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识谎防骗(识破谎言靠智慧,防骗防诈有技巧)
2013800000025

第25章 言谈多变,学会自圆其说(1)

事起仓促,说话应变不当,就可能让自己的言语出漏儿。每个人都有过说话出漏儿或者假戏做得不真的情况,这就说明说话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无关痛痒的小毛病。有时一个小漏洞就能给你捅大娄子。所以,说话一定要在一个"圆"字上下足工夫,这样才能将真话说得更动听。将善意的谎言说得更得体。

1.编造"真实",自圆其说

做人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谎言,并能自圆其说,那是你的高明。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运用得当,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西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士,斥责张松的同时,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识,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这本书连我们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够背得,你怎么能说是"新书"呢?这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窃为己有,也只能骗得了你这样的人物。"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的书,虽然已经成帙,但是并没有流传开来。你说蜀中小儿暗诵如流,是在欺骗我吧。"张松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现在就背给你听。"于是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然下令将这本书撕碎之后烧毁。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灭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编造了一种"真实",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做客观事实推出,并得到了对方的信任,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自圆其说,具体说来,应该巧妙地把握好以下两个步骤:

(1)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你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工夫。有时,不妨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如张松的"无名氏",不说具体,让你莫测高深。这时,对手的感觉是"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编造的全部内容,而落入圈套。

(2)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表达形式是语言,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对手对你所编造的内容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表达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表达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可以说,表达是在操纵对手的知觉。一旦开始编造,摆在自己面前的,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手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只能做出"相信你所说的",这是唯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语言。如诸葛亮的"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会相信你所说的话。

有一年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名酒节上,外省的一家经贸公司与贵州一家酒厂谈判,酒厂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方法。该公司欲订购白酒10吨。但贵州的酒厂如林,名酒如云,各家竞争相当激烈。究竟订哪家的,委实举棋难定。他们在与这家酒厂洽谈时,对这么一宗大生意,厂家掩藏起内心的兴奋,平静而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今年的货早已订完了。已开始订明年的。如果你们需要,我们设法给你们安排明年早一些的。"听了这一席话,公司当然大出意外:"是吗?前天你们还在大拉客户哪?"厂家随即摆出一副赤诚:"商场如战场嘛,你们是聪明人,不会不懂那是我们的一种策略。众所周知,我们的酒是根本用不着"拉"的;更何况过了一天,情况还会不会变?这不,今天一清早,广东一家公司才将今年的最后一批10吨全部订完。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们嘛!"此一说果真有效,公司有些急了:"是的,听说你们的酒好,我们才慕名而来。我们来一趟也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挪给我们一些?"厂家故作难状。

公司更加着急,好话说了一大堆。厂家这才以关怀、同情的口吻说道:"既然你们要与我们长期合作,考虑到我们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给其他客户做做工作,每家匀出一点,给你们凑足10吨。"

公司大喜,厂家更大喜了。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虽然这是一种谎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的谎言合乎情理,能自圆其说,往往比真诚更能打动人,它是人们交往与沟通的一种生活必需。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悖于道德的谎言都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2.说话要合乎逻辑

语言的恰当运用离不开逻辑,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就不可能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而自觉地运用逻辑,即便是谎言,也能说得严密准确、深刻有力,让对方深信不疑。

要想把自己善意的谎言撒得圆满点,说话就一定要合乎逻辑,否则,很容易被别人揭穿。

人与人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心底的感觉、朦胧的意识整理传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脑思考、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将决定他说话是否准确严密,是否简洁清楚,而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逻辑能力。如果把待讲的内容比做一堆蔬菜和调料的话,那么怎么烹调就要看厨师的手艺。

什么是"合逻辑"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首先对逻辑这个词进行简单的说明。逻辑是一个外来词,源自希腊语。同时它又是一个多义词,至少有如下四个义项:客观事物的规律;思维的规律;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某种理论或说法。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如果一个人的讲话不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那么很容易被对方当做说谎。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而概括的反映。人的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的形态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整理,产生认识的飞跃,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思维的阶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多种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可以这么说,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的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因为口语表达有着特殊的条件制约,要求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因此,要想让自己的谎言有说服力,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人们的大脑构造虽然一模一样,但是思维水平、思维品质却是千差万别,思考起问题来,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严密,有的粗疏;有的开阔,有的狭窄;有的敏捷,有的迟钝。所谓的思维能力强,就是思维正确、严密、开阔、丰富、敏捷而高效。

一位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他对爱迪生谈了自己伟大的抱负:"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立刻惊奇地问:"那么,你用什么器皿盛放它呢?"年轻人哑口无言了。

这位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夸大其词,但是他的话语中包含了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所以当爱迪生反问他时,他就无言以对了。说谎要合乎逻辑,这样才能自圆其说。

会说话的人总能通过语言更加圆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语言活动实质上都是思维活动。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思维,语言的恰当运用离不开逻辑。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语言表达就不可能清楚明白,即使不是谎言,对方也不会对你产生好感。而自觉地运用逻辑,即便是谎言,也能说得严密准确、深刻有力,让对方深信不疑。

思维的内容五花八门,要想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思想就必须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些要靠各个具体学科的学习来解决。但是,思维的形式(严格地说应该是思维形式的逻辑形式)却是简单明晰、有规律可循的一种工具。因此,在开始各种具体的研究之前,花些工夫学习点逻辑知识,可以让自己在提高说话水平的过程中获得更有力的思维武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用在逻辑学习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打好了逻辑基础,就有了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条件。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逻辑方面的"天才",他的杂文,如同投枪、匕首,一击就可以刺到敌人的最痛处。他非常善于抓住对手语言中的逻辑谬误,把对手驳得体无完肤。他的演讲同样也是深入浅出、周密妥帖,这些都反映出他的逻辑造诣。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这句话当然有先生自谦的成分,但是确实也反映出他的勤奋程度。他的逻辑能力绝对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刻苦学习的结果。早在留学日本的时候,他就钻研过逻辑学。在1907年发表的《科学史教篇》中,他就认为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真理才能昭然若揭。后来,他除了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说中使用炉火纯青的逻辑技巧,还写了《论辩的灵魂》等十多篇杂文,可见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强调的是:说话必须要重视逻辑训练,如果你擅长辞令,那么逻辑知识可以令你锦上添花;如果你讲话时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怎么有条理地表达你的思想,那么你应该从逻辑学出发,开始挑战自我的训练之路。在这方面有了进步,你说的话才能有条不紊,逻辑严密,你善意的谎言也才能天衣无缝,不容易被别人识破。

3.假戏真做,慎言别露馅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谎言有时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但是一定要能自圆其说,否则就会露馅。

假戏真做,只要不是恶意的欺骗,也能够让一切变得更加顺利。

老胡和大卫都是自由撰稿人,住在北京八里庄,他们俩曾经在一间办公室共同工作过,但老胡干老胡的活儿,大卫做大卫的业务,有事互相照应、互不干涉。

有一次,一家杂志社请老胡写一篇文学评论,杂志还差一周就要出版了。当时有一本小说正热卖之中,引起舆论界的极大关注,杂志社希望最新一期的杂志能赶上这一趟热闹,嘱老胡四天之内写就一篇三千来字的评论。老胡当时满口答应:"没问题,我三天能写完稿子。今天星期一,我星期三就把稿子写好,好吗?"老胡放下电话后还在嘀咕:"这不是小事一桩吗?"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老胡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三天突兀而来的杂事太多,第一天一个外地同学初来北京,突然通知老胡说见面,老胡不得不"舍命陪君子";第二天老胡的女儿高烧得厉害,而妻子刚好又回老家,老胡不得不送孩子上医院;第三天又有几位朋友造访,老胡又不得不陪聊陪吃陪娱乐。这几天杂志社再三催问稿子的事,弄得大卫在办公室不停地替他记录电话,还要替他打圆场。

星期三转眼到了,老胡还一个字的影子也没有。该怎么向杂志社交代呢?老胡不想落一个不守信用的名声,他也的确不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说三天给稿原本是毫无问题的。可事实是,现在他拿不出稿子。

万般无奈之中,老胡扯了一个小谎。杂志社又一次打来电话,要老胡赶紧用电子邮件将稿子发过去。老胡说:"对不起,电脑出了点意外,不知道什么原因,机器整个瘫痪了。初步诊断,原因可能是病毒,我写的东西被"吃"了。目前我正请电脑专家为我的电脑进行全面诊断和杀毒。一旦病毒清掉,电脑恢复正常工作,我立即将稿子发给你们。您看好吗?"

杂志社一听,原来如此,敦促老胡尽快,因为杂志星期天就要发排印刷,务必在星期五下午把文章定夺。就这样,老胡赢得了宝贵的两天半时间。他丢下一切杂务,赶好了那篇文章,什么事都没有耽搁。

老胡撒完谎,突击补救,把谎言所描绘的情形变成了真话,既为自己解了围,也为双方都争取了利益,这就是弄假成真。在某种意义上,凡是能圆的谎都可以说。不过,千万别扯弥天大谎。

4.失言了要及时弥补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来,漏蹄了可以重新振作,而人失言了可以用妙语去弥补。

有时,你想用一句谎言哄对方开心,却可能因为不了解对方而戳了他人的痛处,或者将自己歪曲事实的痕迹表露得太明显,这就是谎言中的"失言"。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在你和他人交际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发生这种言语失误。虽然其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可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弥补这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歪曲事实,当时立即遭到记者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改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划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道,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趁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