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王国的首都,位于西欧交通要冲,是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有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也都在此设立了办事处,是欧洲的政治中心,被称为“欧洲首都”。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其信息集聚地的优势也日益显现,许多国际会议经常在此召开。
布鲁塞尔拥有近300家外交机构,1200多家国际和地区组织,上百家外国新闻媒体和律师事务所,许多跨国公司也纷纷将其地区总部迁移至此。2000年9月,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证交所合并建立EURONEXT市场更便利了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触资。
2.欧洲金融中心的竞合之路
欧洲金融中心竞争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竞争。随着政府更多地介入建设与规划过程,金融中心的开发空间因中心数量与规模的增加而相对缩小,竞争趋于白热化。而最终决定谁能担当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是金融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各国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不断推出倾斜型的刺激政策:放宽对不同金融机构所从事业务的限制;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要求;取消或降低证券交易税;采用更加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会计标准。各金融中心也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创新迭出。
竞争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为金融购并提供了宽松的法律环境,推动了欧洲金融市场的融合。同时,技术和金融创新使效率不断提高,金融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成为可能。首先,通过购并已经形成了几大跨国银行集团。2000年汇丰购并法国商业信贷银行和BanqueHervet,成为欧洲第一大银行。其次,混业并购使混业经营在欧盟范围内得到推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除德国为全能银行制度外,英法等国大多实行分业经营制度。1989年12月颁布的《欧共体第二号银行指令》允许成员国银行可以从1993年1月开始在全欧盟范围内自由设立分支机构和提供由母国批准了的全面金融服务,欧盟各国加速混业并购。合作中实现竞争,虽然各金融中心间的竞争激烈,但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欧元区、应对主要来自美国的区外竞争和占领金融业务新领域,竞争只能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
合作是多层次的。在欧盟层面上,除了加强欧盟金融监管框架内的合作外,各国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行动计划,以加快金融一体化进程。欧盟金融一体化的一个重大障碍是各国的金融税制差异。存款利息税改革曾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英国认为如果在英国征收20%的利息税,将直接动摇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使大量资金流向美国和没有加入欧盟的瑞士。各国最终于2000年达成的协议是在头三年里对储蓄存款按15%征收利息税,从第四年开始提高到20%。以存款利息税改革为契机,欧盟又达成了实现银行信息共享、建立欧盟统一的信息交换系统的协议,为实现税制协调奠定了基础。
在金融市场层面上,各金融中心结成泛欧证券市场联盟。欧盟有多达32个证券交易所,一类是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三大证交所,另一类是分布在非核心成员国中的中小规模交易所。由于尚未加入单一货币,英国担心将影响英镑的国际地位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促使伦敦寻求合作。1998年11月,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欧洲8个主要交易所就组建泛欧证券交易所达成共识,标志着欧洲证券市场的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3月18日,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布鲁塞尔交易所和巴黎交易所签署协议,决定把这三家交易所合并成名为“欧洲的未来”(EURONEXT)的交易所。2000年5月3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合并,组建新的“国际交易所”,欧洲金融中心的竞合进入了高潮。
在金融机构层面上,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金融服务以其营运成本低和超时空的特点,对客户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已成为金融业竞争的重要领域。欧盟各金融中心的银行业积极合作,以占据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开展全方位的网上金融服务。
三、谁执世界金融之牛耳?
美国依旧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巨人,美元的霸权地位虽有消弱但仍旧强悍,看看市场金融市场中的清算货币大部分仍旧是美元,看看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仍旧是最高,就知道美元仍旧是“世界货币”;纽约仍旧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的那座铜牛仍然能够引领着世界证券市场的走势,要是美国股市打个喷嚏,全球的股市都要打个趔趄;IMF仍旧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美国财长的一个电话,曾经拟定好的协议就可以推倒重来,纵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也只能听美国大叔的话,一切的一切都暗示着美国仍旧是金融界的老大。
欧洲呢?欧元出现了,且欧元对美元的比值一直在上升,都说货币的币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体的实力,只有经济强大了,货币才能升值,那欧洲现在能重现曾经的金融辉煌吗?伦敦金融城依旧,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已经二十多年了,伦敦除了依旧能够主导货币市场的利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LIBOR利率)外,其它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金融产品市场屈指可数,大多数还是要看大洋对岸纽约的脸色,虽然同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要想翻身当老大,再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是有太多的路要走。
欧洲大陆上的各个金融中心,与纽约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也许在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占有优势,综合比较,就远远处于下风,而且欧洲的金融竞合之路走得颇为艰难,英国迟迟没有加入欧元区,使得英国游离于欧洲大陆的经济圈外,对欧洲地区的金融整合颇为不利,毕竟伦敦作为世界上唯一可与约纽抗衡的金融中心,由于货币的原因难以与欧洲大陆的金融中心进行深层次的融合,这就大大削弱了“大”欧洲金融中心的竞合力度,也就难以争夺世界金融市场的制高点,从而恢复19世纪欧洲金融的辉煌。
亚洲,这个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具活力的地区,境内既有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也有韩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更有中国和印度这样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大国,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而且地区内的东京、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已经在世界金融版图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个古老的大洲具备了在世界上重新崛起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亚洲还差得老远。首先是,货币的统一进程就无法估计,各国政府虽然对货币一体化热情很高,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还是有很多障碍,短期内尚无法进入实际运行层面。其次,亚洲目前的金融中心之间进行整合也存在很大困难。东京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就一蹶不振,与约纽和伦敦的差距越来越远,虽然仍可勉强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但是要想承担引领亚洲金融的重任已经是力不从心;香港作为中国政府大力扶持的金融中心,正力图步入世界一流金融中心的行列,对参与亚洲金融版图的整合热情不大,上海也是如此,虽然目前尚实力不足,但是作为中国大陆刻意打造的金融中心,通过与香港的良性互动,实现大中华金融圈的辉煌一直是其追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亚洲金融的融合,无疑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可以说,短期内亚洲尚难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世界金融市场上。
纵观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较近的未来,只有欧洲可以挑战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欧元的不断走强和欧洲金融融合速度的加快可以为欧洲金融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亚洲的融合速度较慢,短期内难以表现出足够的能量,但是,随着亚洲金融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未来的时间内,亚洲金融也是世界金融市场不可小视的一“极”。
第三(节)金融之手拨动世界政治棋局
新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仍旧保持着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金融地位的的相对下降,美国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欧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统一的外交、军事政策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欧盟的整体优势;亚洲地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又有着中国、日本、印度等经济和政治大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只是难以整体的身份来发挥作用。因此,短期内美国仍旧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在不远的将来,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欧盟和合作加深的亚洲将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一、亚太区域的崛起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实力的发展,亚洲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越来越发挥出“政治大国”的作用;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印度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显现;“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亚洲事务中的发言权也与日俱增。可以说,亚太地区的各股政治力量都在增长,基于某些共同的利益而有配合的行动,为提升整个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1.中国的身影
中国自从恢复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成为一支令各方群体都不敢小视的力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股票市值也已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工商银行的市值已经超越花旗银行,成为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日渐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演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始国
9.11事件之后,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恐怖主义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头号大敌,美国更是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到处插手,在各战略要地驻扎军队,并且以打击“基地”组织的名义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一时间,美国的身影再度显现世界各地。
中国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东突”组织成为中国和相邻的中亚国家共同的敌人,在新的世界政治和安全形势下,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维护共同的利益,中国联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共同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按照“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它跨国犯罪;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不以特定国家为假想敌,按照不结盟原则建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由于区域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光明的前景,使最初只是为了在解决边界问题时增加军事领域相互信任而成立的上合组织,越来越成长为积极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现在不但拥有蒙古、印度、巴斯斯坦、伊朗等观察员国,日本、斯里兰卡甚至东盟和欧盟,也都对其活动产生了巨大兴趣。而中国借助这个平台,不仅巩固了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稳定了西部边疆的形势,还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2)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日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军事实力无形中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和防范,中国政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通过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来消除这种不安情绪,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中国通过与东盟建立积极的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稳固了与东盟的关系,而且也提高了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得到了加强。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中国和俄罗斯这对邻居又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使国家重新崛起的任务,因此,友好的双边关系对中俄两国都有益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了两国元首定期会晤机制,在能源、军工等领域实现了有效的合作,而且在外交领域实行了密切的合作,面对着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扩大北约集团、强化美日军事同盟、鼓吹新干涉主义以及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方面咄咄逼人的态势,中俄两国也是紧密站在一起的,这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好的发挥中国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与西方主要大国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能否与西方主要大国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外交关系,不仅对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而且对中国发挥自身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