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2016500000029

第29章 产业政策(4)

据对中国银行业的统计,截至2007年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个人房贷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9%。个人房贷由2005年的15.8%上升到2007年上半年的23.9%,提高8.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中,商业性房地产贷款比重从2004年的13%上升到2007年6月底的17%。显然,房地产贷款已成为银行的重要资产之一,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其贷款质量将对银行业的盈利和风险状况产生深刻影响,增大了不良资产率上升的压力。

从央行监控的数据来看,房贷违约率与不良率均出现上升趋势,央行、银监局多次警告。其中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购房不良贷款余额为289.2亿元,比2004年增加98.8亿元;个人房贷平均不良率为2.1%,比2004年上升0.6个百分点。2006年10月,上海银监局披露的报告中,个人住房贷款质量下滑趋势更加明显,连续3个月以上违约的房贷客户超万人。07年8月,央行上海总部再次发布风险警告称,房贷不良率单月上升0.89%。

房地产商冰火两重天

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银根”紧缩,使其在获取土地时难以依靠银行贷款,必须准备足够的自有资金才能获取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况且银行贷款主要针对大型、成规模的房地产企业。国家针对房地产业的几次调控,不仅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在银行融资难以实现,其它方式的融资也越来越困难,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对于大的房地产商而言,经过这几年房价的上涨和07年火爆的股市,也为这些上市地产商融了不少资金,在资金方面应该是比较充足的。虽然短时期内,“房贷新政”确实会打消一部分人的购房欲望,至少不会产生助推效果,但是我们发现各地的房价并没有像大家预料的那样下降。很多地方的房价甚至逆势上扬。于是出现了房地产商和消费者隔“价”相望,互相僵持的局面。虽然前段时间万科、绿城等开发商也有一些降价动作,但是并不能说明我国房价就到了“拐点”。也有人说他们的降价是营销策略,降价促销。一方面可以“转移”一下国家对房价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回笼一下资金:其一,他们是在相对较高的价位售房。当降价风潮真正掀起,后降价者的商品售价更低。其二,先降价者竞争最小,房屋销量最好,资金回流最快,效率的提高相当于间接提高了单位资金收益,而后降价者则相反。通过这种策略,有可能挤掉那些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把他们逐出市场,这样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就会提高。如果最后只剩下几家比较大的房地产商的话,他们就可以更容易的影响房价。

不同的人对“房贷新政”等政策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央行的“房贷新政”带来的很有可能只是房地产暂时的“冬天”。07年12月13日,中英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英双方的高校专家、政府官员及研究机构的100多人出席了此次发布会。鉴于进入10月以来,珠三角地区住房交易量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广州进入10月来交易额下降18%等楼市状况,会上很多记者问万科老总王石“楼市拐点是否真的出现了?房价真的要降了?”王石表示,他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

——深圳房价持续数月下跌

08年年初至今,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月度环比涨幅一直维持低位,其中以深圳较为明显。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在08年6月发布了《2008年1~5月深圳房地产市场分析》。该报告指出,深圳市5月份新房均价为11014元/平方米,房价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下降,5月份环比降幅达到7.9%,深圳房价经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后,基本回落到去年年初的水平。这是在“房贷新政”、货币紧缩和廉租房等多重政策影响下出现的。

另外,长远看来,“房贷新政”是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稳定我国经济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发达国家如何调控房地产

美国:加息征税平抑房价

美国的住房市场比较成熟和完善,主要依据市场规律运行。不过,政府也有自己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主要是利率和税收。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住房市场泡沫化,美联储在截至07年6月的两年里连续17次加息,利率上升增加了新购房者的贷款成本,加重了已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并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受加息影响,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销售量下降,价格回落。

在税收方面,对房地产消费和投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房地产税。据介绍,美国50个州都已开征房地产税,税率一般为1%至3%。州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对房地产价值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征收房地产税的依据。因此,住房价格上涨既意味着资产价值增加,也意味着个人税款增加。针对房屋购买和出售时的差价,一些州政府还征收房地产增值税,规定自住房住满两年以上出售时可以享受较大幅度增值税减免优惠,而出售投资性房屋则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

美国政府还规定,个人购房时必须说明购房是为了自住还是用于出租,出租房屋贷款利率要高于自住房屋贷款利率。

法国:廉租房平衡供求

本世纪初的几年中,法国的房价不断上涨,几乎增加了一倍。但从2005年开始,法国房价增速明显放缓。

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法国政府大力推行廉租房制度,对房产所有者征收重税,并不断完善房屋租赁市场。同时,法兰西银行还通过加息控制房贷规模扩大。在法国,廉租房的基准房租比普通私人住房的房租低一半左右。政府规定,人口超过5万的城镇中,廉租房占全部住房的比例不能低于20%。廉租房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房屋建成后交给地方的廉租房管理部门管理。

有了廉租房制度,低收入居民在考虑住房时首先考虑的是租房住,从而降低了市场上对住房的需求,遏制了需求量的快速扩大。由于房地产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廉租房制度起到了稳定房价的作用。

此外,法国政府对房产所有者征收重税,以免投机者扰乱房地产市场。购房者除向政府缴纳高额的地皮税外,还需缴纳住房税和空房税等多种税费。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都不是法国人投资或财产保值的重要领域。

日本:“保低放高”区别对待

日本土地大多为私人所有,住房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但为使大多数人能够“居者有其屋”,日本历届政府遵循“保低放高”的原则,采取了不少政策性调节措施,使不同社会层次的百姓都能住上与自己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住房。所谓“保低放高”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或优惠住房贷款,保证中低收入者能买得起房或者能租得起房,而高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则由市场解决。

日本主要通过立法对地方政府兴建廉价住房等提供实物、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以实现改善国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其做法是:中央政府出资鼓励地方政府兴建住房和收购住房,然后再以较低价格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者。依照《公营住宅法》,日本中央政府要为地方政府兴建用于出租的住房提供财政补贴。其中,新建住房费用由国家补贴一半,翻修住房费用由国家补贴1/3。

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日本住宅公团累计建房150万套,用于出租和销售的各占50%,各地方政府累计翻修和新建住房210余万套。同时,住宅金融公库累计为1890万套住房提供了177.万亿日元的融资。大量低价房和廉租房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下成功填充了市场,满足了日本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新加坡:八成人居政府组屋

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型国家。新加坡政府坚持以政府分配为主、市场出售为辅的原则,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

在新加坡,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政府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也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并按市场价格发售。据统计,过去40多年中,新加坡共修建组屋近100万套,目前约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在组屋分配方面,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会在组屋建成后,按照公平原则进行合理分配。符合配房条件的住户一律排队等候政府分配住房,低收入者可以享受廉价租房待遇,中等收入者可以享受廉价购房待遇。组屋按地段与面积不同,每套价格从15万新加坡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到25万新加坡元不等。符合条件者,可以向建屋发展局申请优惠按揭贷款。

为防止房价剧烈波动,新加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监控。例如,建屋发展局的政策定位是“以自住为主”,对居民购买组屋的次数有严格的限制。购买组屋后,屋主在一定年限内不得整房出租;在购买组屋后5年之内,不得将其转让,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有人投机多占。对于商品房,新加坡政府规定,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商品房,需要缴纳高额房产税,从而有效抑制了“炒房”行为和商品房价格暴涨。

俄罗斯:增加供应遏制房价

近年来俄罗斯房价持续攀升,去年增幅高达60%,其中首都莫斯科市去年的房价增长了一倍。高房价使大多数俄罗斯人特别是普通百姓的居住条件无法得到改善。

2005年秋,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了加快危旧房改造,推动经济适用房建设,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够买得起房。业内人士认为,新房供应量不足是造成俄罗斯去年房价暴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今年初以来,在政府各项措施的推动下,新房供应量大幅增加,这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俄罗斯房价明显过高,部分原因是由于房地产商联手操控市场价格。为此,俄检察机关委托联邦反垄断局于去年下半年对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高房价开展了专项调查。俄罗斯联邦反垄断局局长阿尔捷米耶夫认为,俄罗斯在住房用地划拨领域违规现象较为严重,官商勾结进行非法交易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人们认为政府应对住房建设用地划拨进行控制,并通过竞拍形式分配住房用地使用权。

(第三节)《反垄断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反垄断法》通过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提高消费者整体福利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经营者既可以利用它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又要注意自身的经营行为,远离法律禁止的红线。

从1994年反垄断法由商务部负责起草和调研工作,进入立法程序开始,到国务院法制办接手,再到06年草案审议,最后到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反垄断法草案,历时13年,终于告一段落。《反垄断法》定于08年8月1日执行,在实施前,商务部将组建一个负责反垄断调查的司局级部门,统一行使内外资企业并购中的经营者集中审查执法工作。在中国大力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当下,反垄断法的诞生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反垄断法由来已久

反垄断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已逾百年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是美国的谢尔曼法,也被称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法之母。一般说来,反垄断法是指调整管制垄断行为的法律,维护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是反经济专制和反限制竞争自由的法。反垄断法的本质精神在于维护自由和公的竞争,保证市场对资源进行了最优化的配置,从而保障经济的提高。在美国,反垄断法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德国称之为“经济宪法”,日本称之为“经济法的核心”,世界上超过90个国家有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就是为了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具体地说,典型的反垄断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禁止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又称为卡特尔、限制竞争协议、限制竞争的联合行为。反垄断法上把限制竞争的行为称为联合行为,共谋限制竞争。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主体以协议、决议或其他联合方式实施的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行为。垄断协议是垄断最为常见、危害极为明显的一种垄断形式,这种协议又称为“卡特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于同一经营层次或环节上的横向竞争者之间自愿采取的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进行共同商定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的联合行动,这种卡特尔被称为价格卡特尔。通常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协议限制生产或者销售数量,称为数量卡特尔,众所周知的案例便是1998年我国彩电业的八大企业联合限产。第三种是地区卡特尔,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协议划分销售市场。无论何种形式的卡特尔,其目的都是为了削弱竞争,损害消费者的选择权,其结果是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

由此可见,垄断协议通过压制竞争对手,严重地损害了竞争机制,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健康发展,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从现实发生的垄断行为来看,垄断协议是居第一位,即其实际发生的数量和执法机构查处的数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垄断行为。因此,禁止垄断协议是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予以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