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爱上咖啡师
2010300000006

第6章 咖啡师群英会(1)

本章浓缩了多位在咖啡领域的优秀从业者的智慧,听听他们的咖啡故事,让他们谈谈对于咖啡、咖啡师和咖啡馆的看法,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中既有咖啡业界的前辈专家,也有活跃在世界各地咖啡馆的杰出华人咖啡师,还有刚入职不久的新新咖啡师,以及已迈上创业之路的咖啡师,可谓是一场精彩难得的"咖啡师群英会"。

1.林瑞志:200万杯咖啡出品传奇

林瑞志(SammyLin),福建福州人。

2000年来到纽约,打杂于意大利咖啡馆VIAQUADRONNO,得良机跟随一意大利咖啡师魔鬼训练1周,开始了咖啡师生涯。

自学各类咖啡知识,数年后凭借独创的"圈围法"渐为人知。2004年至今供职于纽约名店BOTTEGADELVINO,是一位非常资深且技术精湛的华人咖啡师,其咖啡作品堪称艺术。此外,他从业至今吧台出品咖啡已超过200万杯,令人惊叹不已。

咖啡师要广泛涉猎、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咖啡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为他人做美味咖啡,让顾客从你的出品和服务中得到乐趣。对咖啡师自己来说,这个过程或许不会有太多享受,甚至可能艰辛,这也是咖啡师有别于咖啡发烧友的地方。

现在国内年轻的咖啡师们自我提升意识很强,我觉得这是好现象。咖啡师不断给自己新目标、新要求,这是推动自己进步的行为。很多优秀的咖啡师正是因为博学而不断创造新高度。如果只是钻研自己的成名技,只会把自己困住,所以咖啡师在咖啡领域要博学多才,咖啡产业上下游都要积极创造机会去涉猎。

2.李青朋:咖啡己流进我的血液里

李青朋,2011年百瑞斯塔咖啡师大赛深圳分赛区第二名,华南区决赛第三名,中国总决赛十六强选手。2012年粤港澳咖啡师大赛第三名。

"既然选择了,跪着也要走完!"

2005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我接触到了咖啡。回想起8年来的漫长学习之路,有开心也有失落。每当想放弃时,我总会想起我姐说过的一句话:"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既然选择了,跪着也要走完!"这句话成了我坚持的动力。

2011年,在好友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百瑞斯塔咖啡师大赛。比赛结束后总结比赛经验,我发现想做一名优秀的咖啡师必须全能。于是,我做出一个决定:辞职来到一家不到40平方米的自家烘焙咖啡馆学习烘焙。在这里我接触到了40种以上的咖啡生豆。这1年虽然没有工资,但我很开心,我学到的东西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我每天沉浸在咖啡世界里,白天上班,晚上看咖啡书,已经成了我的习惯,连梦中也是咖啡。

现在的我把比赛当成一种锻炼、一种分享、一种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是一种证明。我知道咖啡之路还很漫长,这是一条要花费终生时间的学习探索之路。我坚信我会一直走到最后,因为咖啡己经流进我的血液里。

3.蔡廸男:从爱好到坚持,再到固执

来自台湾云林的咖啡师蔡廸男目前在北京工作,是业内公认的专注于虹吸壶制作的咖啡大师,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咖啡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对于咖啡从爱好到坚持,再走到了固执"。

当初因为一本《相约在台北咖啡馆》的图书,蔡廸男开启了在台北巷弄间探寻书上各个咖啡馆的想法,并在此过程中渐渐爱上咖啡。在当时精品咖啡馆的代表--"相思李舍"2年的义工启蒙,坚定了他的咖啡之道。后来在玛汀妮芝咖啡馆工作,半年出品意式咖啡、2年出单品咖啡,现在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除了技能的锻炼,他更乐于与客人分享交流当时在台湾仍属陌生的精品咖啡。

咖啡师要用心于细节,乐于分享

蔡廸男认为,在一个业界资讯与资源如此容易获得的当下,咖啡师不能被商业运作冲昏了头脑。出品的好坏来自于技术的熟练,更取决于对细节的用心。咖啡师需要时时保持对于咖啡的热情并耐得住寂寞。

咖啡师行业的有趣并不在于能做很多很好的咖啡,而在于能跟走进咖啡馆的人分享彼此的感受。

4.吴亚莲:不仅仅只是在做咖啡

吴亚莲,女,厦门鼓浪屿禇家园咖啡师,2013年第十一届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赛区冠军。

咖啡师的真谛在于服务顾客

从事咖啡行业5年了,现在回头想想,什么是咖啡师呢?

这或许是一个很空泛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个人觉得服务是咖啡师职业技能中最基础的部分。也许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屑或者以为是我在推诿。其实并非如此,平凡能磨练人的性情,平凡中才能见到细节,平凡中也蕴含着真理。

端盘子、洗杯子、点单只是他们所看到的事物表象,在这一过程中和客人的交流与沟通才是最深层次的服务。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客人对咖啡的喜好,向他们分享自己对咖啡的认知和理解,并从他们对咖啡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更有效率地去学习提高。

在我看来,咖啡师,不仅仅只是在做咖啡。

5.张寅喆:学习能力与服务意识

张寅喆,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人咖啡师,2013年第十一届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赛区季军。

咖啡师的兴趣与学习能力

咖啡师职业其实并不特殊。究其根本,还是属于服务行业。服务好顾客,出品合格,并按照咖啡馆的要求完成各类事项就可以了。当然,它也有特殊的一面,因为咖啡口感是比较主观的,而且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功底。尤其后者,对于新入行的朋友来说,总觉得门槛较高。实际上据我了解,或者我如果有一家咖啡馆,你的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你的学习方法和对咖啡的热情才更重要。

对于一家对咖啡有相当要求的咖啡馆来说,咖啡师早期学的很多传统技术并不是要推翻,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概念,需要不断思考学习,而兴趣是让咖啡师保持长期思考的关键。此外,兴趣爱好往往会影响到你对顾客的态度。

咖啡师的服务意识

咖啡馆其实与餐馆、茶馆没有本质区别。咖啡师除了做好咖啡外,相应的清洁、与顾客的交流显得额外重要。这些可能是没法教的。

我在早期的几家咖啡馆业务培训中,总不太愿意去说,"要面带微笑向顾客问好",因为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令我惊讶的是,很多咖啡师对咖啡充满了热情,但对顾客往往是能不交流则不交流。有些咖啡师信誓旦旦地跟我说,工资不重要,只要给我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即可。但实际上这句话等同于:"咖啡馆的生意和我无关,老板给我练习的豆子和牛奶就够了!"这样一来,老板还敢用你吗?

我听过很多咖啡馆老板有着这样的感慨:新来的某位咖啡师技术不错,但匠气太重。所谓匠气,一个是说做事情不动脑筋,另一个则是不太愿意和人交流。

6.李洋:咖啡师里的独行侠

籍贯天津的李洋(Leon)现居住于美国加州洛杉矶,他既是一名咖啡师(HeadBarista)和拉花玩家(latteartist),身上还有咖啡生豆买手(ProfessionalGreenbuyer)、生豆品鉴师(Q-grader)、烘焙师(Certifiedroaster)等多重标签。

结缘咖啡到走遍洛杉矶大小咖啡馆

因高考成绩不佳,上不了大学,于是李洋自学了1年英语后毅然出国。他先后到了塞浦路斯、土耳其、美国等国家,学习酒店餐饮管理专业。直到2007年在芝加哥读书期间,为了节省开支,李洋在一家小咖啡馆打义工以换取基本生计--免费暂住在老板家的地下室。在此期间,李洋接触了咖啡,并且慢慢地热爱上了拉花艺术,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毕业后,李洋来到加州洛杉矶,就职于Gyu-kaku牛角日本烧烤料理公司,做餐馆经理助理。做了不久因感觉工作毫无意义,"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就跳槽去了洛杉矶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打工,Venicegrind,TiagoEspressobar,Springforcoffee,Cognoscenticoffee,TazaCoffeesocialhouse等咖啡馆都曾留下了他的身影。

专程去产地挑选比赛咖啡豆

2012年,李洋还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代表中国参加了危地马拉的COE(CupOfExcellence,优胜者杯)。

2013年,出于对咖啡师职业难以割舍的爱,李洋决定回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咖啡师大赛中国赛区决赛。赛前他专程去了趟哥斯达黎加为自己挑选比赛专用咖啡豆。这一点在所有参赛咖啡师中是绝无仅有的。

咖啡师的服务和产品意识缺一不可

在李洋看来,咖啡只不过是杯饮料而已,消费者可以选择它也可以不选择它。没有必要把咖啡定义得很高深、玄妙。而作为咖啡师等职业咖啡人,从如何选择好的咖啡生豆,到如何经历好的烘焙,再到如何进行高水准的冲煮,最后再到如何服务于个人,这个完整的流程都必须详细了解。

作为一名咖啡师,不仅需要好的制作咖啡的手艺,更为重要、也经常被很多咖啡师忽略还有服务意识。咖啡本身属于餐饮业,其核心就是职业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产品,这两者是不能脱节的。

7.王德彬:把自己的理解和热情融入咖啡

王德彬,广州小意café咖啡师。

说起咖啡,我很早就有兴趣了,但当时只把它当做一种外国文化而已。

2010年,我真正开始了对咖啡的认识之路。

迷上咖啡

刚开始时,我是用最原始的实验方法,选择不同温度、不同手法不停地煮,希望能找出一点规律来提升咖啡品质。从强忍着苦涩到最后品尝到咖啡那一丝丝的甜味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香气,我承认,我迷上了咖啡!后来,我甚至发展了几位铁杆粉丝,让他们从此远离了速溶咖啡。很明显,咖啡要让更多人认识,需要耐心和时间,而咖啡也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无论你喝不喝,咖啡香都会在你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你看看我对咖啡的热情吧!"

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努力地达到别人总结出来的技术标准时,我们也越来越少感受到咖啡本身,一切只为做到参数上的达标,其实并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咖啡。

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客观地研究咖啡。当时,在国内能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我也仅限于自己的知识,以及和身边的一位化学爱好者一起讨论研究。现在,各方面资料来源丰富起来,我已经在流体力学、多孔质的传质传热学、味道的分子生物学上找到了与咖啡冲煮、味道表现相关的知识。这让我对咖啡有了自己的理解,所有的冲煮手法,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经常有人会问我:"咖啡有什么好喝?"我的回答是:"你看看我对咖啡的热情吧!"咖啡师不仅是为了制作咖啡,更要把自己的理解和热情溶入咖啡。所以,一杯咖啡的好坏,取决于咖啡师的热情与理解。当然,单纯的热情还不够,咖啡师应该勤于思考,敏于实践,找寻咖啡背后的那些秘密,再微笑着奉献给客人。

8.章鑫:用心做好每一杯咖啡

24岁的章鑫是来自上海的自由咖啡师。之所以称之为"自由咖啡师",是因为他从业时间并不长,是从办公室文职转行做的咖啡师,且目前还处在半工半读状态,并没有固定于某个咖啡馆。

像章鑫一样从业时间还不足2年的咖啡师群体越来越大,他们无疑是未来中国咖啡师的主力军。现摘录几段他关于咖啡的叙述,供读者对这一人群的心态管中窥豹,或许不少细节能令人产生共鸣或引起思考。

关于二次奶和废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