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李广以道家之术惑帝,对此史书中虽乏明述,但是从当时情形分析,他很可能引导明孝宗朱祐樘游宴宫苑,习道家养身之术。大约从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起,明孝宗朱祐樘视朝渐晏,至十年前后,游宴及崇道烧炼最为突出。这一年二月间,内阁首辅徐溥等人送上了一份言辞极厉的奏疏:旧制,内殿日再进奏,事重者不时上闻,又常面召儒臣,咨访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参之外,不得一望天颜。章奏批答不时断决,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经筵进讲,每岁不过数日,正士疎远,邪说得行。近闻有以斋醮修炼之说进者。宋徽宗崇道教,科仪符箓最盛,卒至乘舆播迁。金石之药,性多酷烈。唐宪宗信柳泌以殒身,其祸可鉴。今龙虎山上清宫、神乐观、祖师殿及内府番经厂皆焚毁无余,彼如有灵,何不自保。天厌其秽,亦已明甚。陛下若亲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福祥善庆,不召自至,何假妖妄之说哉!自古奸人蛊惑君心者,必以太平无事为言。……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若复不言,谁肯为陛下言者。
这份奏疏言辞激厉,目的在于劝说恢复皇帝勤政传统,以多接触儒臣而远内侍。与这份奏疏几乎同时,侍讲王鏊在侍经筵时,也有针对地讲到了周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之事。
后世史家在论及有明一代政事时,认为:“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意思是洪武、永乐开国,姑可不论;仁、宣之治,国力强盛,至正统以后,外有瓦剌之扰,内有农民起义之忧,交困之势,堪为疲敝。至成化朝,后宫干政,宦官当道,朝臣多小人,似颓势已定,而明孝宗朱祐樘登基之后,挽定局面,清宁朝序,一时间内外无忧,难怪后世史家称之为“中兴令主”,以弘治朝为“中兴之世”。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明孝宗朱祐樘去世。据说,明孝宗朱祐樘因为偶染风寒。太监张瑜、太医院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人不诊视就开药,致使明孝宗朱祐樘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死前,明孝宗朱祐樘遗命大臣:“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这时,明孝宗朱祐樘儿子朱厚照年15岁,后来继朱厚照之后而入承大统的侄子朱厚熜还未出生。当时,“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同年十月,明孝宗朱祐樘被安葬在泰陵。
身后谜团
朱祐樘终老娶一妻之谜
明孝宗朱祐樘的后宫生活与他父亲明宪宗朱见深截然不同。明孝宗朱祐樘不仅没有宠妃,而且甚至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孝宗朱祐樘只同张皇后有性关系,有史料证明,正德帝朱厚照的生母便不是张皇后,而很可能是宫女郑金莲。明孝宗朱祐樘的这些做法显然向人们证明:他是一位严守道德规范的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终其一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照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明孝宗朱祐樘的一生中只有一个皇后,而且没有其他的嫔妃。
皇后张氏,兴济(今河北沧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后选后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于平民之家。张氏的父亲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张氏出身于这样的读书人家庭,家教自然还可以。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初六日,张氏与时为皇太子的明孝宗朱祐樘成婚。同年的九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张皇后在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长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明武朱厚照一生下来,面貌非常清秀,“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举止非常。因此,明孝宗朱祐樘对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对于张皇后自然更是宠爱。晚明学者黄景昉说:“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皇帝、皇后像民间的夫妇一样,每天一同起居,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见。
身处粉黛成群的后宫中,明孝宗朱祐樘这样的情形的确让人费解。原因可能明孝宗朱祐樘本人性格温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于男女之事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明孝宗朱祐樘幼年为避万贵妃的迫害,6岁以前一直是秘密养育于宫中的安乐堂内。明孝宗朱祐樘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随之而来的宫闱斗争,可谓体会深切,有切肤之痛。所以,这可能是明孝宗朱祐樘不愿有过多嫔妃的另一个原因。
张后本人的性格也许较为活泼,对明孝宗朱祐樘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史称张后“骄妒”,从后来她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张后确实绝非庸常之辈。
本来,皇帝广纳嫔妃是极正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大臣也不会反对。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二月,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淑女,等明孝宗朱祐樘服除后在其中选两名女子为妃。当时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就上言说:“六宫之制,固所当备。而三年之忧,岂容顿忘。今山陵未毕,谅阴犹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说,皇帝选妃,自然是应当的。但是,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丧的草庐还是新的呢,怎么就谈起选妃的事来了?明孝宗朱祐樘号称以孝治天下,曾经定下了为明宪宗朱见深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鸣钟鼓,不受朝贺,朔望宫中素服”。因此,谢迁既有这么一说,选淑女以备嫔妃之选的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后来主编《孝宗实录》的焦芳借此非议谢迁,认为谢迁这样的举动是为了讨好当时的中宫张皇后。但是,也有人为谢迁辩解说,谢迁谏选淑女,不是禁止明孝宗朱祐樘这么做,而是请皇帝缓一缓再做,其实也合情合理。但无论如何,因为谢迁这么一来,后来选妃的事虽屡经提起,却都没有得到明孝宗朱祐樘的同意。因此,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始成为太子妃的张氏,非但在同年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正式成为皇后,而且集专宠于一身,直到孝宗去世。
明孝宗朱祐樘夫妇的伉俪情深,虽然令人羡慕,却对弘治朝以及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些影响。从明孝宗朱祐樘本人的意愿看来,这些影响应当都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明孝宗朱祐樘夫妇感情之专一,造成了皇帝的子嗣相对地较少。张皇后一生中为明孝宗朱祐樘生了两子三女。但是,皇二子朱厚炜与皇长女太康公主,先后夭折。因此,明孝宗朱祐樘只有明武宗朱厚照一个传人。后来,明武宗朱厚照又没有儿子,所以孝宗的血脉便绝了。这在16世纪初期的一些大臣们看来,一个如此贤明的皇帝竟然无后,实在是令人痛心。后来,一帮大臣非要继明武宗朱厚照之位的明世宗称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不无有这种为明孝宗朱祐樘立后的心态在。明孝宗朱祐樘单传,明武宗无子,明世宗以藩王身份入继,这种情况引发了明代中期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对明中后期的历史影响深远。
明孝宗朱祐樘朝另一大弊病就是外戚势力的膨胀,明孝宗朱祐樘不但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终其一生没有临幸过其它嫔妃,而且对张氏一家都非常好,但是张氏偏偏是那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张氏先是强迫明孝宗朱祐樘封自己的父亲为伯爵,不久又进封为侯爵。张氏的两个弟弟也被受爵。而且,张氏的这两个弟弟比姐姐更加贪婪,他们仗着自己外戚的地位,到处为非作歹,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使得许多农民都流离失所,为后来农民的起义埋下了祸根。他们还倒卖官盐,当时的盐是国家垄断产品,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张氏兄弟以此牟利,极大地影响了国库的收入,明孝宗朱祐樘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也只好听之任之。
也许,在明孝宗朱祐樘看来,张氏兄弟虽然有过错,但毕竟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一般的小过错能宽免就宽免了。当然,明孝宗朱祐樘也知道放任张氏兄弟的后果,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诲来使二人收敛。有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游幸南宫,皇后、太子、皇后的母亲金夫人以及张氏兄弟陪同。席间,皇后、太子及金夫人离席。明孝宗朱祐樘便将皇后的弟弟张鹤龄单独叫来。人们远远地看到张鹤龄摘下乌纱帽向皇帝叩头。从此以后,张氏兄弟的行迹较为收敛。张氏兄弟,后来在正德朝和嘉靖朝之交接期间,因为拥护明世宗登位,曾经非常受明世宗的宠幸。但是,二人最后的命运让人嗟叹:张鹤龄被关在狱中死去,张延龄被杀于西市。这固然有明世宗忘恩负义的因素,但二人的骄横无法,无疑是授人以柄。
张氏的晚景凄凉,不堪言说:先是失去了丈夫明孝宗朱祐樘,而后失去儿子武宗,再遭侄子明世宗之逼迫,不得不哀求明世宗放过自己的两位弟弟。但是,在张氏生前,张鹤龄死于狱中。张氏死后的第五年,张延龄被杀于西市。皇权的尊贵与无常,张氏都有切肤之感!
与世界同步
睁眼看世界
1488年,葡萄牙探险者迪亚斯发现南非的好望角,开辟了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西航路。
1490~1576年,意大利画家提香在世。代表作有《圣母升天》、《酒神节》等。
1492年,热那亚探险者哥伦布率领舰队到达美洲加勒比海,后被誉为“发现新大陆”,哥伦布当时误以为是到了印度,于是将加勒比海上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把美洲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
1493年,西班牙开始在美洲建立了殖民据点,开始形成了西班牙殖民地。
1493年,西班牙与葡萄牙协议划定了两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次年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将两国势力范围分界线向西移,是为托尔德西拉斯线,又称“教皇子午线”。
1494~1553年,法国小说家拉伯雷在世,著有《巨人传》。
1494年,意大利出版帕西奥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系统地介绍了体现复式记帐原理的簿记方法。
1498年,葡萄牙探险者达伽马航行到了印度,开辟了由西欧通往东亚的新航路。
1499年,奥斯曼征服了巴尔干半岛。
15世纪末,英格兰贵族开始大规模圈点农村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将之改为养羊的牧场,史上称之为圈地运动,为日后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