厂党委,政权建设、农业生产归上甘岭区属地管理。乘火车从伊春站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在上甘岭区前一站下车。离家不远,虽然路途很短,但是因为年纪太小,实在太想家了,节假日常常坐火车往家跑。当然回家也是有理由的,在青年点儿上班,如果是书法好,会画画,再能写写材料就能少干不少力气活儿。当时的年代非常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每个青年点儿都有很多黑板报,每块黑板高1.6米,宽2米像一整张纤维板那么大的板面,一般都在场部门前摆成两大排,场部办公室里还有几块在墙上挂着的墙报。黑板报用彩色粉笔书写,墙报是用水彩、水粉颜料书写或者绘画。因为在小学和中学上学时我学过美术和书法,青年点儿写写画画的活儿就都由我来干。

记得第一次出板报墙报,就在全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青年点儿领导到下放干部、从农场农工到下乡知青,特别是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时都赞不绝口。无论是字还是画,不论是板面设计,还是宣传内容都无可挑剔。为此我们场领导还专门安排制作了一套新的宣传画廊,粉刷得十分漂亮。当时我们青年点有条件,主管我们场的是新青纤维板厂。农场领导到纤维板厂要几十张纤维板是轻松点事儿,把办公室墙上的墙报还镶上了框,这样一来出的板报、墙报更好看了。由于领导重视,我的干劲更足了,经常往返于长青农场、伊春之间,买绘画材料,搜集宣传资料,板报、墙报办得很有特色。每次板报、墙报摘下来时,都是开了天窗十分不雅观。

在我的倡导下,做两套板报,旧的板面摘下来立即换上新的板面,解决了开天窗的问题,领导十分满意,每次出新的板面大家都非常期待,围着很多人观看。内容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时事政治、世界快讯、国内新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幽默笑话、灯谜竞猜、脑筋转弯、智力测试等等。

场党总支部正式做出决定,由以前几个月也换不了一期的板报、墙报变为每个月出一期,这样我的工作大多是写写画画了,工作量也大了许多。一些年龄大的老知青告诉我,“以前出板报那个费劲,各支部包干儿,半年能出一期,哪算快的,现在场部不是让一个月出一期吗,你上半月出板报,下半月出墙报,妥了,一个月不用上山下地干活了,多自在”。办法虽然很好,但我还是没按他们说的去做,尽量用最短、最快的时间把每期板报、墙报出完,同大家一起上山下地干活,这叫不能脱离集体,脱离群众,为评一等工分奠定基础,其实我心里有数一等工分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多干些工作,多吃些辛苦,是有好处,没坏处的......

------学习美术是母亲自己做出的决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经常停课,孩子们四处游荡,母亲担心我们天天在外面东跑西颠,再学会些不良的习惯,就把我送到伊春区群众艺术馆学习美术,把妹妹送到伊春市文工团学习二胡,我学习的方式是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鸭子过河一一随大流,一个教师,一大群学生,大帮哄。母亲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际上讲,我没有美术和书法的天份,但是挺喜欢这方面艺术,母亲又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母亲的这句话,当时听得不太明白,但是大致知道,只要学了,必须要坚持下来,不能半途而废,就得吃些辛苦。我们学习时间,基本上都是业余的,寒署节假日,经常是一夜半宿的在文化宣传站画画,我有韧劲,能吃苦,别人画到点,就回家了,我坚持到半夜,回不了家了,怕半夜打扰家人,记得一次三伏天气,画素描,一幅作品已经画了一个多月,那真是画进去了,到半夜一看一个人都没有了,没有睡意,接着继续,不知不觉,天已大亮,林区夏季天亮的早,凌晨两点多一点儿,天就大亮了,这个时辰,也是熬夜的人最疲倦,最困的时候,可是天太热,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把二百多平方米大画室窗户都打开了,躺在两个办公桌上,还是热睡不着,最后,把风扇对着头,一吹凉快多了,慢慢睡着了,星期天,画室没人,不知睡了多久,当时感觉是醒了,可是睁不开眼睛、动弹不得,就像人们经常做梦睡掩住了一样,但绝对不是梦魇,自己干着急,就是起不来,心想这下可完了,一天不来人,这不睡过去了吗,只好耐心躺着,一边等人救命,一边自己进行自救,努力动脑袋,伸四肢,都不解决问题,首先是大母脚趾头有了知觉,动了动,可能是离风扇远,没太吹着,身体由下至上,慢慢活动开了,那时太小了,着急睡觉,也不懂医学知识,风扇吹时间长了的后果,至于什么原因形成的结果没有弄明白,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再遇见电风扇,即使天气再热,也离得远远的,宁可多花些钱,多安装空调,也不要电风扇。到冬天还好过些,大画室画画温度可以,晚上睡觉成了问题,画室一窗之隔是个幼儿园,半夜只有通过小窗户再开大窗户进幼儿园,睡上半宿,把三个小床,并到一起,三个小被分三截段盖着,冻醒了,再重新盖上,接着睡,第二天,得早起,没来人时,收拾干净,恢复原状,从窗户钻回出去,因为门是用将军锁头锁住了,必须准备好,把窗户关好,下周还要接着睡,学习美术是慢功夫活,不是一朝一夕,个八小时,几堂课就结束的事儿,一幅画需要起早贪黑,默默苦练,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我妹妹比我高级多了,虽然我们家五个姑娘一个小子,但是我母亲有文化,识字,是高小毕业,思想进步,比较开明,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父亲更是如此,有了妹妹,把对我的爱分走了许多。记得一次妺妹有病住进了医院,父亲说,别出去玩了,我给她包点饺子,我们一起给她送去,一听说包饺子,我的最爱,看到最后饺子皮和饺子馅也就能包二十多个饺子,没有我的份了,看样一个也吃不着了,什么馅都不知道。从那时就立志,长大了就像爸爸那样,学会包饺子,想吃什么馅就包什么馅儿,想吃多少,就包多少,可是天不随人愿,在家时父母包饺子,结婚后,爱人包饺子,经常包两样馅,一锅煮吃着那个香呀!没给机会学,也就没学会,擀饺子皮还行,家人多时,一个人,能供上四个人包,充其量吃个面片汤。趁父亲不注意,我也包了一个,没有把饺子皮和饺子馅包一起,而是把一个饺子皮和一个饺子剂子(檊饺子皮的小面疙瘩)包在一起了,送到医院,妹妹睡着了,当时没吃上,妈妈去医院看看妹妹时,妹妹向妈妈告状,事有凑巧,第一个就吃到了半生不熟的面疙瘩饺子,妈妈说道,那指定是你哥哥恶作剧,干得“好事”,这是对我们提出的无声抗议。父母没什么指望了,我只能盼着祖母来了,奶奶姓孟,是吴氏家族的掌门人,父辈们兄弟四人,父亲是最小的一个。奶一来,我的待遇就提高了,奶奶从牡丹江老家带来好吃的,到家后还给我做些好吃的,放在一个篮子里,掛在高处,由我一人独享,可是遗憾的是,奶奶不常来,没几天好日子到头了,又恢复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奶奶在老家很有威望,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找她拿主意,我的远房亲戚,姓杨,我叫他福山大叔,年轻时考上大学,父母坚决不让他去省城念书,因为是畜牧专业,家里说费了很大劲,花了不少钱,当个兽医,干驴马烂的活,不如在家干农活呢,说是传出去名声不好听。福山大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没办法找到奶奶,经过反复劝说,杨家终于答应同意去哈市上学,不长时间,福山大叔又考上了省劳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省劳动局,每次来到林区检查指导工作都要在我家住上一宿,感谢我奶奶,改变了他的命运,后来,当上厅局级领导干部,福山大叔多次劝我,你基础条件好,还年轻,要放宽视野,应该去省城工作。我那时是一叶障目,鼠目寸光,失去了到省里发展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只能是身在林区,钻山沟的命了。为了思念奶奶我写了一篇《奶奶》文章,发表在《林城晚报》上。我妹妹学二胡是母亲请来一对一的家教老师,那时候不用高额的讲课费用,全凭授课老师的私人感情和个人意愿,介绍者领着老师先到授课者家看看学生,再了解一下学生家庭,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开始授课,不收任何学费,也不要任何报酬。授课很辛苦,每周末上一堂课,两个多小时,还要来到家里,以前我们和文工团离得近,都在一个大院,后来文工团扩建,有了自己的大剧场,搬到了伊春河大桥北侧,路程远多了,来一趟得走一个多小时,时间常了,母亲有些过意不去,一了解知道老师是吃食堂,饭菜很不可口,老师还喜欢喝两口,自己决定每周给老师做一顿像样的饭菜改善一下伙食,给老师喝一杯酒,放松一下心情,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母亲的烧菜技术和烹饪水平,在左邻右舍和父亲单位很有名望的。老师是从省城来到林区的,老师家庭政治关系比较复杂,政审不通过,去了北京、上海,在哈尔滨多家大的艺术团体,二胡业务考核一次性通过,一到政治考查,迟迟无结果,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在人生低谷,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来到了边远山区伊春,林业文工团团长慧眼识珠,顶住巨大的压力,录取了他。

老师常跟我说,这里是他的风水宝地,也是他的发源地。他每次上完课都要和我聊上一会儿,我们很和的来,那时,正是印度电影《流浪者》播放的狂热期,他演奏的电影主题曲《拉兹之歌》、《丽达之歌》二胡独奏曲,红遍全省,一次伊春广播电台早餐前后文艺栏目,播放了老师在佳木斯市演出的现场广播电台直播,那真是眼见为实、耳听为实,演出现场长久不息地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回来后,我向他表示了祝贺,他感谢之余,也渗透出困扰自己的问题,那时文艺演出突出政治,否则节目审查时难以顺利通过,也就是说演奏两首外国歌,必须得有两首中国歌曲,至少得有一曲,在演奏《流浪者》拉兹的到处流浪、啦啦啦,到处流浪、啦啦啦......时,就联想起自己在到处求职,四处奔波,处处碰壁,无钱吃饭、住宿,像盲人阿炳《二泉映月》的世界名曲一样献艺渡日,演出产生激情,全身心投入,达到了高潮,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他这么一说,我到乐了,老师问我,为什么笑,我实话实说,老师你不仅有一段四处求职,没有接收单位,像拉兹的经历,不知你自己发现没有,你长相还特别像拉兹,你看你的个头,一头漂亮的卷毛头发,发质要比拉兹的头发好、头发厚,还有高傲不可一世的性格,天不怕地不怕火爆的脾气,团里分配住房,他开始精心设计,装饰自己的安乐窝,万万没想到,一切准备就绪临近结婚时,楼上一场大水淹的一塌糊涂,他没有接受高额赔偿,而是一顿爆砸,新家面目全非,消气后又开始重新装修。他和拉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比拉兹皮肤白些,体态比拉兹丰润一些,老师说道,你有点儿眼光,团里人也都这么说。老师接着说道,可是在演奏中国民族歌曲时调动不起来情绪,难以找到感觉。我说你要设身处地投身于作品之中,比如你在最困难的时候,掉落雪坑里,怎么也爬不上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残害中国人,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国民党路过,他们置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于不顾;只有共产党的队伍他们和人民群众亲如一家,才能承救于危难之中,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党的光辉照我心。老师听我说完,闭上眼睛,感觉了一会儿,说道,行,找着点儿感觉了,你小小的年纪,挺有头脑,从那之后,老师再演凑《唱支山歌给党听》感觉好多了,激情四射,不亚于《流浪者》的演奏了,受到观众的好评,又演奏了许多歌唱党和祖国的乐曲。我说,你要结合自身实际,去那么多地方,没有接收你,到我们这落下脚,多难得呀!他说,他热爱林区,这里是他可爱的故乡,他要把自己最好的艺术作品,献给难忘的伊春文艺团体和可亲、可敬的林区人民。老师获得了艺术成就,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心上人也是本团的歌唱演员,我看她演出是一次在工人文化宫为全省男篮比赛演唱《洪湖水浪打浪》,几乎是唱一句,一鼓掌,全场沸腾起来,非常受欢迎,唱了好几首歌,多次返场,各地运动员表示,这小地方还有这么厉害的演员,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真是小看地处边远的伊春小镇了,当时伊春市倍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被确定为伊春林业特区,相当现在的深圳经济特区,直接隶属黑龙江省和国家林业部管辖,给予很多优惠政策,调来大批优秀干部,转业军官,专业科技人员,文艺演员是总政文工团派下来的,文艺节目代表全省进京演出。男子篮球队员是八一队转业分配来的,各地篮球队经常来参加比赛,伊春队多次获得过全省冠军。不是自我吹嘘,伊春就是北方的深圳,因为伊春当时已经是地市级城市了。我那时能够看比赛、看演出,得力于我大姐夫家的二哥,他是双子河区篮球队领队,更重要的身份是省级的蓝球裁判员,每次来市里比赛都给我送来十分珍贵的球票,我得好吃好喝的和他们混几天,我虽然是白吃白喝,但是很受他们欢迎,他们给我办了个球场工作人员特别通行证,场场能看球,还能看文艺演出,都是好位置,有他们区的比赛和二哥他们的裁判专场,我好给他们照相,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他们高兴极了。有时一场比赛、一场演出,我有很多张票分给我的同学和小伙伴,提高自己身价,受到了大家欢迎。后来,常来我家做客的文工团话剧演员和歌唱演员宋阿姨,对老师女朋友的评价,这女孩子不仅歌唱得好,头脑灵活,过目不忘,背歌词,记台词,一遍就成,别人都需要反反复复的好多遍,就像母亲说的那样,人一能之、人能十之的聪明人,她政治素质还好,是个又红又专的艺术人才,年纪轻轻的就加入了党的组织,后来当上了林业文工团副团长,文工团级别很高,既是市里文工团,又是全省林业文工团名称,名利双收,她在东北最大的一家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被音乐学院相中,准备留下任教,并以免费培训学员为交换条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双方互惠协议,学习培训结束后,林业文工团怕夜长梦多,失去团的台柱子、优秀演员、专业领导干部,派两名人员,到音乐学院,把老师的女友接了回来。

不长时间,他们还是二人双双回到省城,继续从事歌唱、演奏和培训学员工作,老师调回了哈尔滨一个比较大的艺术团体,因为刚刚返省城,自然排序,正值香港来位音乐指挥大师来团听乐队合奏,说道,你们位置正好排颠倒了,最后一位应该是首席位置。团长解释说,我们刚刚组合,还未来得及调整,香港音乐大师离开不久,老师就走上首席的岗位上。我们还真有缘分,很多年以后,在去北京的软卧车厢里遇见了,久别重逢那个高兴呀,我们从包厢里聊到车厢过道,又从过道喝到餐车,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喝不尽的酒,真是酒逢知已千杯少,喝进了黄昏,饮出了黎明,车进站了,我们依依惜别,他留给我一张有香港、国家、外文十多个头衔的高精制名片,此刻,我才知道,老师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奏员、全国认可的音乐考级委员会考官,爱人在省一所音乐学院,担任音乐教授级讲师,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是母亲把我们引上了文化艺术之路。虽然我们都没有从事本专业,但是对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妹妹有了名师指点,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艺术上有了很深的造诣,在走过几个单位的各种联欢晚会上所演奏的乐曲成为了保留节目,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特别是我学习的美术和书法在学校就发挥了作用,展露了头角,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来了灵感,我就画了一幅学生从小爱造林的画,送到《伊春日报》社,结果在春季全市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时,《伊春日报》配发了一首儿歌给刊发了。很巧合的是,这首植树造林的儿歌也是我们学校高一届的学生创作的,同时发表在一个版面上了,给我们学校增了光、添了彩。我们那时也不看报纸,说白了也看不到报纸,那天上午,上第四堂课,数学张老师上课前说道,吴松岭同学挺厉害呀,美术作品发表在《伊春日报》上了。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很惊讶,立刻站起来,说道,不知道,没看见呢,老师说,在咱们学校办公室门前宣传画廊上展览呢,我说,知道了,谢谢张老师!接着坐了下来,这一堂课也没有学进去。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着游戏的童年)

等待着画廊看作品那激动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