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室规定彰显特殊地位。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即使英国女王想进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虽然这是皇室本身的规定,体现了对伦敦金融城特殊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不乏象征色彩。虽然英女王的特权也是具有政治象征性的,但事实上,如果没有英女王的允许,其一,军队不能随意调动;其二,议会也不能凭选票选出下一任首相;其三,不可能任命大主教;其四,政府无权签署对外谈判协议或行使其他职能。由此可见英国王室的重要性,当然这更间接体现了伦敦金融城“超然”的地位。因为,伦敦金融城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具有不可动摇的实力。
2.金融城的雏形
追忆往昔,伦敦金融城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随着海上运输和相关金融业务,诸如保险等的发展,伦敦金融城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其中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埃德保险大厦内的劳合社是伦敦金融城的重中之重。
(1)伦敦证券交易所
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的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主要证券交易中心之一。它在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中历史最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30年代,伦敦的股票经纪人,习惯于穿行在劳姆巴德街、康希尔街、斯威廷路的小巷里弄之间,当时伦敦的科恩希尔通过伦巴第街的狭窄小胡同被称为“交易所胡同”。其间,众多的咖啡馆成了进行股票交易的场所。最后,经纪人渐渐集中到乔纳森咖啡馆,彼此聊天,进行交易。1748年,乔纳森咖啡馆焚毁于火灾。一年后,伦敦的一些经纪人募资重建。1773年,这个咖啡店由露天市场迁入伦敦金融城司威丁街的室内,并正式改名为“伦敦证券交易所”。l802年,伦敦证券交易所获得英国政府正式批准。
l695年,英国的皇家交易所也开始买卖公债以及东印度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的股票。英国的交易情况和荷兰一样,投资者和经纪人都挤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馆里,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货交易、边际购买(使用一小部分资金购入股票,以新购入的股票作为抵押介入其余的股票),以及“抛”、“收”、“多头”、“空头”等,在伦敦也统统出现了。
但是,早期的不成熟交易充满了阴谋和投机,在17世纪后期,大多数英国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大幅振荡,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差距在任何一年中都不少于140点。股票交易的发展使信息变得尤为重要,17世纪90年代,有两种商业刊物开始刊登某些主要股票的价格。一种是约翰·霍顿主办的《管理与贸易良法之集锦》,另一种是约翰·卡斯塔因主办的《交换过程及其他》。霍顿的刊物在1692年报出了8种股票与债券的价格,1694年达52种,l695年上升到64种。卡斯塔因的证券行情表后来被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行情表。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并陆续波及欧洲大陆及其他国家。欧美各国为了支持其产业资本,竞相在伦敦发行公债,英国国内也掀起了设立股份公司的高潮,从而使伦敦金融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使得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随着货币、外汇、资本、保险等金融子市场的建立和金融服务功能的拓展,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2)劳合社
“好事成双”,举世闻名的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另一个标志--劳合社,也是由咖啡馆演变而来。17世纪伦敦金融城重要的海运地位使得当时的商人对船只和船货的保险需求大大增加。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Tower Street)开了劳合社的前身--劳埃德咖啡屋。这段历史可以在《伦敦公报》1688年2月18日~21日的报道上查到,在1688年的《伦敦公报》还可以发现爱德华·劳埃德为咖啡屋做的广告一一“如果你提供被盗手表的消息,你将从位于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经营的咖啡屋获得一几尼的酬劳”。
同时,爱德华·劳埃德说服了众多的船长、批发商、贸易商以及船主在其咖啡店公布有价值的船讯,此举使得劳埃德咖啡屋远近闻名,成为希望得到海运保险和再保险信息的商人们的必到之处。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商人汇聚量的增加,劳埃德咖啡屋于1691年搬到了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1769年,一些志在海事专业保险的从业人员在泊鹏海埃利巷(Popes Head Alley)建立了“新劳埃德咖啡屋”。在新劳埃德咖啡屋,船只举行“烛光拍卖”,即拍卖时,点燃一支小蜡烛,蜡烛熄灭前的最后一次喊价,就是成交价。不过,咖啡屋很快不再使用,劳合社于1774年搬到皇家商业交易中心,直到1928年,劳合社才搬到郎德豪街。
二、金融史的插曲--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英国经济和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投机与舞弊问题,导致了英国金融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阶段,可以说,南海事件延缓了英国走向世界金融中心的步伐,但是也对其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教训43。
南海泡沫危机的祸首是南海公司,这是一家与政府、王室和贵族有密切联系的特权公司。1711年,罗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首相接受投机家约翰·布朗特(John Blunt)和威廉·巴特森(William Buttson)的建议,向国会提出并得到特许而创建。它的对外宣传的目的,是开发以南美洲为中心,包括南太平洋广大地区的所属殖民地。公司宣称在这一地区有诸多开发项目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包括发现未知的岛屿、开采庞大的金银矿、捕捞水产资源、以及殖民地贸易和贩奴等。但事实上,公司的建立与政府的国债危机有关。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中,政府发行了9,471,324镑的公债,对财政形成沉重的压力。公司企图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以换取公债,使公债持有人变成公司股东,借以整理国债。1720年,约翰·布朗特向财政部提出所谓“南海计划”,内容是由南海公司接受王国的全部负债,估计为30,981,712镑,代价是到1727年政府付息500,以后付息400。同时由公司付给政府350万镑(后提高到750万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各种债务单一化减轻国债负担。这一计划经议会讨论并通过,4月7日又为国王批准。
南海公司接受整理公债的消息一经传开,股票价格有如脱鞍之马,狂升不已。5月23日,原为每股126镑(1719年)的股票,一下子涨到500镑,6月2日又涨到890镑,到6月底竟狂涨到2000镑。对股票价格狂涨现象,国王沽沽自喜,认为此举可以使国债在巩固的基础上整理,而国家信用则得以维护。由此,公司的一些董事被捧为有功之臣,并封为男爵。在股票价格狂涨的形势下,出现全民炒股的狂潮。贵族、市民、商人、乡绅、法官、教士以及任何阶级的妇女们,都争购股票,连王室也被卷入这一大潮之中。当时英国的股票交易,只在唯一的一家股票交易所和两家咖啡馆中进行。在这条不大的胡同里,每日万头攒动,甚嚣尘上,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在这里传播,各种阴谋在这里施行,发财的、赔本的、笑的、哭的,好象天下百姓都拥到这里了。当时,社会上兴起一股“南海热”,涌现出“南海服饰”、“南海马车”、“南海钻石”,甚至“南海仆役”,各种时髦货无不以“南海”为名,否则滞销无疑。民众的这种狂热,达到近乎癫狂的地步。
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狂涨,导致各种股票价格的上涨和创办公司的热潮,各种莫名其妙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公司大多数是子虚乌有的“泡沫”公司,其公开业务往往荒诞不经,例如,以铅炼金、发明永动机、捞取珊瑚、输入体躯庞大的西班牙驴马、建立私生子养育院、以及镇压海盗、承揽葬仪等,无所不有。一小撮投机家通过创办抱沫公司,靠股票价格上涨获取暴利。但不可思议的是,从只有几便士的穷汉,到百万富翁,无不上当受骗。人们见股票就买,而不问其余。有一家公司甚至说以后再公布自己的经营对象,也能诱骗一些轻信的人。这样,股市就在这些盲目的股民的支持下,日日看涨。另外,一小撮投机家散布谣言,哄抬股市,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多“泡沫公司”在股票价格狂涨过程中获取暴利,引起南海公司的不安,担心公众的钱会被截走。根据当时的规定,只有国王才能创造“法人”企业,创办公司应经国王特许。但当时这些“泡沫公司”大多没有特许状,南海公司以此为借口检举这些公司,要求它们说出“根据什么权利这样做”,并通过贿赂议员等手段,鼓动政府于7月间颁布了“禁止泡沫公司条令”(乔治一世6年法令第18章),8月间,命令这些公司解散。消息传出,股票市场大乱,股民们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于是股市狂落。公众的怀疑也扩展到南海公司,它的股票价格也一落千丈,到9月2日已降至700镑,13日跌至500镑,29日175镑。为了维持股价,公司的董事会宣布提高股息,先是3000,后增到5000。但公司已不足信任,股票价格仍继续下降,到12月12日又降到128镑。许多过去高价买人股票的人,现在赔得倾家荡产,随后便出现“倒风”和自杀风,整个英格兰的经济也濒于崩溃。
愤怒的公众强烈要求惩治这些交易所豺狼。于是,政府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南海公司的总裁、董事及重要职员都被传到下院法庭。结果揭露了公司的不少丑恶行为,查出不少政府官员参与投机的事实,这些人都受到严厉的惩处。例如,财政部长伊斯拉比(Eisrabi)被议会除名,财产没收,并囚于伦敦塔;公司发起人之一约翰·布朗特被没收财产;公司的董事们则被处以总计达200万镑的罚款;不少人还坐了班房。这就是震惊西欧的南海泡沫事件。
泡沫的破灭导致英国经济的严重危机,沉重打击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度和近代金融体系。南海泡沫的破灭,使整个英国经济出现一片萧条。危机对英格兰银行威胁极大。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分别是英国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象征,他们既有矛盾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都争夺整理政府公债的特权,在南海公司兴旺时期,英格兰银行也参与投机活动,而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时,英格兰银行又试图借机插人。这就使英格兰银行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泡沫危机。在罗伯特·沃尔波尔(Robert Walpole)的斡旋下,英格兰银行承诺接受南海公司的公司债券350万镑,事后发现其危险性又背弃前言,因而才得免同归于尽的下场。尽管经过这场大危机,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都存在下来,但刚刚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度和金融制度却大伤元气,特别是股份制的发展,差不多延误了一个世纪。这是由于这场大危机给英国人留下了一种对新兴股份企业和股票投机商的恐惧情绪,人们从此对参与股份公司谈虎色变,裹足不前。政府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也颁布法律,禁止股票投机活动,并限制股份公司的创立,从而影响了股份制的发展。
三、金融中心花落伦敦
南海事件的发生,对伦敦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警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伦敦金融的发展矫正了轨道。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上溯至17世纪。当欧洲大陆的移民在位于现在的伦敦伦巴第大街定居下来以后,英国就有了银行服务业。但在18世纪中叶之前,金融业在英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微不足道,从英国国民财富部门分类资料看,当时的农业仍占77%,工商业仅占5%,银行业就更不用说了。
自1776年第一台商业性蒸汽机在英国问世,产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进程。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以伦敦为中心对世界经济提供三种服务:作为商业及运输中心,资本借贷的来源以及国际支付中心。到19世纪中叶,伦敦便取代此前的阿姆斯特丹而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各国均通过伦敦进行国际清算,资金汇集,金融交易。
1.伦敦的大商业时期一一18世纪
1700年的伦敦主导着英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伦敦的贸易者们需要辅助性的金融服务,同时获得资金为这些贸易融资,他们需要拍卖活动来促进货物的销售和船舶的买卖;他们需要为白己的船舶和货物投保。到18世纪中叶,一些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士开始定期聚会并代其客户交易,这就形成了劳合社保险市场的基础44。
此外,这些交易商们必须为经济活动融资,这就是形成伦敦货币市场的根源。金融城18世纪一个重大的发展即是它的票据贴现体系(用票据按贴现率兑现),它大大地提高了票据作为一种提供信贷方式的吸引力。国内票据融资也日渐兴隆起来,进而提供一种机制,使金融城在以后的年代里成为国际贸易融资-一伦敦国际票据融资的中心。
1800年后,一个叫做“票据中介人”的专业团体出现了,他们介绍商业票据持有人和有足够资金兑换此种票据的人们接洽并从中获取佣金。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有些团体发展成为贴现所,他们拥有自己的票据资产组合,并从伦敦的银行获得短期融资,通过票据贴现,银行向工业提供流动资金。尽管它们尚未大规模地提供长期资金,这此资金却始终存在,它们为英国政府对外战争提供了接连不断的融资。
出于政府对资金的需求,1694年,一些富裕的伦敦商人和融资者出资组建了一家注册公司-一英格兰银行,以向政府贷款。这样英格兰银行便成了政府的银行,其主要业务也就是向政府提供贷款。它负责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国库券的认购。然而,除政府业务外,该行在整个18世纪的主要职责是为其持股人赢利,它是逐步地认识到其政策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进而开始作为最终贷款人对货币政策起主要影响作用。
政府公债在18世纪证券交易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直到18世纪末,证券交易业务也多限于政府公债,极少涉及其它领域。18世纪时,政府债券由合同人一一商人集团草拟未来的认购人名单并销售,然后,由合同人投标竞争贷款,而不管其名单上的认购人是否有可能违约。到1800年,股票交易成为一专门职业,中间商和股票经纪人已有明显区分,且现在多数的交易技术也已在使用。
2.占据国际主导地位一一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