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三经
2012100000041

第41章 有智不如“无”智,要循章而动(1)

藏字还在于顺应时机,不去刻意地雕饰什么,藏就是循章而动,比如冬眠,在乎环境而已。有智不如“无”智,因为有时智慧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无”智吧,说不准事就好办了。

1.大勇若怯,真聪明,假糊涂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真人不露相,这是一种智慧人生。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智慧人生!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处可见,在不少旅游点,他的这幅字到处悬挂,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对于郑板桥来说,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于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硬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面对现实,要学会像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2.深藏不显,迂回智取

“装愚”之高明就在于没有人会把一个愚笨之人看作自己的对手。稀里糊涂,懵里懵懂,傻乎乎、笨兮兮的,谁都会把他看在眼里呢?然而,就在人们整容貌、摄衣冠而准备“登位”之时,不曾想“愚人”已坐于上面俯视,笑盈盈的,全无昔日之“愚”相。

安禄山就是个非常善于“深藏不露”的高手。为了“起事”,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安禄山故意装出一副痴直和笃忠的样子,赢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对他毫不防备。

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安禄山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飞下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来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唐玄宗竟然信以为真,并更加认为他憨直诚笃。

安禄山是东北混血少数民族人,他常对玄宗说:“臣生长若戎,仰蒙皇恩,得极宠荣,自愧愚蠢,不足胜任,只有以身为国家死,聊报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场,玄宗与安禄山相见,安故意不拜,殿前太监大声呵斥道:“安禄山见殿下何故不拜!”安禄山假意惊叫道:“殿下何称?”玄宗微笑说:“殿下即皇太子。”安禄山又假装不明白似的问道:“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又是什么官?”玄宗大笑说:“朕百年后,当将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禄山这才装作刚刚醒悟似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该万死。”并向太子补拜,玄宗感其“朴诚”,大加赞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以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禁宫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更加宠信他,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给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深藏不露”的假相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等要职。

于是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毫不设防,安禄山的阴招得手,便紧接着采取突袭的办法,燃起了“安史之乱”的大火。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长安和洛阳。

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10余万兵力,不及唐军一半,但唐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8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和平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一路进兵,步骑精锐沿太行山东侧的河北平原进逼两京,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33天时间。像安禄山这样的深藏不露,要保持戒心,加以甄别。

无独有偶,懂得装疯卖傻、深藏不露的人,在崇尚直来直去的西方也同样存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丹麦王子在见到冤死的父王的鬼魂之后,被神灵告知其母后与接替王位的叔父有奸情,叔父谋害了自己的父王。得知真情的哈姆雷特异常震惊,言谈举止之间自然露出了疑惑,他突然的反常变化被敏感的叔父发觉,本来就做贼心虚的叔父害怕阴谋被揭露,便想用对付老国王的方法对付王子,找机会害死哈姆雷特。

此时,哈姆雷特的处境非常险恶,稍有不慎,即会招致杀身之祸。为了赢得时间和机会,揭露阴谋,为死去的父王报仇,他含羞忍耻,装成疯子,整天在宫廷内外游荡,说些谁也听不懂的疯言痴语。但心底之下,却在细心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甄别善恶,区分真伪,随时为复仇做着准备。

他的计划成功了!篡权的叔父放松对这个“疯”王子的戒备,哈姆雷特终于得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揭穿了一场宫廷大阴谋,杀死了敌手。虽然哈姆雷特最后也死于剑下,但他装疯卖傻的方法却取得了成功。

当你所采取的战略处于被动、受制于人的时候,若想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就应当不动声色,继续保持哀兵弱者的姿态,甚至装出臣服的样子,暗中准备,然后利用对方的疏忽,以先弱后强的方式,开辟另一个新战场。因忘形于胜利所带来的得意,对你的反击,对方势将手足无措,无计可施。

3.藏起锋芒,过关再说

为人处世,在环境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可以采取装疯卖傻、装聋作哑、将错就错等糊涂的方式蒙混过关。想办法蒙蔽敌人的视听,不让敌方了解我方意图,这是取胜的根本保证。

现实社会,动刀动枪的战争不常有,但在人性丛林里,战争天天上演,有时候你是强者,但在某些状况之下,你却又是个“弱者”。当你是“弱者”时,苦斗无益,徒费心神而已,因此与其直接苦斗,不妨智取,以保持你那微小的仅有的“存在”,并以“诈死”、“佯败”来寻求生机。

要诈死佯败不难,难在使对方相信,如果不能做到让对方百分之百相信,至少也要做到让对方怀疑,他一怀疑,便不敢立即对你有所动作。因此要装得像、诈得真,必须要有一些“败相”,来作为对方相信你的根据。例如装败的军队,总要在撤退的路上留下大批武器;诈死的指挥官,总要来个有模有样的发丧仪式。因此,与人相争,你力有不敌,要采用诈死佯败的策略时,一下子就偃旗息鼓是不太恰当的,这样并不能松弛对方的戒心,因为对方会认为你还在“备战”,有时候他反而会攻得更猛。

也许有人会说,诈死佯败,非勇者所为,太没有面子了,但问题是,如果不诈死佯败,就真的死了败了,被人称赞为勇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装病扮痴也是“诈死”的一种形式。

东晋时候,有一位很有才能的大臣叫温峤,晋明帝对他很是赞赏,每有军政大事都要同他商量。

公元323年,大将军王敦驻守武昌,拥兵自重,十分骄横,早起叛逆之心。王敦妒忌温峤的才能,尤其担心温峤识破自己的野心。为了控制温峤,多次向皇上请求,使温峤离开了京都建康,到武昌作了自己的左司马。

温峤到任以后,曾多次旁敲侧击地说王敦,希望他忠于朝廷,不要有谋叛之心,但王敦根本不听。温峤看清了王敦的为人,便假装同王敦沆瀣一气,为他出谋划策,逐渐取得了王敦的信任。

王敦的同党钱凤,是参与反叛阴谋的重要成员,深得王敦的信任。温峤便主动结交钱凤,并经常在王敦面前夸奖钱凤的为人,王敦听了很高兴,钱凤更以温峤为知己。

一年以后,丹阳府府尹之职无人接任,须派员充任。温峤觉得脱离开王敦控制回到明帝身边的机会到了,就急忙赶到王敦府中,对他说:“丹阳在天子脚下,是观察朝廷动静的好位置。您要亲自选派得力的人去任职,越快越好,如果皇上任命别人占了那个位置,事情就不好办了。”王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说道:“你说得很对,可是派谁去合适呢?”温峤说:“我看钱凤最可靠,叫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王敦马上派人把钱凤找来,三人共同商量派谁去丹阳的事。钱凤听说温峤提议要自己去任丹阳府尹这样重要的职务,更感到温峤深为知己了,忙推辞说:“不,不,我不行,温峤比我能干得多,人又完全信得过,叫他去最好。”温峤也急忙推辞,再三要钱凤去。王敦呢,一来觉得温峤可以信赖,人又聪明,办事可靠;二来感到钱凤是自己最贴心的人,还是留在身边为好,于是决定让温峤去丹阳上任。

温峤得到脱离王敦控制,向朝廷揭发王敦野心的机会,心里很高兴。但是,他又怕事后王敦、钱凤醒悟,半途追回自己。

第二天,王敦设宴为温峤送行。席间,温峤起座行酒,他摇摇摆摆,装着喝醉的样子走到钱凤面前,举杯为他祝酒。还没等钱凤把酒杯举到嘴边,温峤举起手里的朝板把钱凤的帽子打落在地上,并怒冲冲地说:“你钱凤算什么东西,我温峤敬酒你敢不喝!”钱凤正要发作,王敦急忙上前把两人岔开,说:“钱凤,温峤喝多了,不要计较,算了,算了。”

酒宴散后,温峤装作酒意稍醒的样子,紧紧地拉着钱凤和王敦的手同他们话别,言辞十分激动,以至流下了眼泪。他走到门口,又几次返回来与王敦、钱凤握手告辞,然后才上路远去。

不出温峤所料,经过一夜琢磨,钱风深觉叫温峤去任丹阳府府尹之职很是不妥。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王敦府上对他说:“温峤以往与朝廷关系甚密,我看此人未必可信,我们的事不要让他走漏了风声。”王敦听了,笑了笑说:“温峤昨天有点喝醉了,酒后对你说了几句粗话,你可不能记恨在心啊。”钱凤再也无话可说了,企图中途追回温峤的计谋也没能得逞。

温峤到了京都建康之后,向明帝告发了王敦企图叛乱的阴谋,并协同皇帝做好了粉碎王敦叛乱的准备工作。

诈死佯败有时就是苦肉计,要损抑自己意志,戕害自己身心,且不容易诈扮,非到了最后关头,是不会轻易尝试的。一个充满理智的人变成失去理性的疯子,要自己毁灭自己才能去瞒骗监视严密、不遗巨细之眼,如果这个人不具备非凡的处世功夫,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作为一种计谋,一般人也是可以使用的,那自然不需要变成完全失去理性,只要把糊涂装到看似愚蠢那一步,蒙骗对方就可以了。

4.故意装糊涂,藏起自己的意思

学会适当地装糊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他人面前做出一个不明白的假相,用以迷惑对方,其实心如明镜,假装没有发现对方的本意,故意把它理解错,给自己找台阶下。

“装糊涂”是一个高明的交际方式,一个人不可处处锋芒太露,这样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嫉恨,与你树敌的人会越来越多,使你的工作事业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人都愿意与单纯的人交往,过于聪明、机灵的人,人们会加以防范、提高警惕,和你交往时就特别小心、谨慎,害怕被欺骗、被愚弄,如果你装出一副什么都不懂、傻乎乎的样子,虽然精明,却大智若愚,给人以糊涂的假相,人们对你就放松了警惕,在与对手交往中,对手由于不知其中的真相,往往被愚弄。由此,你便轻松地战胜了对手。

有时最高的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不必真是白痴,看来像就可以了。你懂得装蠢,你就并不蠢了。这种技巧其实不难:把你的聪明放在“愚蠢”下面,跟没有任何智力一样就是了。

在谈判交战中,表面装糊涂,暗中筹划,蓄而待发,伺机令对方让步或诱使对方上当,是很有效的招法。有一次,日本航空公司就引进美制飞机的问题与美国某飞机制造厂商进行谈判。为了使日方了解产品的性能,美商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模型、图表、数据、资料和幻灯片。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日方只是埋头做笔记,一言不发。这样过了几天,等进入实质性谈判时,日方仍对价格等问题一言不发,美方问道:“你们认为如何?”日方代表迷惘地回答:“我们不明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美方有些急躁。日方代表仍很有礼貌地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美方代表眼看这项交易将前功尽弃,十分沮丧地说:“那么,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日方提出:“你们可以把全部资料再为我们重新解释一遍吗?”美方不得已,耐着性子又重复了一遍。这样反复几次,结果自然是日本人把价格压到最低点。其实,美国人就是上了“不明白”的当。

装作没听懂是谈判中的一种技巧,日本人在谈判时借此挫其锐气,使对手筋疲力竭,做出让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5.含糊其辞也精妙

有些话不宜明说,避而不答又是一种不尊重,那么,含糊其辞,让人摸不准意思,也抓不住把柄,也是不错的办法。

有一则有趣的寓言可谓典范。

狮王想了个借口,欲吃掉他的三个大臣。于是,它张开大口,叫熊来闻闻它嘴巴里是什么气味。熊老实巴交,据实回答:“大王,您嘴巴里的气味很难闻,又腥又臭的。”

狮子大怒,说熊侮辱了作为百兽之王的它,罪该万死!于是便猛扑过去,一口把熊咬死并吃掉了。

接着,它又叫猴子来闻,猴子看到了熊的下场,便极力讨好狮子,它说:

“啊!大王,您嘴巴里的气味既像甘醇的酒香,又似上等的香水一样好闻。”

狮子又是大怒,它说猴子太不老实,是个马屁精,一定是国家的祸害。于是又扑过去,把猴子给吞了。

最后,狮子问兔子闻到了什么味。

兔子答道:

“大王,非常抱歉!我最近伤风,鼻子塞住了。现在什么味道也闻不到。大王您如果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一定会为您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