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商品定位与分类管理规范
一、商品定位
商品是连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如何在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有赖于合适的商品定位及适当的商品组合。首先必须确定商业区的顾客群,深入了解消费变化趋势,适时予以调整,使消费者充分满足,进而产生忠诚顾客,达到销售的最后目的。连锁企业的商品定位可以通过性质及目标市场特性加以分析。
1.通路性质
(1)批发或零售一次购足形态。此种形态的商店一般都是大卖场,以批发或零售方式让消费者能一次购足所需商品,例如万客隆、家乐福。
(2)便利形态。此种形态的连锁店分布各地,提供消费者方便性的购买,例如7—Eleven、麦当劳。
(3)百货公司形态,例如华联等。
2.目标市场的特性
连锁企业在草创之初,就必须做出明确的定位,确立经营形态,因为这两项前提影响该公司日后的发展,必须针对不同的消费层次加以考虑,如参考顾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消费者的特性(消费意识与生活形态)、商业区大小等,以此作为选择商品定位的因素。
二、商品供应计划
商品供应计划是指在采购之前必须事先充分检查该商品是否为消费者所确切希望且符合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商品,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的定价及品质问题,就消费者而言,这两者是购买商品的绝对条件,然后再进一步思考经营定位与目标市场的特性,订出商品的深度及广度。
其中,首先考虑的应为零售价,其次才是品质机能,这两项条件必须通过采购来完成,否则就得考虑是否委托生产制造厂商供应或自行开发。
三、大众商品供应系统(Mass::Merchandising::System)
大众商品供应系统(MMS)基本上是由连锁店产业所构筑出来的技术系统,此处所谓的大众(Mass),不仅仅是指大量的商品,也意味着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大多数店铺,不仅价格必须合理,其他的各项功能或价值也必须能为大多数顾客所持续接受或使用。
这类商品称为大众商品(Popular::Item),而其最终价格称为大众价格(Popular::Price)。因此,支持连锁店经营的商品供应系统内容,指的就是大众商品及大众价格。
具体而言,Popular一词表示大部分或八成以上的人,也就是几乎所有的人每天要使用的商品(也有人称之为日用品),而连锁店所售卖的商品就是大众能够共用的生活品。
四、连锁企业商品筹备的方针
连锁企业经营的商品系统及其努力方向应朝下列三个目标迈进,也可称为3S主义:
1.特殊化、个性化(Specialization)
除了与以往传统零售商店或其他区域商店有着不同的商品定位之外,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时更必须主动让顾客了解本连锁店的特色,使顾客想要买某种商品时即马上想到这家店,产生不得不光临的心情,当然,这里所指的特殊化或个性化,并不是非得在店内摆设奇珍异品,重点是在创造本身的与众不同。
2.单纯化、简易化(Simplification)
所有商业活动的共同行为指标就是单纯明快,筹备商品也是这样,如果在作业结构、流程、成本计算、商品陈列等方面,都能简洁迅速,并且都能有效而且确实地被执行,尤其像连锁店人员作业程序烦琐,又加上多为临时或兼职人员,更需要将商品定位及筹备作业简易化,让采购人员及现场执行人员易操作。
3.标准化、统一化(Standardization)
许多作业行为经过实验、分析、评估之后,就可以订立规则,要求人员依规则行事,如有不适当的条文,则应立即予以修正,并反复上述步骤,就能建立一套统一化、标准化的商品作业流程,而此商品筹备的标准化作业,将会是连锁店经营成绩的重要支柱。
除此之外,若进一步将商品筹备分解为各项经营技巧时,则须注意下列5项原则:
(1)商品的价格。
(2)商品的品质。
(3)商品的数量。
(4)商品的分类。
(5)商品的陈列。
五、商品组合
连锁企业应依照企业形态,制定适合的商品策略及商品组合,也需先了解商品组合,到底是要往深度还是要往广度组合,再依据分析结论来制定商品组合的各项技巧及条件。
谈到商品组合时,应先对单位名称作一了解,包括业种、业态、部门、品种、商品线、单元、品目及单品,现分别叙述如下:
(1)业种(Kind::Business)。即传统的商业种类,普遍以主力商品的单一名称表现,如自行车零售业、运动用品零售业、餐厅、饭店业、皮鞋业等,这些就被称为业种。
(2)业态(Type::of::Operation::for::Selling)。依照消费生活的立场而构筑的商品组合形态,如超级市场、咖啡店、服装加盟店等。
(3)部门(Category)。这是商品分类的最大框限,站在使用者立场的需要而加以区分,如服装可分为女士服饰、男士服饰、运动服等。
(4)品种(Kind)。稍微详细的分类一般称为品种,但此类并未与“部门”间有严格的区分,如衬衫、裙子、佩饰、袜子等都是指衣着部门。
(5)商品线(Line)。商品线是指部门或品种之中的某个价格范围,例如购买绅士服未满500元的,未满1000元者或2000元以上者。通常将某一品种区分为5~6种价格时,属于某一价格范围的商品群,即称为商品线。
(6)单元(Unit)。指价格的种类,与价格线同义。
(7)品目(Item)。就连锁店经营而言,品目是商品管理上的最小单位。
在连锁店经营中,到底由什么人决定商品组合及层次最为恰当呢?请参考表6—1。
检品方法商品供应计划人员或供应商
设计人员商品组合也要着重有利性与方便性的内容,因此必须考虑到的组合重点及评估尺度包括:
消费量多。
购买频度高。
知名度高(但不费时)。
手续简单(不费事)。
均质性高。
竞争性少。
利润高。
季(节)性高。
商品演出效果佳。
差异性高。
而下文所列的则是必须经过公司内部人员加以讨论后决定的商品:
回购品。
高额品与低额品。
低频度品。
软质商品(Soft::Goods)与硬质商品(Hard::Goods)。
客层限定品。
年轻人用品与老年人用品。
缺货品。
趋势商品。
此外,每品种乃至各商品线间该选择多少品目,又该如何决定其陈列量,如何陈列,这三项商品组合要素,可以参照表6—2。
表6—2组合商品的基本原则
商
品期望值品目陈列量陈列位置陈列柜平台熟知商品
关心商品
必要商品销售商品能销售的商品(一部分为焦点商品)每一周可卖出×个以上的商品全部与贩卖量成比例下层的全部及中上层的大部分前面为主力希望销售的商品(简单的展示卡)每部1~2品目最大的陈列面数〖〗中层的一部分里面的一部分亮相商品(详细的展示卡)同一品种之中,未满1成陈列面1上层的一部分上面的一部分未熟知的商品
未关心的商品
不必要的商品00六、适当规模
(1)适当规模是指顾客能够感觉到丰富的商场面积或商场商品内容。此时的衡量标准是顾客,而不是店铺或营业者。
(2)如果是以科学上的意义来筹备商品,则不一定能够使顾客感觉到丰富的内容。就顾客而言,只会注意到自己所关心的商品是否齐备,而不关心的商品再多也没有用,甚至可能被不关心的商品所湮没,而看不见自己所关心的商品。此外,库存量过多时,也会有同样的反效果。因此必须确实做好商品数量管理。
七、补充的原则
(1)陈列架上必须保持一定的最低(最小)陈列量,所谓最低陈列量是指再减少商品时,将导致销售情况的下降,换言之,就是快要缺货的数量,因此,应以在最低陈列量以上来补充商品,才能保证销售的持续进行。
(2)也可以说,补充后的瞬间商品变成了最高陈列量。这就意味着本次的补充量是等于直到下次补充时的销售量。因此当决定补充商品时,必须预估至下次补充时期为止的销售量才行。反过来说,决定补充量的人必须具有能够预测销售量的人来执行。然而决定这种补充的方法将产生另一个问题,如果采用定期补充制时,每次的补充量会有所不同,但如果采用定量补充制时,则每次的补充时间又会变动。站在生产者的立场而言,定量补充会比较方便,但若是成本较高的终端流通点,则以定期补充较好。
(3)连锁店若能将补货原则导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现场工作人员利用该系统的提醒向厂商要货,并在到货时将货品及时上架。
八、库存期范围
(1)所有商品应以先进先出的原则来处理,这是为了保持库存商品新鲜的绝对条件。但是,从现场作业的情形来讲,拿后来补充的商品会比较轻松方便,所以结果常出现后进却先出的情况。
(2)倘若没有先进先出的要求,或无法按照预测销出商品时,务必检视出超过库存期的商品,并且做好明确的标示。
(3)库存期范围按照商品的品质及机能而有所不同。商品部的主办人员务必对自己所负责的商品,决定其正确的库存期范围,并记载于登记表上,其表现方法是越清楚越好。但有些资料不得公开给顾客或竞争对手,应避免使用数字,而可以用符号或颜色来表示。
九、商品的分类
1.分类的条件
(1)在顾客选择立场方便的情况下。
(2)在顾客使用立场方便的情况下。
(3)轻易接受的表现方式,如分类用语。
(4)呈现容易看到的形式,如陈列面宽。
(5)美丽的商品陈列,如形状或色彩。
2.分类的效果
(1)令顾客有商品齐备的丰富及繁荣感。
(2)不必向店员询问也可轻松选购。
(3)增加购买的方便性。
(4)容易进行视觉的商品管理。
(5)商品分类可加强使用诉求,可(节)省推销或说明时间。
以上所述各项商品分类的条件及效果标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时常变更试验而得出具体的心得。有些企业的商品分类因导入计算机后反而形成调整变更不易或考虑成本太高而不考虑改善其分类方式,皆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另外,要加以强调的是,分类并非简单的分开而已,而是对消费者层次及商品管理下过苦心研究之后,所进行的筛选或集中,以成为新的商品群,由此展现对顾客新的确认。
3.分类的次序
首要原则是先决定大分类、中分类及小分类,其次才进行修正与检讨。通常许多连锁店也会配合需要,每年调整分类内容。不过,必须记住的是,无论分类如何变化,或每年进行多次以上的分类调整,都必须在原先设定的商品构成坐标内实施,才不致偏离核心,使分类的行动失去意义。
第二(节)商品编码管理规范
一、商品条形码的概念
商品上可以看到由一组宽度不同、黑白相间、平行相邻的条和空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字符,它代表一定的字母、数字的信息,这些记号就是条形码。条形码是一种特殊的代码,它本身并不表示任何特定信息,而只是采集信息的一种手段。条形码技术就是将商品信息数码化,使计算机能够读取和处理,以达到识别不同商品的目的。
商品条形码最大的优越性是可靠准确,因为每个商品条形码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国家、生产厂商及商品不同,商品的条码都会不同。另外,条形码与价格无关,且不具备防伪功能。
二、商品条形码的种类
目前常见的商品条形码有两种:一种是在美国、加拿大地区通用的商品代码,即UPC代码;另一种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推行的通用商品代码,即EAN代码。UPC和EAN条码系统产生的条码又称自然码。
1.美国商品代码系统(UPC)
UPC条码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美国的UPC条码系统中条形码共有5种版本,分别为UPC—A、UPC—B、UPC—C、UPC—D和UPC—E。
(1)UPC—A,商品中常用的条形码,它由12位数字组成,含义如下:
第1位字符(国别码):代表商品的国家和地区。
第2~6位字符(厂商码):代表商品的生产厂家。
第7~11位字符(产品码):代表商品的代码。
第12位字符(校验码):扫描成功的依据。
(2)UPC—B,用于药品、卫生用品。
(3)UPC—C,用于产业部门。
(4)UPC—D,用于仓库批发部门。
(5)UPC—E,用于商品短码。
2.国际通用商品代码系统(EAN)
EAN条码比UPC更广泛地被大多数国家使用,主要在欧洲国家使用,我国大部分商品采用的都属这种类型,国际物品编码EAN系统协会分配给我国的前缀码为“690”、“691”和“692”。EAN条码系统中条形码共有两种版本,即EAN—13和EAN—8。EAN—13是完整的商品条形码,由13位字符组成;EAN—8是缩短条形码,由8位字符组成。它们的含义如下:
(1)EAN—13条形码。
第1~3位字符(国别码):代表商品的国家和地区。
第4~7位字符(厂商码):代表商品的生产厂家。
第8~12位字符(产品码):代表商品的代码。
第13位字符(校验码):扫描成功的依据。
(2)EAN—8条形码。
第1~2位字符(国别码):代表商品的国家和地区。
第3~7位字符(商品码):代表商品的代码。
第8位字符(检验码):扫描成功的依据。
3.店内码系统
店内码是一种自行印制的仅供店内使用的条码,不对外流通。店内码又可分为两种:
(1)自编条码。即由于商品没有原码,或原码不能扫描,而商店自己编制的条码。
(2)NONPLU码。其运作原理是:在商品销售中,有些商品是以随机重量销售的,这些商品的编码不由生产企业承担,而由零售商完成。零售商进货后,对商品进行整装,用专用设备进行称重,并自动编制成条码,然后将条码粘贴或悬挂在商品上。由零售商编制的商品条码系统,只能应用于商品内部的自动管理。
三、商品分类号码的编码原则
商品的编号栏位应使用几码,并无统一的标准与限制,应依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种而定。但在编号时应预留空间,以便将来扩充。编号的栏位一般有6码、7码、8码三种。
(1)6码的编码原则。单品质多的连锁店可将6位码全部作为商品编码序号,不分大、中、小类,直接表示某一品项;也可以将前2码(00~99)作为小分类,后4码(0000~9999)作为品项序号。
(2)7码的编码原则。第1码为大分类,最多可使用10个大分类;第2码为中分类,最多可有100个分类;第3、4码为小分类,最多可有100000个小分类;第5、6码为品项,最多可以有1000000个品项;第7码为检验码。
(3)8码的编码原则。第1码为大分类,仍然维持最多10个大分类;第2、3码为中分类,最多可有1000个中分类;第4、5码为小分类,最多可有1000000个小分类;第6、7码为品项,最多可以有10000000个品项;第8码为检验码。
四、国际通用商品代码的编码原则
此处所说的代码是指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行的通用商品代码。其编码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