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4
2003200000043

第43章 世纪展望--金融与霸权(2)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之所然。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矛盾、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着永恒的难题--“三元悖论”,致使各国在基本汇率制度中难以做出选择。

国际储备多元化的趋势。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或几个能与美元抗衡的强大的区域性货币体系,以减轻各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种类的选择和避免短期内不可预料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欧元的启动和影响。欧元的启动就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对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同时,目前存在于欧元中的利弊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亚洲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背景下,单凭一个国家的孤军奋战难以抵挡国际投机资本势力的冲击,而完全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或国际经济组织的援助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行办法。

同时,对亚洲来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美元心病”。东亚地区是“美元区”,这是二战后美元独霸天下遗留的格局,这表现在贸易结算中东亚地区需要使用美元,即便是内部贸易也要借助美元。这样贸易增长就等同于对美元需求的增长,贸易盈余的增加,也等同于美元储备的增加,因此一旦美元不稳定,就会破坏东亚地区贸易的正常发展,以及外汇储备的损失。而美国“双赤字”和资本市场泡沫等问题,让美元积累的风险越来越高,这已成为东亚各国共同的“美元心病”。一旦美元崩溃,美国经济固然要受损失,但还可以通过美元贬值,把损失向东亚各国转嫁,东亚各国则避无可避,自己的经济发展再健康也要受到深度连累,

东亚各国外储1997年时只有7280亿美元,但到2007年已超过4万亿美元,这些为防止货币冲击而增加的外汇储备,不能为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所充分利用,还因为美元的不稳定,增加了许多风险。反观欧盟国家,由于有了共同货币,贸易的主体又是在欧盟内部发生,外汇储备已经从欧元启动前的6000亿美元下降到目前的2000亿美元,近年来还大幅度减少了黄金储备,使经济发展中的可用资金大量增加,这是货币统一的好处之一。

(2)亚洲货币整合的诸多困难预示着--道路曲折

根据最佳货币区理论及欧盟的成功实践可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具有决定作用,要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必须首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往往是建立在区域贸易自由化基础之上的。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又与各成员国的产业互补性密切相关。自由贸易区通常在产业内部互补性较强的邻国之间更容易形成。如欧盟国家正是由于其成员国的工业化程度普遍较高,各国分工都很明晰,互补性很强,因而各成员国由于产业关系更容易达成共识,在较高的开放度下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易于向一体化发展。当然,欧盟国家出于安全等原因,在政治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的趋向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东亚的情况与欧盟差别甚大,东亚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各国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同一层次国家间的产业趋同性很高、竞争很激烈,不同层次的国家间也未形成互利格局。在东亚,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不多,都倾向于走向世界的多边贸易,热衷于面向其他地区的出口导向性生产。如日本侧重于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产品,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侧重于生产技术水平略低的产品,东盟国家及中国主要生产技术水平更低一些的产品。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东亚各个国家之间的彼此生产要素流动性程度不高,经济开放程度参差不齐,利益冲突相对较多,难以达成较多的经济合作共识。

此外,由于战争和历史原因,东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如二战中日本的侵略给东亚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又如朝鲜半岛问题、中国的“两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轴心国”的缺失。如欧盟是以法、德为轴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轴心的。在东亚,日本虽是发达国家,但它由于历史原因在政治上是个弱国,缺乏号召力,且近年来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中国是个政治大国,但又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待大力加强。因此,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目前都难以起到东亚经济体中“轴心国”的作用。这也不利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及东亚统一货币的建立。

3.亚洲货币整合的进展及路径设想

“亚元”这一概念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随后于2000年,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财长在泰国清迈达成协定,正式讨论了设立亚洲调汇体系。在此基础上,2004年推出了亚洲债券基金,第一期10亿美元立即被各国承购完毕,2005年初推出的第二期20亿美元也被承购完毕,亚洲债券市场协定得到强有力的推进。目前,各成员国在“10+3”框架下先后签署了16项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365亿美元。

但是,亚洲货币整合的过程要进一步加快,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光是整合的路径就有着多种多样的选择,“欧元之父”蒙代尔曾经就亚元的发展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亚洲学者也曾经提出过“内部区域说”,这其中都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取向,因此,自然也带来了不同的反响。当然,有欧元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前,仿欧元式整合也是一项很有操作性的思路。

(1)蒙代尔的“整合双轨制”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欧元之父”蒙代尔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变化的看法:“未来10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亚元区)。”

蒙代尔指出,亚洲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准参差不齐,所以亚洲实行共同货币应采取分步走,先建立固定汇率区,再逐步过渡到共同货币区,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亚洲共同货币。

考虑到部分国家不愿意放弃本国货币,蒙代尔建议,实行“亚元”时,可设立由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由一个亚洲货币基金发行,并由这些货币的储备金加以支持,令亚洲形成平行的两种货币机制,即在每个国家不放弃本币的情况下,也能让“亚元”在亚洲流通。

蒙代尔建议成立“亚元”五步曲:第一步,东南亚国家应将本币与美元汇率固定下来;第二步,固定汇率区在亚洲区内逐步扩大,形成共同的美元浮动汇率;第三步,说服日本及韩国将日元及韩元兑美元汇率固定下来;第四步,将亚洲固定汇率地区逐步过渡成货币地区,形成共同货币的基础;第五步,设立由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并由一个亚洲货币基金发行,令亚洲实行平行的两种货币机制,让亚元在区内流通。

(2)“内部区域说”

部分亚洲学者根据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以及地域、政治历史等状况,提出将亚洲分成三个区域,即东亚、南亚和中亚,在每个区域先建立单独的区域货币圈,待到条件具备时,再进行整个亚洲范围内的货币整合,从而形成真正的亚元。

根据这个构想,在这三个区域内,在每个区域内再划分几个次区域,以便加快小区域内的货币整合。如在东亚应该建立东盟货币区、日韩货币区和大中华货币区等3个次区域。

目前东亚地区市场结构大致形成三个次区域贸易圈,即大中华区(包括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日韩区(包括日本、韩国和朝鲜),东盟区(包括东盟主要的6国)。从东亚目前在经贸领域已经启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在这三个次区域贸易圈内推进货币合作是可行的,只要排除一些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干扰,相信在不会太长的时期内,东亚地区很可能出现大中华货币区、东盟货币区和日韩货币区。

由于各次区域间以及区域内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不可能要求他们齐头并进、采取同一模式。只能在这三个次区域中最发达的货币区率先由平行货币向单一货币发展,待条件成熟时其他两个货币区再分布跟进,然后在这三个货币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实现东亚全区域统一货币。

这三个货币区中,谁能够率先实现货币一体化,谁就会在东亚脱颖而出,就会主导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

(3)仿欧元式整合

根据最佳货币区理论及欧元区实践,亚元区的构建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在比较亚欧两洲异同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仿欧元式整合也许是一条更易操作的路径。

两洲异同比较

比较一:区内历史背景与经济差异

历史上的欧洲多见血腥和战争。1870-1945年,法国与德国之间先后发生了三次战争,并导致了骇人的生命损失。许多欧洲领导人越来越坚信:维护欧洲持久和平的唯一办法,就是彼此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实行联合。当然,也是为了对抗世界新霸主--美国及其美元,构建欧洲经济联盟及欧洲货币联盟便成为了欧洲人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

10+3区内特征与西欧历史相似。在西欧,德国与英、法之间曾有过“三角”战争关系,尤以德国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众矢之的;在10+3区内,日本与中国及韩国也存在类似关系,在二战中日本也是战争“罪犯”,它曾对东亚人民造成了深深的伤害。然而,战后德国不断地反省自己,并以实际行动“赎罪”;相反,日本政府却不思悔改,时时重温****梦想,经常表现出欺弱凌善的强硬与蛮横。这一点极有可能将成为亚元区进程中的重大隐患。

东扩后的欧盟,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还有原社会主义国家。在10+3区内,除了日本和新加坡属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不过,10+3内的贫富悬殊与经济差异要远比欧盟区大得多。这也意味着“一体化”进程的困难要远比欧盟多。

比较二: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动机

欧元区的建立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团结西欧国家乃至欧洲地区国家,化解内部矛盾及历史恩怨;二是团结一致,形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制”美国及美元的世界霸主势力。

亚元区的建立是在欧元业已成功运作的前提之下,因此,它更有理由达成上述欧元区的相似目标:其一,团结东亚地区诸国,化解日本与东亚地区人民的历史仇恨,这对确保亚洲地区永久性和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其二,在欧元抗衡美元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亚元的力量,则世界三分天下的格局可成现实,这将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力量的平衡。

亚元进程设想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是从西欧6国开始的,但它自始至终都以“大欧洲”为理念,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后结晶。欧元的形成花了大约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共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固定汇率(蛇形浮动);欧洲联盟(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面世)。因此,根据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欧元诞生的历程与经验,该理论认为,亚元构建至少应经过以下五个阶段或步骤:

(1)亚共体(AC)--构建亚洲共同市场(Asian Common Market)。

在10+3机制下,在13国自由贸易区率先创立亚洲共同体(Asian Communities),简称亚共体,这是建立未来亚元的最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成员国之间的零关税、无壁垒贸易架构,构成共同市场。即亚共体将成为一个商品、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经济统一体。这一过程欧共体花了17年的时间实现。东盟现已计划用13年的时间完成这一任务。

(2)亚洲记账单位(AUA)--构建亚共体统一结算工具。

亚洲计账单位(AUA)是亚共体内部记账与结算的通用核算工具,它是由所有成员国货币合成的“一篮子货币”,它也是未来亚元的雏形。它将让成员国熟悉并接受“统一”货币的概念。从建立共同市场到统一计帐单位的产生,这一过程欧共体总计花了7年时间。

(3)亚洲货币体系(AMS)--构建蛇形浮动汇率机制。

亚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未来亚元创设最关键的一步,其主要内容有三:其一,实行严厉的汇率联合浮动机制(也即蛇形浮动汇率机制),汇率波动幅度必须统一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其二,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其三,建立“亚洲货币单位”(ACU)以取代亚洲记账单位。亚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亚洲货币单位与蛇形浮动汇率机制建立为前提,这一过程欧共体共花了5年时间。

(4)亚洲联盟(AU)--构建10+3机制下的经济与政治联盟。

亚洲联盟(简称亚盟)应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盟。但政治联盟的难度往往要大于经济联盟,而经济联盟的最终目标则是发行统一货币--亚元,并将区内所有国家货币取而代之。但这一过程必须随亚洲货币体系的完善而不断推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亚洲共同体顺利过渡到亚洲联盟新机制的建立。在亚盟新框架下,不但资本在亚盟内实现完全自由流通,而且还需创设亚洲货币局,并为未来的亚洲中央银行的成立创造条件。

(5)亚元--发行亚盟单一货币。

上述条件均已具备后,亚元的发行与流通,便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4.亚洲货币整合的前景展望

亚洲货币整合的成果--亚元的诞生,必将对区域内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说来,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由最佳货币区理论及东亚的具体情况来看,东亚建立统一货币至少会给东亚国家带来如下几方面好处:东亚建立统一货币能避免成员国利用印发钞票来弥补国家的财政赤字,从而有利于其严格执行已制订的经济计划,控制对效益不好的企业的贷款。同时,东亚建立统一货币后,人们用不着为了躲避金融风险把手中的本国货币兑换成币值坚挺的货币而付佣金,银行也不用因借贷本国货币收取货币贬值保险金而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