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4
2003200000027

第27章 华尔街的崛起和星条旗的飘扬--美国(1)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上,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拓者,但是经过了100多年的开拓却构建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究竟是怎么样完成这一切的呢?

第一(节)世界大战带来的机遇

一、一战前后的美国

美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就是一战前后,之前,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国际政治的中心一直是在大洋对岸的欧洲,美国并未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多大作用。但是,一战的爆发却给了美国机会,大发战争财使得美国的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留下自己的身影51。

1.一战前的美国

美国建国之初,人口仅为393万(1790年),领土面积十分狭小,共89万多平方英里,没有海军力量,陆军规模很小,经济上负债累累,政治上各州自行其是,国家实力相当弱小。到19世纪中晚期以后,通过战争吞并和购买的方式,美国的领土已比建国时扩张了10倍,美国领土范围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延伸,横跨美洲大陆,直达加利福尼亚、俄勒冈等西部海岸,覆盖了除加拿大、墨西哥之外的整个北美大陆,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迅速完成了近代工业化,国民总产值由1869年~1873年的67.1亿美元上升到1897年~1901年的179亿美元;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中所占的比重为17%,位居英国(36%)之后;但到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就已与英国平分秋色;到1890年这个数字则改写为31%,超过英国(22%),上升到第一位,取代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1900年与1860年相比,投入制造业中的资本从60亿美元增加到了将近100亿美元;产业工人的人数从330万人增加到了530万人;原煤产量从1700多万吨增长到2.4亿吨;生铁产量从不足100万吨上升到1.37亿吨;钢产量从1.2万吨剧增至1.02亿吨。1865年,美国铁路线长仅3.5万英里;1870年增加到约5.3万英里;1875年达到7.4万英里;80年代是铁路大发展的十年,铁路线从9.3万英里猛增到16.6万英里。1900年,营业的铁路线已在19万英里以上,全部线路长度达近26万英里,超过欧洲铁路线的总长度,几乎等于全世界的半数。

其间,农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农产品的增长幅度也不小。1870年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产量分别是2.35亿蒲式耳、1.09亿蒲式耳和402万包,而到1900年则分别飙升到5.22亿蒲式耳、2.1亿蒲式耳和1.012亿包。

对外贸易额1870年出口为4.51亿美元,进口为4.62亿美元,到1900年,进出口贸易额则分别增长到9.3亿美元和1.499亿美元。到19世纪末,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大的工业国。

内战后,美国国内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对世界的影响还是远远不足的。美国经济真正的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成功的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战后美国代替了欧洲,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霸权。

2.一战后的美国

1914年6月28日,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德奥同盟和英法俄协约国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格局,最终使得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洲。

虽然美国直到1917年4月才参战,但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从战争一开始就产生了。没有人对战争的爆发欣喜若狂,但美国许多商业和金融界人士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的一个机会。如纽约的《太阳》杂志指出“一场欧洲大战似乎可以保证世界经济的未来是属于美洲大陆的,尤其属于北美。”另一家美国报纸说:“欧洲战争对美国制造业获取世界市场是一次极大的机会。”一位美国作者宣称:“这是一个世纪的机会,一个美国非梦想般的潜在性的世纪机会。”事实上,这些作者的预言是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当战争结束之时,美国以一个新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首先,大战使美国产品出口急剧增长。“美国繁荣时期到来的标志之一是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额从1914年的8.25亿跃增至1916年的32.14亿美元。”欧洲国家大量购买美国的出口物资。早在1914年10月,法国和俄国向美国订购了一千辆卡车,几天以后,订单扩大到汽车和拖拉机。到10月底,美国工厂制造业接到了220万双鞋和50万双钉靴的订单。欧洲国家还签订合同购买2万匹马和10万大桶面粉、小麦,以及许多皮革制品、马具、毛毯和大量的服装。战争爆发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工厂52。

到战争结束时,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缩减到战前的60%,美国却一枝独秀,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了80%,出超额累计达116亿美元。美国垄断资本由此而大发横财,如摩根财团的钢铁公司仅l916年一年即获利2.715亿美元。

其次,大战刺激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如:造船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铁路业等等。在战争的刺激下,迅速扩大了它们的生产规模。

美国人很快意识到造船业的落后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政府决定优先考虑造船业的发展。美国参战以后,海军部和新成立的美国造船委员会达成了一个大规模扩大军用和商业舰艇的计划。“船的吨位数从1916年的325,000增加到1917年的664,000,1918年的1,301,000"。当美国参战之时,它已拥有61个船坞码头,142条舰艇线路和73条木船线路,其中100条由海军控制,其余的由造船公司控制。船坞码头的建设直到战后仍然没有结束。“造船业的雇佣人数从1917年10月的90,000到1918年10月的375,000”“国会拨出75,000,000美元专款建造房屋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100多万美元解决工人的交通工具问题……国家至少化了三个亿去培训350,000名造船专业技术人才和130名专业管理人才。”

战争给美国的铁路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会。当时的铁路根本不能满足军需物资运输和输送几百万军队的需要。大量的军需物品和士兵不得不靠船舶运输送到东海岸。总统威尔逊动用他的战时权力建立了联邦对各铁路公司的控制权。“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在战时比铁路工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显然,铁路作为一个工业生活中的主要因素,在20世纪早期对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唯一不可缺少的。“铁路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主要角色,其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以1914年为基准,1916年增长24%,1917年增长36%,1918年增长42%。

战争产品的供应增长迅速。除了上面的具体数字显示以外,火车头的生产产量与前些年基本相等,1916年是4,075,1917年是5,446,1918年是6,475。铝的产量1916年是110,200,000磅,几乎是战前的两倍,1917年增长到132,300,000磅,1918年是143,300,000磅。钢产量1917年达到了它的顶峰为45,061,000英吨,也是战前水平的两倍。

由此可见,美国在正式参战之前,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十分明显。这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标志是战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例如,1914年国民生产总值是363亿美元,到1919年已上升到752亿美元,与战时相对微弱的通货膨胀相比,这种增长是很明显的。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从来没有超过5.29%,通常更低些。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战时美国的黄金进口量增加。到1915年,美国已有20多亿的黄金储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所以,从金融财政的角度看,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战时黄金储备的增加。

第三,在国际投资和金融领域,美国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美国在1917年4月参战后,向各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以使这些国家得以在美国购买粮食和军需品。在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曾被迫动用它们在美国的资产购买军事物资。据估计,英国共出售了它在美国的投资的70%;法国也将约7亿美元的外国债券(主要是美国铁路债券)出售给了美国投资者。这样,到战争结束时,欧洲各国共欠美国约l20亿美元的战债。其中欠债最多的是英国(43亿美元)、法国(34亿美元)、意大利(16亿美元)、比利时(4亿美元)、俄国(2亿美元)。此外,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奥地利、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和匈牙利等国也欠下美国相当数额的债务。美国参战后,即刻冻结了敌对国家在美国的资产,随后于1919年没收了这些资产。据统计,战争期间,美国直接没收的敌国资产为5.03亿美元,包括德国3.27亿美元,奥地利3950万美元,其他敌对国家4000万美元,敌国商船3400万美元。在战争期间被没收的5.03亿美元的资产中,有约3.75亿美元是流动性资产,约1/5是固定资产。战后协约国赔款委员会要求德国向美国支付33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这些赔款中的一部分也转成了德国对美国的负债。到1919年时,外国在美国的投资已从战前的72亿美元减少到33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在海外的投资额已达到70亿美元。这样,美国自1776年宣布独立以来,首次成为一个国际净债权国53。

第四,美国在20年代经历了迅速向外扩张的10年,经济实力又有进一步的提高。1923年,美国经济率先走出了1920~1921年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进入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代,纺织、电力、机械制造、航空和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确立了对欧洲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此时的欧洲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中完全恢复,各国为了缓解自身的经济困难,或应付战争赔款,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策略,包括大幅度提高关税,筑起贸易壁垒,竞相货币贬值,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禁止资本外流等等。加以欧洲大陆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避开关税壁垒,美国公司加快了对欧洲的直接投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福特汽车公司是在海外(英国和加拿大)设有工厂的唯一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到20年代末,通用和克莱斯勒也都成为跨国企业。1929年,福特公司在英国建起了欧洲最大的汽车工厂,通用公司在德国也设了分厂。除汽车工业外,美国的电力、纺织、食品、轮胎和石油公司也加紧进入欧洲。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都在欧洲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Jersey Standard,现埃克森公司)在同英荷壳牌公司和英伊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现英国石油公司)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到20年代末,美国公司已占了德国精炼油市场的一半,占法国市场的33%。美孚公司占19%,仅次于英荷壳牌公司居第二位,其他美国公司占市场总额的13%。在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美国公司也四处出击,挤占原来由欧洲人控制的市场,或建立新兴产业。到20年代末,美国资本控制了加拿大汽车工业的83%。日本国内销售的汽车则完全是从美国进口,或由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在当地组装的。

与此同时,美国乘战争之机,加紧向拉丁美洲和东亚扩张。美国在拉美的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战争开始时,美国在南美洲连一家银行也没有,但到1921年初,美国在南美已开设了约50家银行分行。1917年,美国和拉美20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超过了这些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半数,分别为54.8%和5l.7%,这就是说美国已占领了拉美大部分市场。美国在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也显著增长,1913-1919年,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了2倍多。

战争给美国垄断资本带来如此丰厚的意想不到的收益,使美国垄断资本欣喜若狂。美国总统威尔逊以按捺不住的兴奋之情说道:“美国现在在世界金融和商业上所占地位和必须占有的地位,其规模是过去所未曾梦想到的。

二、二战前后的美国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主战场位于亚洲和欧洲,美国由于远离战场而未受到战火的洗劫。尽管美国也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采取“中立”政策,但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美国在“中立”的招牌下,很快就开始用“租借”的形式向反***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甚至包括苏联)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美国大战初期的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上述国家开战后物质短缺的问题,而且也为它们提供了道义和精神上的支持,坚定了它们打败***势力的必胜信念。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举措促成了世界反***同盟的逐步形成,并为未来美国在同盟中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美国垄断资本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美国虽然是二战的交战国,但战火并未烧及美国大陆本土,这就使美国不仅生产未遭破坏,反而作为反***国家的大后方、兵工厂,开足马力进行生产,长期困扰美国的失业问题暂时得以解决。可以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最终摆脱了3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与萧条,而且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且,由于租借法案的实行,各国的黄金、外汇、海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流进了美国的腰包,到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达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3,黄金储备达3/4,对外贸易额为1/3,极大地加强了它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了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其他任何大国,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因遭受战火摧残,经济实力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