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2008900000005

第5章 汉广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①休:歇息,休息。②思:助词,无实义。③汉:汉水,流入长江。④游女:一说指汉水中游水的女子,一说是指汉水之中的女神。⑤江:指长江。⑥永:指江水很长。⑦方:此处指乘筏渡河。⑧翘翘:指树枝高大挺拔而出。⑨错薪:指杂乱的柴草。⑩刈:割。楚:荆条。秣:指喂马。蒌:即蒌蒿,是一种生长在水泽里面的植物。驹:指两岁左右的小马。

【译文】

南边有棵高大的乔木,树下却不能歇息乘凉。汉水中有位女神,却没有办法接近。

汉水奔流宽广,无法游过去。江水悠悠太长,不能乘筏渡过。

处处杂木乱草丛生,只割取其中的荆条。姑娘就要出嫁,先把乘坐的马儿喂饱。

汉水奔流宽广,无法游过去。江水悠悠太长,不能乘筏渡过。

处处杂木乱草丛生,只割取其中的蒌蒿。姑娘就要出嫁,快把乘坐的马驹喂饱。

汉水奔流宽广,无法游过去。江水悠悠太长,不能乘筏渡过。

【启示】

一位砍柴的樵夫,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就要出嫁的美丽姑娘。樵夫虽然爱慕她,却知道不可能和她在一起。于是,樵夫唱起了山歌,用歌声。说出他内心的失落,和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之苦。

【典故】

苏武持节牧羊汉代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经常侵扰中原边界。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率兵进行反击,将匈奴逼退到大漠以北,至此,大汉和匈奴互通使节。匈奴单于很不守信,常常扣留汉朝使节,这令汉武帝大为恼火,于是汉朝也不时扣押匈奴使者。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出使匈奴,打算与匈奴修好。他们护送着之前被扣押的匈奴使者及大量金银绸缎等礼物,来到匈奴,进见单于。

单于身边有个叫卫律的谋士,原是汉人,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时被单于扣押,因无法忍受牢狱生活,便归降匈奴,在单于身边出谋划策,死心塌地。卫律有个部下名叫虞常,是个忠于大汉的热血汉子,一直在找机会除掉卫律,以便回归汉朝。此时,正好苏武到来,副使张胜与他是旧识,于是两人密谋想杀死卫律。谁想这一计划被手下泄露,密告了单于。单于随即下令将虞常逮捕,交卫律处置。

卫律严刑拷问,才知道是虞常、张胜二人要定计害他。这时,张胜已自觉逃脱不过,就来拜见苏武,他把与虞常合谋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请求上策。苏武非常生气,对张胜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才来向我报告,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不过,想必我也是要被牵连了。”苏武看看张胜,微微叹了口气,又对张胜说:“我们都是大汉派来的使者,代表大汉皇帝出使匈奴,如果给单于押到公堂上受审,那做人的颜面何在?大汉的颜面又何在?还不如趁早自杀了好。”话音刚落,就见苏武拔刀出鞘,向自己砍下,还好被张胜和随员常惠拦下,夺去他手中的刀,把他劝住,但大家都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过了一天,卫律提审虞常和张胜,并请苏武进帐旁听。当着众人的面,卫律杀死虞常,威胁张胜和苏武。张胜胆小害怕,当即下跪求饶,承认是自己与虞常同谋。单于下令把苏武幽闭于地窖之中,不给任何饮食。这时,正值入冬时节,大雪纷飞,苏武在地窖中饥寒交迫,但却从未想过投降匈奴。饿了,他就嚼毡毛充饥;渴了,他就捧白雪止渴。

过了一段时日后,单于见苏武并无降意,就叫人放苏武出来,又以封王赏地、美女金银诱惑他。苏武仍不为所动。单于气急败坏,可又无可奈何。这时卫律又出歪计,建议单于把苏武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说那是个不毛之地,苏武一定无法生存。于是单于下令放逐苏武,只给他一些公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苏武明白单于只不过是想长期监禁自己,逼迫自己投降。

北海终年白雪,人迹罕至,荒芜凄凉。苏武带着他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及那群公羊,生活得凄凄惨惨。这趟“北海之行”长达十九年,由于风侵雪蚀、忍饥耐寒,苏武早已从铁血硬汉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公元前89年),汉朝与匈奴和亲互好,提出要匈奴放回被扣押的汉朝使节。匈奴欺骗汉朝苏武已死。汉昭帝又派人去匈奴探听消息,才得知苏武被流放北海,并未死亡。于是,汉朝派人传出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打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有一封信,写着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话。单于听到传言大惊,担心汉朝皇帝怪罪,只得承认苏武还活着,并派人将苏武送回汉朝。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须发皆白的苏武才回到长安。汉昭帝立刻下令,拜苏武为典属国,重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