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国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购买力的基础,由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带来一系列内部结构失衡。我国鼓励居民消费,但是居民收入比重的相对降低实际就是购买力的下降,这让居民如何有动力、有能力去购买;另一方面,我国又抑制投资过热,国民收入被企业拿走的部分过高,企业有了资本当然会去投资。
——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资金流量表显示,2005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6.95%、14.8%和58.25%,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6.35个、0.46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6.85个百分点;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4.43%、18.69%和56.88%,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7.18个、3.02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10.21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51.47%、52.12%,与1995年相比仅提高0.49个、2.75个百分点,与1992年相比仅提高0.6个、3.17个百分点。
因此,这次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在长期看来能够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另一方面降低企业收入的比重可以有效地抑制投资过热和盲目投资,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又一次变革。
相关链接:收入分配问题与美国中期选举
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超级大翻盘,在时隔12年之后,重新执掌参众两院。
综合美国中期选举多方面情况来看,民主党获胜的真正的关键原因主要还在于美国的国内问题,例如,美国近年来受布什政府新经济自由主义政策主导的、日益突出的收入分配问题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据美国媒体报道,近些年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不断恶化。有媒体认为,当今时代是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甚至是自19世纪90年代号称是强盗式资本家时代以来收入不平等状况最严重的时代。25年前,最富的1%美国人带回家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8%。现在他们带回家几乎占到20%。处在收入金字塔顶端的1%人群,现在的平均年收入达到$750,000美元。
虽然美国经济一直增长良好,公司利润上升,失业率较低,道琼斯指数回到了2000年时历史性的高点,高级经理们正在拿八位数的高收入,但是,美国社会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薪水多年来没有增加,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实际上是处在1999年水平以下。与此同时,汽油等能源花费,健康保险费用,大学学费等家庭必须花费,都在快速上涨,个人和家庭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早已引起美国民众的很大不满。今年九月份《华尔街》杂志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联合所做的调查显示,收入不平等问题在人们关注的最重要的经济问题中排行第二,紧随在猛涨的能源花费之后。前不久《洛山机时报》所做的一次调查中,80%的美国人投票说企业经理(CEO)的工资太高。也就在几个月以前,当美国国会讨论是否要提升居民最低工资时,民众投票显示,85%的公众支持提升。这次中期选举当中,在一些两党竞争极为激烈堪称难分难解的几个州,例如密苏里州、蒙他拿州,民主党候选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从而导致民主党在国会两院取得多数地位,正是因为在这些州的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积极支持最低工资政策,并且获得了最低工资政策的主要发起人、民主党传统盟友工会和社区组织集团(ACORN)的大力支持。
人们不满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自布什当选总统以来,布什政府运用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不遗余力地推行减税政策。进入第二个任期以来,布什更是努力使减税政策永久化。今年5月,布什签署一项新减税法案,决定在今后5年内减税700亿美元。虽然近几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状况良好,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减税政策的直接受益人是富裕阶层,因为平时主要是富人纳税,减税、退税当然主要是照顾了富人,并没有直接给中低收入阶层带来可见的利益。同时,不少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富裕阶层实际上对那些减免的税收财富并不敏感,减免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能有几何?相反,它却在快速地制造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因此,包括克鲁格曼等大牌经济学者都呼吁布什政府取消对富裕人群的减税政策。
由上可见,在这次中期选举前,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在伊拉克牌之外,打收入分配和贫富分化牌,是势所必然的,收入分配问题成为民主党选举大胜中的重要因素也在情理之中。这也表明布什政府坚持的片面强调效率、忽视社会公平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受到美国大部分选民的怀疑和否定。当然,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的胜利是否就意味着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转向,以及对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收入不平等形势有多大的影响,还要看布什政府和民主党主导的国会的未来表现。
(第三节)通货膨胀牵动“民生”
毋庸置疑,通货膨胀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具体在收入分配上,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也比较明显,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对于企业来说,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所需资金的流动方向。
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不仅于个体而言如此,对单位而言,通货膨胀也有着显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而通货膨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针对通货膨胀压力,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所以我们把通货膨胀这个问题放在收入分配这个章节中来解读,以给读者一个对通货膨胀的全面认识。
——07年我国物价水平屡创新高
以最为显着的猪肉为例,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就翻了一番,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很多措施,虽然对控制物价、稳定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没有完全遏制物价上涨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日前宣布,08年一季度全国价格总水平处于高位,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
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08年的头三个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8%,农村上涨8.7%。
食品价格的上涨依然是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以大豆为例,广东海关近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继去年12月进口均价突破500美元/吨后,今年3月大豆进口价格突破了6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达642.9美元/吨,同比增长90.7%,环比增长9.7%。我国目前大豆产量自给率仅为30%左右,70%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4%;去年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略有涨跌。
据李晓超介绍,08年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7.4%(3月份上涨7.8%),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3月份上涨8.0%),比上年同期高4.0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3月份上涨11.0%),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0%(3月份上涨10.7%),比上年同期高5.4个百分点。
价格飞涨事出有因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中国2007年物价快速上涨原因时称,总体上来讲,这一轮物价上涨有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原油、粮食这两种基础商品的上涨。
从国际方面来看,全球原油需求量不断增长、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市场投机活动旺盛,美元持续贬值,正在下降的库存及地缘政治的担忧、气候等因素是推动油价大幅飙升的主要因素。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08年5月5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即期6月合约突破120美元/桶,最高达到120.16美元,创出历史新高,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站上120美元的关口,而且国际市场上颇为认同油价能够达到200美元。
美元贬值是全球油价上涨众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美元大幅贬值,使得油价相对于持有欧元等其他货币的投资者而言变得更为“便宜”,这部分投资者也开始大量买入原油期货交易合约。只要美元继续疲软,油价就会一路飙升。据估计,原油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扬63.8%,剔除美元下跌因素的真正涨幅为43.5%。
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助长了国际粮食价格提高。一方面,在很多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已经基本达到饱和水平,近期的农产品需求增长主要由扩大生物质能源生产所拉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由每桶不到20美元急剧上升到近期接近120美元的水平,导致各国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工业。在这方面,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国表现最为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美国对乙醇生产的补贴。在农产品出口国,扩大生物能源生产首先拉动了对玉米、甘蔗、油菜、棕榈油等原料产品的国内需求,从而引起出口数量减少,国际市场价格也因之上升。由于能源作物收益高,生产者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能源作物生产,这使得竞争作物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升,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性上升。另一方面,现在原油的价格是一路飙升,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也持续上涨,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上涨幅度也都是比较大的,加上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因此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上升。
国际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对我国的物价水平显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进口石油比较多,这对于国内的油价上涨、国内物价的上涨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我国物价的上涨也与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具体讲到,中国物价的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总量上来讲,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广义货币超过了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也非常多,既有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从结构上讲,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在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从07年6月份开始,肉价所带动的CPI上涨就超过了4%,肉价的上涨又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了生猪的存栏下降,特别是存栏母猪的下降。另外是蓝耳病,异病的影响使得价格增加。还有粮食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上升,还有散户养猪的少了,吃肉的多了,这都引起了肉价上涨,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大范围物价上涨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从而造成流动性过刹。通俗地说,就是社会上的钱太多了,明显超出了实体财富的价值。原先花1元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2元钱,就是通货膨胀。
他谈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08年5月5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即期6月合约突破120美元/桶,最高达到120.16美元,创出历史新高,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站上120美元的关口。
通货膨胀之争
虽然已到这种情况,但是我国仍然没有对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期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
否认我国进入通货膨胀期的人认为,这次的价格上涨只是局限于部分产品,老百姓产生的对价格上涨的感觉也来自心理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次的价格上涨始发与猪肉,然后进一步蔓延到鲜菜、鸡蛋、水电、液化气、电等商品的纷纷涨价,这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消费品是老百姓天天接触到“刚性”商品,因此对它们的价格比较敏感,感受上自然要强烈一些,稍微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像其他并不是经常买的一些商品,比如衣服、家电、通讯商品、大宗的机械商品,即使总是以降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感觉不到。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趋势迎合了正常的消费心态,而迎合人们的东西往往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容易造成用部分商品的涨价幅度来“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体”概括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的错觉,所以老百姓一看到猪肉、鸡蛋价格高了,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物价都涨。
其次,他们认为评价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应该用核心价格指数。所谓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J.Gordon)于194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如果我们用核心价格指数作为标准的话,那我国是没有进入通货膨胀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