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职工青年都乐意听王书记讲话,你能够入脑入耳,能学到许多东西,说是一种享受。每次开周例会很多人都带着本子,认真地记着。我就是从那时养成平时记录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写些东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书记经常讲的开发林区建设的老干部张子良。他是国家林业部领导干部,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艰苦的伊春林区,在林场完成了人工林大面积栽培,为实现***总理提出的林业地区,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号召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子良是老资历的延安干部,先在中央党校负责后勤工作,之后在中央机关担任总务处长,一次时任党中央副主席的***带领一名外国友人去延安抗日大学参观,经副主席***同志介绍,大家才知道,这位外国友人就是撰写《西行漫记》,后来改命为《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还同时兼任欧洲和美国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第一位采访红军苏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这位美国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友,更是***主席的终身美国朋友,在延安还为朱德总司令、彭德怀等撰写了人物专访,全国解放后三次来到了中国,***主席每次都亲自接见并在天安门城楼上陪同他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后来,埃德加·斯诺定居在北京,生前遗言去逝后把部分骨灰留在中国,葬在北京大学未明湖畔,叶剑英元帅为其题写了碑铭。抗战期间第一次来到延安,时逢中午***要求董必武校长安排午餐,正值延安困难时期,董老犯了难,把任务交给了当时中央党校总务科副科长张子良,这对张子良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任务。中央党校校址在延安任家坪,那里是个很穷的地方,又赶上陕北多年干旱,农民的收成都不好,党校的经费紧张。不大功夫张子良准备了两菜一汤的午餐,外国友人吃的很满意,***也很高兴。事后,董老犯了寻思,外国友人来了,副主席***陪同,能不搞点儿好吃的,改善一下伙食,自己还知道张子良没有这笔费用,真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两面为难,一是怕张子良完不成任务,二是怕张子良去克扣百姓。不长时间,一个老乡到党校找张子良说给他还裤子,董老这才明白,张子良用一条裤子换了两菜一汤。张子良在中央机关两次获得***主席亲笔签发的先进工作者奖励证书,新中国成立后张子良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从来不讲自己的辉煌历史,***主席签名的奖励证书还是秘书帮助收拾东西发现了传出来的。全国解放后,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仍然保持在延安时工作作风,张子良在国家林业部担任副部级领导干部,他总感觉自己没干多少工作,却开那么高的工资,心里有愧,每月只要三分之二的工资其余的留给了财务,时间长了,钱攒多了财务人员问他怎么办,他说拿去给机关干部修个篮球场,担任东北森工总局领导后依然不开全工资,把钱捐给了幼儿园,另外还承担了扶养两个孤儿的重担。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从不为他们谋取私利,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的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张子良把优秀的工作作风、优良的思想品德传递给子女,传递给后人的生动事迹,给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穷无尽的。每次王书记讲到此大家都深受感动,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时我才知道王书记离开市直机关,深入基层的真正原因和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