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2016500000019

第19章 货币政策(8)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一般银行在缺少资金时,以其对顾客贴现而持有的票据请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以取得资金。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一般银行的再贴现收取的利率。通常来说,当通货膨胀压力大的时候,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放款规模,从而稳定或降低物价;反之,当通货紧缩压力大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增加放款。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当中央银行卖出证券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下降,贷款规模缩小,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也会减少;当中央银行买进证券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就会扩大,从而使投资需求上升。由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银行准备金非常准确、有效,所以在西方国家,这种方法被当作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西方国家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非常猛烈,因此,一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2)选择性工具和补充性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重要性的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和补充使用的新措施,主要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等。

(3)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

2货币政策的分类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质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这种政策下,利息率一般会降低,取得信贷会较为容易。

——日本

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资本泡沫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资本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严重贬值,而且导致消费者和投资者谨慎消费与谨慎投资的现象,于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萎靡不振,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日本居民资产以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为主,据统计,1996年底日本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52%是定期存款(美国为17%),11%为现金或活期存款(美国为2%)。为刺激消费和投资,90年代初以来日本法定利率多次下调,由1990年8月的6.00%,到1999年实行零利率。2000年8月,日本经济出现了暂短的复苏,日本银行一度解除了零利率政策。2001年,日本经济又重新跌入低谷。2001年3月,再次恢复零利率政策,并实行所谓“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裕的流动性,以便鼓励借贷,刺激经济复苏。零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毕竟是在经济极度萧条时期的非常之举,不是货币政策的正常状态,“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5年之久,日本经济基本面得以复苏,日本央行决定取消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尽管日本政界担心加息可能对好不容易赢得的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并担心加息会加重公债偿债负担,但还是支持日本央行的做法。这次取消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不宜称之为收紧货币政策,只能称为回归正常货币政策。

——美国

07年9月以来,美国深陷“次贷危机”的泥潭。美国政府及美联储救市心切,把扩张性货币政策当成应付危机的“良药”,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利率政策为例,从2007年9月次贷危机以来,多次下调美联储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08年3月18日决定,再次大幅下调基准利率,即下调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0.75%,降至2.25%,并有继续下调的可能性。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会带来通胀问题,这是美国未来必须担心的问题。如今的全球性通胀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不无关系。

相反,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进而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会提高。

——中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十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其他经济政策,把握好金融调控力度,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08年要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审时度势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也被确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的背景是: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物价上涨压力明显,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从紧的货币政策,核心是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给,为此会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货币信贷等货币政策工具。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一致的,但两者在调控经济的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局限性。所以,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的一般模式有: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货币松财政政策。除此之外,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相搭配、取长补短能够取得很好的宏观调控效果,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喻为宏观调控的“坐膀右臂”。在任何一个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无不在实践中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寻求两者的最佳组合。

——中国

在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影响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下,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的新提法就是,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自2005年以来的“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08年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在法定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种货币政策频频亮相的同时,一系列旨在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缓解贸易顺差、促进资源节约等财税措施也相继出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配合的迹象愈来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