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4
2003200000025

第25章 伦敦金融城与日不落帝国--英国(6)

进入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1842年,在炮舰的威逼下,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据此,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费六百万银元,商业欠款三百万银元,支付赔偿军费一千二百万银元,总计二千一百万银元,相当于当时淸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1856年,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天津条约》,中国被迫向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1860年,英法再次强迫淸朝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中,仅军费一项,中国便向英法各支付八百万两,赔偿抚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1901年,德、俄、英、法、美、日、意、奥、比、西、荷等十一国迫使淸政府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赔款总额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此款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九亿八千万两。这笔款项的一部分,约五千六百万两,占总数的11.2%落到了英国的腰包。

(2)殖民地贸易

英国的强大是与英帝国联系在一起的,殖民地是英国保持世界霸权的重要保证。英帝国的指导思想是重商主义,是一个商业帝国。英国很早就执行晚期重商主义,强调发展手工业,强调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扩张。托马斯·孟对帝国在商业中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它把殖民地看作是对外贸易的基本环节。1630年,他写成《英国得自海外贸易的财富》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新主张。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刻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托马斯·孟强调要从全局的角度追求总体贸易顺差,为此应重视同殖民地国家之间的贸易,认为这是英国致富的源泉。

英帝国就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建立的,英国是生产国,殖民地提供原料、接受产品,通过这样双向的贸易,英国大发其财。悬挂英国米字旗的舰队、商船队穿梭往来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各国家之间。它们把马来半岛的橡胶和锡矿石,孟加拉的黄麻,印度和埃及的棉花,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和生丝,南非的钻石和黄金,加纳的黄金和可可,尼日利亚的植物油,加勒比的蔗糖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又将英国的工业品送往世界各地,英国就是在这样的对外贸易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第六(节)帝国辉煌不再

在达到盛世辉煌的顶峰之后,英国开始了它的衰落!1870年是英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就在这时开始的19世纪后30年里,英国逐渐丧失了工业的垄断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催生了新兴工业强国美国、德国的崛起,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19世纪以英国为唯一中心的单极格局过渡到了以英、美、德、法四强为主要中心的世界经济第一次多极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一、经济放缓

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非一日之寒,经历了一个逐步下滑的过程。从1870年到1913年43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方面垄断地位的丧失及资本输出、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业方面的激烈竞争。

1.工业垄断地位丧失。

从1870-1913年,英国的增长速度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在这43年中,英国工业增长了1.3倍,法国工业增长了1.9倍。而美国和德国的发展速度却是跳跃式的,美国工业增长了8.1倍,德国工业增长是4.6倍。由此可见,与美、德飞速发展的速度相比,原来最先进的英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英国开始走向衰落49。

(1)工业衰退

到1913年,英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已全面落后于美国,同美国产量相比,煤只为56.5%,生铁为33.1%,钢为24.5%,发电量为18.1%,棉花消费量为69.2%,汽车产量仅为7%;同德国相比,生铁及钢产量、发电量分别为53.8%、42.4%和88.2%,汽车产量也只为德国的75.6%。

在世界工业比重中,美国由1870年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3%上升到1913年的l6%,德国由1870年的13.2%上升到1913年的l5.7%,英国则从1870年的32%下降为1913年的14%。这样,187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第一位,80年代,美国超过英国,英国退居第二。l900-l910年间,德国又超过英国,英国沦为第三。在1913年的世界机器总产量中,英国只占12.2%,德、美两国分别占21.3%和51.8%,大大超过英国。

在新兴工业部门方面,英国在19世纪后半期也开始着手建立汽车工业、瓦斯、电力工业和人造丝工业。但是英国的上述工业规模很小,进展不大,在世界经济中无足轻重,在国内也只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5%。由于英国国内新兴工业的落伍,致使英国国内需要的化学产品、电器设备、光学玻璃等制品要依靠德国供应和从美国进口。

在19世纪后半期,铁路建设是德国、美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铁路建设在国内可以带动工商业和整个经济的繁荣,但由于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国土面积有限,在19世纪80年代其铁路网的建设便基本完成。所以,铁路建设没有成为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传统工业方面的优势已丢,新兴工业方面也处于明显的劣势,昔日“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2)衰退原因

关于英国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的原因,一般都将其归结为设备陈旧,技术老化,而那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经济体制也是造成英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首先,英国在新的技术革命中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英国新兴工业发展迟缓,许多企业及机器设备都极为陈旧,当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新的技术及新的机器设备时,英国则仍然使用旧的机器设备,这是英国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赶超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炼钢、电力、化工和石油采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导致一批新工业部门的建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工业生产得到巨大增长。交通运输与通讯事业迅速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在此次技术革命中,新兴工业部门的先进技术绝大部分或者由美、德等国发明,或者由它们先投入到生产中。如,代表当时最新技术的电器电力以及化工技术在美、德两国最发达,而石油的开采与炼制,以及汽车制造,美国更是一马当先,处于绝对优势。1865-1913年,英国的发明专利及注册件数,尚不及美国的一半。

其次,英国存在着地域庞大的殖民地,就殖民地而言,它对宗主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从对殖民地的掠夺,不等价交换等角度看的确带给资产阶级以巨额利润,支撑着整个英国经济,但与此同时,它也给英国国内经济带来种种恶果50。

以向殖民地进行大量资本输出为例,从短期看,是起着促进英国商品输出,刺激英国国内生产增长和维持高就业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英国政治上扩张殖民帝国势力的手段。但从长期来看,英国资本的大量输出在使英国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船舶、煤铁工业得以继续增长并保持兴旺外,却大大拖延了像电力、石油、汽车、化学工业这些新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于大英帝国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工业落后国家这样的巨大海外市场,它们需要英国老的工业品,这样广阔的市场把英国的资本引向老的工业部门。因此,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联系的资本与能源密集型新兴工业部门没能在英国首先崛起。

同时,人口伴随着资本大量流向殖民地,从而造成英国本土某些地区,诸如苏格兰和威尔士成为英国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由此,形成了衰落的是英国本土,兴起的是有离心倾向的殖民地。英国为其殖民扩张付出的代价在此略见一斑。

2.在其它重要经济领域即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方面,英国也丧失了过去曾拥有的垄断地位。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随着美、法、德等国变成工业国即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在扩大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英国已不再拥有垄断地位。英国因工业技术与生产以及垄断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其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益下滑,它在世界市场瓜分中失去了原有的垄断性优势,受到来自美、德等国的强烈挑战及排挤。第一次大战前,在欧洲市场上,德国的电气、化学和机器制造业产品已具有压倒优势;在美国市场上,美国的纺织品和多种机器排挤着英国同类产品;在拉美及亚洲市场上,英国产品也遇到美、德等国商品的激烈竞争。英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严重削弱和英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每况愈下,使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大大降低。1870-1913年,各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英国由22%下降为15%,法国由10%降为8%,美国由8%上升为11%,德国从11%(1880年)上升到13%。可以说,第一次大战前夕,世界贸易中的主角已经由英、德、美、法四国共同担任,而前三国的实力与地位差不多旗鼓相当了。当然,联系到当时英国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并垄断其对外贸易,它仍握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运商船队,以及它在多边支付体系中的特有中心地位,即仍然是世界主要贸易中心;但在同时,德国在东欧、中东及拉美部分地区,美国在北美、拉美及远东地区,均通过迅速扩大与当地的贸易联系,分别建立起以各自为中心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在这个意义上,德、美两国在世界贸易中已具有次中心的地位。

3.在另一些领域即资本输出、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业方面,英国仍拥有程度不同的垄断地位,但其它国家则正紧追上来。

1870年,在主要资本输出国(英、法、荷三国)资本输出总额(79亿美元)中,英国占62%;到1913年;在主要资本输出国(英、法、德、美、荷五国)资本输出总额(395.5亿美元)中,英国的比重下降为49.3%,但仍拥有相对垄断优势。1913年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继续保持着垄断地位,作为当时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在世界贸易中居领先地位的英国同时又是最早(1811年)建立金本位制的国家,它在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多边支付体系中举足轻重。当时英国的国际金融业最发达这一点远非德、美等国所能相比,1910年,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海外银行增至72家,其遍布全世界的分支机构多达5449个,各国也在伦敦开设银行与金融机构,使伦敦进一步成为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广泛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用英镑进行计价与结算,英镑也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伦敦成为国际结算中心、国际外汇中心和主要的短期资金市场及长期资本市场。事实上,当时的伦敦正是世界金融剥削体系的中心。同时,英国在第一次大战前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以汽轮为主体的商船队(超过1200万注册吨位),基本上仍保持着“世界摆渡人”的垄断地位。

英国虽然失去了工业的垄断地位,但是她同时拥有比美国、德国以及任何国家要稳定得多的经济体制和海外市场,她仍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用凯恩斯的话说,直至1914年,就世界经济而言,联合王国所起的是乐队指挥的作用,之后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将英国彻底拉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二、两次世界战争的打击

一战前的英国经济开始出现相对衰落的迹象,但这种迹象还不十分明显;然而,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独霸地位随着一战的爆发而岌岌可危,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彻底走下了世界霸主的巅峰。

1.一战影响

在1914-1918年间发生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中,英国是战胜国,根据战后缔结的《凡尔赛和约》,英国把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土的绝大部分并入了英帝国的统治范围,通过战争,英国实现了扩大帝国版图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英帝国赢得了战争,但却输掉了帝国,成为事实上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