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2016500000051

第51章 对外贸易政策(5)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应根据环保生态要求,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生产厂点继续增多和生产能力扩张。对首钢实施搬迁,与河北省钢铁工业进行重组。

华东地区钢材市场潜力大,但钢铁企业布局过于密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可结合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中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和煤炭资源储量大,但交通不便,现有重点骨干企业要提高装备水平,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以矿石可持续供应能力确定产量,不追求数量的增加。

西北地区铁矿石和水资源短缺,现有骨干企业应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主,不追求生产规模扩大,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

(第三节)当前对外贸易中的三个战略问题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针对改革开放,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放大一点,步子再快点”;21世纪,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内、国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各界对“开放”新的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生命力旺盛,成功的完成了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历史使命。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奖出限入”出口导向型政策、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持续繁荣等原因,顺差积累迅速增加,最终引发和激化了外贸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一、国际产品贸易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一方面国内资源紧缺,开发技术落后,税收等行政管理不合理,另一方面占出口中半壁江山的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这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国策背道而驰,严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巨额顺差下掩藏着产品同质化、结构单一的缺陷。这也是造成我国贸易摩擦升级的根本原因。面对众多国家越来越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我国很多企业步履维艰;……。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通货膨胀等国际环境的新情况,将为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提供难得的机遇。

优化进出口结构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国家口岸管理和检验检疫工作。……”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扩大服务出口,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进口。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限制和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部分资源性外资项目,切实纠正招商引资中违法违规的做法。……”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扩大进口”,从而结束了我国多年来“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推动了“优化进出口结构”的步伐。当“积极扩大进口”一提出,立刻引来了公众的热议,都在揣测对于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2008年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对中国的生产型企业、进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盈利模式又将带来什么影响?对中国早已虎视眈眈的外资们又将带来什么新的机遇?……。

事实上,对于政治敏感和经济嗅觉灵敏的人来说,是可以预测出“积极扩大进口”是我国近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无论是从政策引导上,还是从实际运行来看,国家的进口一直在“控制”中适当发展。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优化出口结构”、“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扩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加大对出口的支持”等“重出口”的对外策略。进口政策则明显具有保守性和限制性。2004年至2008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进口政策的表述依次如下:“增加国内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推进重要物资进口来源多元化”(2004);“继续搞好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2005);“适当扩大进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2006);“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2007);“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进口”(2008年)。

对此可以得出两个关键信息:一、长期以来我国进口范围较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不能很好的利用世界这个大资源来优化自己的要素配置,即“奉献高于索取”,有碍于充分参与国际分工、新的经济力量的注入与循环等等,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经济开放属于“单方面”的经济开放,而真正的开放是“有来有往”的开放。二、对于鼓励进口的产品,实行的是稳中有升,逐步扩大的策略。2003年在中国进口额4100亿美元,铁矿砂、氧化铝、铜精矿等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进口额6600亿美元,加强与高科技领域成熟的国家合作,吸纳了韩国出口的21%、日本的13.4%、欧盟的4.8%、美国的4.4%;中国2007年外贸进口额达9,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中国商品的年进口增长速度达15%以上,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预测,到2010年,我国进口额将破万亿美元。

那么,中国如何优化进出口结构呢?难道只是单单从量上达到进出口额的平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前对进出口结构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目前,环境和能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牵制作用已经逐步暴露出来,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七大流域有一半以上的地表水不宜居民饮用,而严重的污染问题导致13亿人口的饮用水供给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约有3.2亿农村居民面临饮用水紧缺问题,中国600个城市中也有110个存在较为严重的缺水问题。

第二,国内产业升级。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替代能源,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尽管政府态度明确,政策力度也很大,但是似乎这条产业升级步履维艰。关键是企业缺乏升级的内在动力。以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加工贸易为例,由于成本低、投资小、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等特点,中国的出口企业根本无需进行技术改造、设备的更新换代等依然可以获得可观利润。但是企业利润是以全体国民利益的共同损失为代价的,大量加工企业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消耗大量的资源,产出却很低,造成大量的浪费,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不合理的资源税、环保力度不大等原因,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生产的企业来说,更是没有动力进行技术能力改造。

第三,贸易摩擦激化、巨额外贸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等外在环境。当前总体上反映的讯号是世界经济处于不稳定时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比较大的投机风险。中美、中欧、甚至是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频频发生针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事件,其中我国产品的品种单一、低成本、附加值低等特点是难脱其咎的;长期以来顺差额不断呈上升之势,即使在国家重点调控的2007年全年累计贸易顺差额也达到2622亿美元,这对当前国内通货膨胀无疑是火上浇油,控制出口,鼓励进口,遏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将是当下经济的明智之举;美国“次贷危机”,改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国外贸企业利润进一步缩水。

通过以上分析,就不难得出“优化进出口结构,数量平衡是基础,结构合理是关键”的结论。对此,中国在2007年已经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影响最大的便是对“两高一资”、“加工贸易”,即两个出口大户进行重点调控。通过加征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降低暂定进口关税税率、取消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等方式,使总体出口增速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趋缓,进口增速明显回升,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政策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外贸单月进口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25%,顺差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进入2007年下半年,中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逐步放缓,进口同比增速加快,尽管贸易顺差的绝对规模继续扩大,但顺差的增长速度在持续放缓,尤其是第4季度,月度进口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25%,拉动全年进口增速比3季度末回升1.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累计贸易顺差的增速由3季度末的69.4%迅速回落到年末的47.7%,回落21.7个百分点。笔者相信,这也将是未来几年外贸发展的方向。

——财税[2007]169号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具体商品名称和税则号见附件。……”

——2008年1月1日关税调整

……为有效发挥关税在支持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贸易平衡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2008年1月1日将对600多种商品实行进口暂定税率,主要包括煤炭、石料、燃料油等资源能源类产品;多晶硅、柴油发动机等重要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及零部件;X光片、人造血浆原料、家用电器等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产品及部分家居生活用品等。继续对进口天然橡胶实行选择税。同时,进一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此外,继续对尿素、磷酸氢二铵等化肥出口征收季节性关税。……

提升服务贸易经济拉动效应

——《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有力推动下,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国内国外条件都已具备。首先,从国内来说,农业、工业的治理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经济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五年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制定和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型粮食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进展顺利,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制定和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措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显着提升。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推进。其次,全球新一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拉开序幕。在八九十年代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大转移中,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担的是利润低、产业链短、经济体外循环的加工贸易,虽然短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外汇,但是长远来看,也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吸取上次的教训,在此次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一定要统筹规划,在引进资金、企业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向服务领域的投资进行引导。再次,由于受“次贷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下滑,尤其对于服务业约占国内经济活动的百分之八十、世界服务贸易的百分之十六的美国来说,这将会给其他国家提供更大的服务贸易空间。

1990年至2003年13年间,中国服务业产值只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年提高不足0.2%。2006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比2005年的40.2%降低0.8%,更低于2002年的41.7%。2007年我国服务业仅占GDP的40%,这个数字,即使和2000年的印度相比,都已经落后了,可想而知,我国服务业确实应该作为国家重点帮扶的产业,才能继续维持和提高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加大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

“……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加快形成若干服务业外包中心;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公共平台建设及企业发展……”

“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等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