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拥有优秀的品质,但没有智慧,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人光有智慧却没有好的品质,我们却说他是阴险的人。由此不仅说明,好品质与智慧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而且说明在品质与智慧之间品质更为重要。
1什么是品质
品质有两个定义:一是指产品合乎要求,零缺陷;一是指人的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即道德品质)。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人的品质包含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外在因素包括: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尊老爱幼,遵纪守法。
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善良、宽容、乐观等。有时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品质不好,就是说他的行为违背了人们对道德品质的基本看法。
道德品质也简称品德,品德和道德是两个概念。道德是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体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首先所属范畴不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其产生、发展、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别人是否具有社会道德为转移。当一个人按自己所处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去行动时,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赞许,反之则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自己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品德虽然也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及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条件制约之外,还要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品德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将随着个体的产生、成长、死亡而发生、发展乃至消亡。其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因此道德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其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社会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因此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
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的标准,品德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离开社会道德准则谈不上个体道德品质。个人的品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影响下,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将社会道德准则内化后形成的。因此,品德是社会道德准则和要求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个人品德的培养有赖于社会风气,反之,社会风气又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道德是本质的,品德是外表的。品德是道德的外在体现。
2什么是智慧
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还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智慧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案例精选
[描述]
两个工人在炎炎烈日下挖水渠。
工人甲对工人乙抱怨说:“为什么我们在干活,老板却在树阴底下乘凉?”
“我也不知道,我去问问他!”
工人乙走到老板身边,说:“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你却在乘凉?”
老板看了他一眼,说:“因为我有智慧。”
“什么是智慧?”工人乙不解地问。
老板站起身,说:“好吧,让我告诉你。现在,我把手放在树上,你用你的拳头狠狠地打。”
这个工人用尽力气打过去,老板却迅速把手收回。工人的拳头一下子砸到了树上。老板得意地说:“这就是智慧。”
工人乙垂头丧气地抱着肿痛的手走回来。
工人甲凑过来,说:“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他有智慧。”
工人甲追问道:“那什么是智慧呢?”
“什么是智慧?让我来告诉你。”工人乙边说边把手放在自己的脸上,“来,用你手里的铲子狠狠打我的手。”
[点评]
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工人乙显然还是不知道什么叫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智慧”这个词,许多人都说自己有智慧,所有的人都渴望智慧。在各种文学、历史、哲学及科学技术的著作中,都显耀着智慧的光芒。但是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说智慧是知识,认为知识越多,智慧越多。而我们今天处于信息大爆炸时期,似乎所有信息都是真理,仿佛我们离开这些信息,就无法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说明你掌握的知识越多,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掌握了智慧。有的人虽然知识丰富,但是智慧不足,无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有的人知识不多,但是却无所不能成为奇才。
还有的人认为智慧就是聪明,许多书上都曾将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或“智谋”,于是人们就将聪明延伸为精明,以为精明就是聪明。西班牙哲学家雷蒙·潘尼卡曾指出:“智慧说,我和精明并不是同一回事。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经历又超越它们并且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
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还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
《辞源》解释“智慧”为:“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之意译,有彻悟意。”佛教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里面的第六度——般若是六度的核心。而般若就是智慧。基督教认为,智慧是认识人类自身罪性与有限性的事实,是拥有博爱、诚实、圣洁与良善。
有人分别从“智”和“慧”考察:“智”就是决疑断惑,慧是考察切要。《新华字典》第10版中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还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处理事情的心境和手段。
那么聪明为何不是智慧?因为聪明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毁灭自己。
案例精选
[描述]
从前,有一匹驴子。它驮着两袋盐一直走!它感到自己很累。当它走到一条小河之时,它一不小心摔倒河里,但马上站了起来。就在这时,它感到自己身上的货物好像变轻了,好像跟没有驮着什么似的。于是就高高兴兴地走了起来!就在以后的几次驮货物之中,每路过小河之时,它总是跳进去。而这一切,直到驴子驮棉花之时才改变。这一次,驴子驮着两袋棉花。由于棉花本来很轻,所以驴子快快乐乐地走着。不久,驴子看到前面有一条河流。于是它又飞快地走到河边,轰的一声跳进了河里。可是这一次驴子再也没有出来。此刻的驴子感到自己的背部很重、很重。它在想为什么?我前几次路过小河之时也是这样跳进去的呀!为什么这次我再也出不去呢?就这样,驴子被压死了。
[点评]
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因为自作聪明,恃才傲物的人被杀的例子不少呢,如杨修,因为自作聪明,总是拆曹操的台,最后招来杀身之祸。
而智慧则是不同的,它是认知人生及宇宙真实的能力,有了智慧必然能了解真相。智慧是一种洞察,它不会害人,也不会害己。
聪明属于个体意识,而智慧是超越个人可以达到某种修真的境界。智商高的人拥有聪明,但不一定拥有智慧,相反,愚蠢的人或许没有聪明,但是可能拥有智慧。
案例精选
[描述]
过去,有一个很傻的流浪汉,许多人都喜欢拿他开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心放一个五元的硬币和一个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的那一块,他从来不知道挑十元的。大家看着都笑,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都笑他的傻。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慈心的老妇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
不料,那位傻瓜说:“如果我拿十元,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了。”
[点评]
在这个故事里,流浪汉是有智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与智商无关。《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智商应该是很高,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智商很低,却获得了非凡的人生。
3过度的赞美是变相的讥讽,过度的谦虚是变相的虚伪
赞美和谦虚都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案例精选
[描述]
一天,乌鸦找到了一块肉,飞到树上,准备慢慢地吃。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抬头看见乌鸦嘴里衔着肉,眼珠儿一转,心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肉弄到手。
狐狸笑眯眯地说:“啊!美丽的乌鸦,你的眼睛多么灵活!羽毛多么漂亮!身材多么好看!你的嗓子一定很甜美,你能给我唱支好听的歌吗?”
乌鸦听了狐狸恭维的话,心里美滋滋的。她想,唱歌还不容易!连忙张开嘴,“哇”地叫了一声,哪知嘴一张,肉就掉了下去,狐狸一口把肉接住了,说:“谢谢你!乌鸦,你的歌声真好听!”
[点评]
狐狸虚伪的赞美让乌鸦信以为真,以为自己的歌声真的很动听,却不知狐狸只是为了骗取它嘴里的肉。在这里,乌鸦丢失的只是一块肉,狐狸却暴露了其虚伪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