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位企业家是最能领会卡耐基精神的人。有人说,在这位企业家的手里,赞美别人已成为一种异乎寻常的驱动工具。当这位企业家就任造船厂厂长的时候,员工都被他调动起了巨大的热情,他的传记中这样写道:
“从经理到工人,他都很大方地给予嘉奖,称赞工作人员的工作技巧,使受奖的人都觉得比金钱奖赏更为可贵。“
这家造船厂承造的军舰在九天内完工,造船厂里所有的记录都被打破了。老板召集造舰的全体工作人员发布一篇庆功的演说辞,并且赠给每人一枚银质奖章和威尔逊总统的一封信,最后他转向负责监造人,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个金表,亲手交给他,作为小小的纪念。
管理哲理:赞美是一种博取好感和维系好感最有效的方法。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送给饥饿的乞丐。在许多时候,它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
赵普进谏
宋朝的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政绩都是非常明显的。他是一个勤恳的高级行政官员,学问方面却比同级官吏们稍差些。他登上宰相职位以后,其不足的方面被太祖察觉。一天与太祖议政后太祖温和地劝他多看一点书。赵普从此以后手不释卷,退朝以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
太祖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请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着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太祖当然为此很感动。
管理哲理:同样的意思,反复说服,反复渲染,反复强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顽固的对手,这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许允说理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责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夺理,难以请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衷请求饶。
于时,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你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魏明帝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
管理哲理:许允的妻子是聪明的,启发我们在与人说话时,要考虑对方身份和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然后选择最有效的说话方式。
女青年买布料
有个女青年买了块布料,拿回家后看到售货员找的钱不对。但是,又没有把握是人家错了,于是她找了回去,问道:“小姐,这种布多少钱一米?”对方答后,她立即明白是自己算错了。说了句“谢谢”,满意地离开了商店。看来这个姑娘的处理方法是明智的。
管理哲理:当自己拿不准的时候,不要武断地提出否定对方的要求,最好使用投石问路法,先摸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也不迟。
触类旁通法
有一位干部打算调离本单位,但又担心领导当场给予否定,或给领导留下坏印象,以后不好工作。于是他这样提出问题:“书记,咱们单位有的青年干部想挪挪窝儿,你觉得怎么样?”书记说:“人才流动我是赞成的。”他见书记态度还可以,于是进一步说道:“如果这个人是我呢?”“那也不拦,只要有地方去。”这样摸到领导的态度后,不久,他正式向领导提出了调动的申请。
管理哲理:用触类旁通法进行试探,其好处是可进可退,进退自如。此法在交际中有广泛的用途。
经理人技巧课堂
讲好大道理十法
1.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强,愈要注意让事实讲话。否则,就会因为教育对象缺乏感性体验,影响对“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现在有些领导的一些大道理之所以让人听不进去,就在于讲得虚。
2.以小见大。
思想是有差别、有层次的,讲道理也应有层次。缺少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讲道理者应擅长于小事情中讲寓含着的大道理,于近事情中讲可望及的远道理,于浅表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3.反话设问。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二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
4.迂回引导。
正面一时讲不通,不妨搞些“旁敲侧击”。讲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时也可借题发挥,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这样可以避免把讲道理变成简单的演绎论证,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
5.理在情中。
有时讲大道理,教育对象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善于联络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尤其当对方反感情绪较大时,首先要以诚相待,要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基础上,再讲道理。
6.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把大道理与名人名言巧妙地结合,可以把大道理讲得耐人寻味,富有吸引力。
7.谈心渗透。
“大锅饭不觉香”,讲大道理仅靠在公共场合讲,受当时环境气氛的影响,一些人可能听不进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时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对方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
8.语言感染。
以适应教育对象的“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的张力,把道理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内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正确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训练,努力提高表达的技巧。
9.点到为止。
话讲得啰嗦就让人厌烦,听不过去。有些企业领导生怕人家弄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应该视情、因人而定。针对实际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10.言行结合。
一些领导讲道理,对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很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道理,变成付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更好地信服、自觉地接受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
迟来的尴尬
某业务员在与某厂长谈判,谈判告一段落。
业务员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问对方是否还招收业务人员。对方说:“我们厂的效益不错,想来的人很多。可是目前我们一个人也没有进。”
“噢,是这样。”在对方的否定答复面前,他一点也没有感到尴尬,但是已达到了试探的目的。
管理哲理:试想,如果一开始前,他就以郑重其事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个问题。如果遭到对方的拒绝,那现场的气氛就可想而知了。
顺便的拒绝
小赵随周厂长去拜访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在谈完正事之后,小赵趁机说:“万老,我很喜欢您的字,如果您在百忙中能给我写一幅,那就太好了。”
万老说:“近来我身体不太好,以后再说吧!”
很显然这是在拒绝,但是,由于是顺便提出的要求,小赵并不感到尴尬。
管理哲理:很多情况下,顺便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要说的真正意图。但是,由于使用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顺便一说,就使自己变成更主动一些,有退路可走,可以有效防止因对方否定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真假玩笑
有一位同事到一个经理家做客,看到他家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因当时的彩电很紧俏,便想请他帮忙,但又怕人家不给面子,于是就用打哈哈的方式说:“好啊,你们都看上彩色的了,我还是在黑白时代呢,能不能帮忙也弄一台,大经理?”
经理为难地说:“哎呀,你还不了解行情,现在是一台彩电,要搭十台黑白的呢……”
他见此情形,马上说:“瞧把你吓坏了,我不过和你开个玩笑,你就是给我买,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就这样他适时转弯,避免了遭到拒绝的尴尬。
管理哲理:这种打哈哈方式,真真假假,同样也可进可退。在熟人、朋友、同事之间较为多用。
说远话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对于这样的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越来越危急,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着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压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便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管理哲理:如果把两个人面对面置于一个尴尬场面中,却又不留回旋的余地,显然是不适宜的。说远话就是人为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探听开场白
李某刚刚托好友张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的传闻,又不知真假,就到张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李某开口道:“老张到底是怎么回事?”果然张夫人长叹一声:“唉!胃病又犯了,昨天送医院了。”
原来如此!如果李某实话询问张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会如何?李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张局长真的被捕了,他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如果张局长一切平安,她会莫名其妙地反问:“怎么回事?”他则可转而掩饰:“听说他想调动?干得好好的,又何必……”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
管理哲理:做老实人说实话,应不失为一条准则,但直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特别有时连自己也不明白要说的是不是实话,那就得像李某那样做。
诱导对方开口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退款,太刺激赵某的夫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要干的活,早一天好一天。”
看来,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却还豪气中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夫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管理哲理:尴尬与否,有时是相对的,而不是相互的。同一句话,有人说出来却可以自然而然。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