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2017100000038

第38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24)

就在这一年冬天,匈奴遭到了大雨雪的侵袭,很多牲畜饥寒而死,对于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这几乎是致命的打击。而汉朝在边境则是堡垒林立,又从内地迁来很多百姓戍卒实边。

此时,摆在匈奴人面前的有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夺回漠南的领地。汉代的长城主要是用于进攻的,它是补给与挺进的基地,汉军可以以此打击出现在漠南的匈奴人。而匈奴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摧毁汉朝边境的堡垒。然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攻城能力极弱,反观汉军的骑兵却发展迅速,不但队伍庞大,而且装备精良,作战能力极强。如此一来,匈奴要想在漠南与汉军进行大规模作战显然是自寻死路。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不可能在漠南居住。

第二问题是在西域恢复主导权。匈奴屡次被汉军击败,自身难保,而汉朝却有几乎无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对西域小国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西域落入汉朝之手也是迟早的事,这也注定了匈奴的最终命运。

但是匈奴并不甘心灭亡,他们进行了极为艰难的抗争,于是便涉及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应付汉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了。

也是在这一年,汉武帝发动对西域大宛的征伐。由于大宛劫杀汉使,导致早就想染指西域的汉朝终于找到借口进入西域。在结束西南地区的战争后,汉朝也开始实施经营西域、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汉朝通过在西域建立据点,将匈奴势力逐步排挤出去,这个宏大的战略威胁到了匈奴的生死存亡。

浚稽山战役,汉匈再战的序曲公元前103年春,汉武帝刘彻以受降城距匈奴太远为由,一面遣浞野侯赵破奴为浚稽将军率二万骑兵出朔方西北两千余里,至于浚稽山(今阿尔泰山北阿利山);一面约匈奴左大都尉,事成后至浚稽山与赵破奴会师归汉。

对于浞野侯赵破奴来说,这次的任务绝对算得上是美差,如果进行得顺利,他可以轻松地带着单于的首级和数万匈奴降军,奏着凯歌回到长安,接受天子光荣而丰厚的封赏。赵破奴带领队伍经过长途跋涉,按约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他焦急地等待着好消息的传来,但是,传过来却是坏消息,左大都尉阴谋败露,已被儿单于诛杀。

可想而知,赵破奴听到这个消息是多么沮丧。他只得带着疲乏的部队后撤。在撤退途中,由左贤王统帅的匈奴追兵抄了上来。赵破奴发现匈奴追兵的人数并不多,命令两万汉军列阵迎战,经过一番激战,匈奴军败退。汉军毙杀匈奴军数千人。赵破奴觉得还算满意,虽说未能实现预定目标,但也杀敌数千人,足够获得封赏了,看来曾几何时无敌的匈奴骑兵战斗力已衰落了。

赵破奴休整部队后,继续徐徐回师。经过数日跋山涉水,距离受降城仅有400里的路程了。此时,忽见尘土大起,远方传来万马奔腾声音。赵破奴大惊,经验丰富的他立即明白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赶过来了。赵破奴急忙命令抢占有利地形,扎好营盘。但是,此时行军多日的部队已经人困马乏,没有力量和占绝对优势的匈奴骑兵对战了。匈奴军很快逼近,并从两翼展开,向汉军营垒包抄。赵破奴很快弄清了匈奴军的实力,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匈奴此次出动了八万骑兵,由儿单于亲自统帅,这样的规模是汉匈开战以来少见的。再考虑到匈奴现有的人口,无疑,这一次匈奴出动了能出动的所有军队。赵破奴简直无法想像年轻的儿单于会如此孤注一掷。

很快夜幕降临,匈奴也扎下营帐,等待明日再战。而赵破奴在带领亲信士兵趁着夜色为大军寻找水源时,不慎与匈奴巡逻兵撞个正着,一番厮杀后,运气不济的赵破奴被匈奴兵生擒活捉。这样一来,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没有了悬念。在冷兵器时代,一支失去主帅的军队只能是全军崩溃。

儿单于大为欣喜,急驱匈奴军乘势对汉军发动猛攻。而此时的汉军发现自己的统帅已落入敌手,大为惊骇。按照汉律,亡主将,军吏要被诛杀。于是汉军的临时负责人陷入极为尴尬的局面,面对八万匈奴军的围攻,如作战,生还机会渺茫,即使突围,回去后还要面对军法审判,判决的结果自然是掉脑袋。经过一番抉择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对个人而言的最优选择——全军投降!实际上,这支军队含有大量的属国匈奴人,这还包括部分高级军官,投降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这样,经过十多年休战后的汉匈第一战——浚稽山战役就这样以一场意外事件结束了。二万汉军全军投降,匈奴只在初期损失数千人,获胜方当然是匈奴。

儿单于企图乘胜进攻受降城,以拔掉这颗深入漠南的钉子。但是匈奴人的攻城能力太差了,还是停留在冒顿时代。以前和匈奴人作战从无胜迹的常败将军公孙敖这次得知匈奴进攻的消息,做了充分的防备,终于挡住了匈奴人的攻势。儿单于见攻城无望,只好收兵。第二年,儿单于打算再次进攻受降城,不料病倒,不久,就去世了。儿单于当政只有3年,由于他的儿子年纪太小,匈奴就拥立他的叔叔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这年正是公元前102年。

也是在这一年,汉武帝为加强北部边防建设,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西)数百里,筑城障,构成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防线。命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率兵驻屯。同时,使强弩都尉路博德发戍甲卒十八万于酒泉、张掖北,并置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的居延海)、休屠二部都尉,筑塞于居延,以固酒泉。这年秋,呴犁湖单于命匈奴兵大举南下,捣毁徐自为所筑的城障,又派右贤王入掠酒泉、张掖,掠得了几千人,恰逢汉军救兵赶来,匈奴尽失所得而退。可见,汉武帝之前所做的那些军事部署对遏制匈奴铁骑南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浚稽山战役对匈奴来说是个转折点。汉匈前期的几次大规模的交锋,匈奴一直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漠北之战更是把匈奴推向了几乎亡国灭种的处境。这一战如果汉朝的计划成功,匈奴将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如此看来,匈奴赢得也相当侥幸。

而对于汉朝来说,浚稽山战役是打得最窝囊的一战,消息传回长安,再次震怒了汉武帝的龙颜,而正当他策划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时,又一个坏消息也到了——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失利,现带着残兵败将逃归玉门关,汉武帝大怒,遣使拦截,不让西征军入关。考虑到汉朝不可能在两个方向同时行动,汉武帝遂召集大臣开会讨论,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应该停止进攻大宛,专力进攻匈奴。汉武帝虽然对赵破奴的失败十分气愤,但仔细考虑后,仍然决定暂时放过匈奴,全力经营西域。其原因在于:赵破奴军虽全军覆没,但对汉朝来说,这点损失还是微不足道的;匈奴虽侥幸取胜,但并未改善其整体不利的战略态势。而停止进攻大宛则意味汉放弃谋划已久的西域战略,而且大宛这样的小国都不能打下,对汉的政治形象极为不利,如果这样的话,汉朝在西域战略上所做的努力恐怕就要付诸东流,这是汉武帝无法容忍的。所以,尽管朝臣们反对的呼声很高,汉武帝仍决定大规模征兵,重新进攻大宛。这样,匈奴再次幸运地逃过汉朝大规模的报复。但是汉匈再次大规模开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天山-东浚稽山战,李陵踏上不归路汉匈的这次战斗源于中国历史上一次着名的外交事件。公元前101年,在位仅半年的匈奴呴犁湖单于病死,其弟且鞮侯单于继立。

也是在这一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终于攻破大宛,获大宛王首级,得汗血宝马数千匹,威震西域。西域各国震于汉军军威,皆使子弟从其军来汉入质,并臣服于汉朝。匈奴不甘心右臂西域被汉朝势力插入,企图截杀归来的汉军。但毕竟汉军无论从气势上还是实力上都十分强大,而且汉军早已预料匈奴会有所行动,提前做了精心的部署,匈奴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汉武帝此时也正想趁着征服西域的余威准备大举征伐匈奴。匈奴自伊稚斜单于以来,连年遭到汉朝军队的打击,早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威风。刚刚即位的且鞮侯单于倒是头脑清醒,自知匈奴的处境不妙,而且其自身的地位还不太稳定,就很明智地采取了缓兵之计,主动归还了以前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还上书说“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这样的卑词使汉武帝的自尊心大大得到满足,两国进入了短暂的外交蜜月期。汉武帝也派遣以中郎将苏武为首的外交使团带着礼品出使匈奴。且鞮侯单于见汉朝上当,便露出了本相。此时,又正好发生了急功近利的汉朝副使张胜阴谋劫持单于母后阏氏及众王室成员的事件,结果政变流产。匈奴便借此扣押了无辜的汉使苏武。苏武在匈奴坚守汉节19年,成就了一段悲壮的、千古传颂的苏武牧羊之英雄赞歌。而这次外交事件也彻底结束了两国的外交蜜月期。汉武帝得知被愚弄后勃然大怒,遂发兵进攻匈奴。这样,汉匈之间再次爆发大战。

公元前99年五月,汉军集结完毕,主力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出酒泉打击匈奴右贤王部;同时派匈奴叛王介和王成娩率楼兰兵进击车师;因杅将军公孙敖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出西河会合于涿邪山(在今蒙古境内);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居延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进击匈奴中部作为辅攻,以牵制匈奴本部主力。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其祖父乃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其父李当户是李广的长子,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少年时担任侍中。既是出生名将之家,在李陵身上,自然少不了名将家族那份沙场征战的豪情与满腔报国的激情。

李陵精通骑马射箭,爱护士卒,对待贤士谦虚有礼,人们对他的评价也颇高。这一点,就是西汉赫赫有名的少年将军霍去病也难以与之相比。霍去病固然骁勇善战,短短一生中立下不少战功,几乎是战无不胜,也许是他少年显贵的缘故,他对士卒的关心、爱护不足。

而李陵系出名门,同样少年显贵,却依旧能做到对部下及士卒关爱倍加。如果说李陵的部下能够为他拼死效命,而霍去病的部下怕就难以有这份心了。

汉武帝认为李陵有其祖父的风范,曾命他率800骑兵深入匈奴势力地区两千余里,过居延侦察地形,可并没有看见匈奴兵将,于是便退回。武帝封他为骑都尉,率领五千丹阳及楚地士卒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匈奴来袭。

李陵胸怀大志,亦有谋略与能力,且自负将门之后,一心想着杀敌报国、建立功勋,以加官封侯,为李氏一族争得荣耀。但与其祖父一样,汉武帝并没有对他委以大任。这一次李广利率三万骑出击匈奴,汉武帝却命他做后勤部队,押运粮草。李陵当然不甘愿!他此时的心情与当年他的祖父李广多少有些相似。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击匈奴,当身为前将军的李广被命令率众合并到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中而走东路合围匈奴时,心中的不甘又怎能言说?从军四十多年,大小战役经过无数次,威名留于匈奴,赢得“飞将军”之称,没被封侯倒也罢了,一生征战,已历文、景、武三帝,为的是什么?只缘一颗忠诚报国之心!壮士暮年,雄心未已,可军令如山,又不得不从。然而“(命)数奇”的李广得到的却是迷路、误期的指责,无奈的悲愤、未灭的雄心搅在一起,李广选择了自杀——拒绝面对刀吏之笔。

李广的自杀带着遗憾与几分心寒,可他毕竟已到暮年,再多的遗憾可能对他自己来说,今生已难以挽回,也就认命了。可李陵还年轻,这份不甘又待怎样?若说李陵乃年轻气盛、不谙世故倒也是事实,可谁不曾经历年轻的岁月?

心高气傲的李陵耻于做辎重护军,李广利是协律都尉李延年的兄弟,二人又同是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出身世代相传的乐人之家。汉武帝以这样的人做征伐匈奴的大将军,李陵身为名将之后,怎能不感到屈辱?更何况李广利在大宛之役中的糟糕表现也让李陵瞧不上眼。于是像他的祖父一样,李陵主动请战,要求独当一面做前锋,说:“臣所率领屯戍边塞的兵士,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论力量能够手扼猛虎,论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陛下能让臣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贰师将军的部队。”

但汉武帝却说,此次出征调动的人马太多而没有多余的马匹分配给李陵。可李陵并不在意,他说:“臣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

也许是年轻人的勇气和他的名将世家的身份打动了武帝的心,也许这位年轻将军让他想起了当年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帝居然破例同意这一大胆的行动,“壮而许之”。于是重新作了战略部署,令李陵部作为战略佯动部队。又下诏命强弩都尉路博德与李陵配合并提供骑兵支援。可李陵官职不高,尚且年轻,功勋卓着的南越征服者,原伏波将军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后援部队,于是借口正值秋季,匈奴马肥,不宜于此时与匈奴交战为由,而上奏武帝欲延迟到第二年春天与李陵共同出战。可汉武帝看到奏折后,认为是李陵对先前的言行后悔了,不愿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震怒中下诏命令李陵于9月从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到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察看匈奴情况,不见其踪迹便退到受降城休息。于是,李陵便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向浚稽山挺进。

汉武帝本是想乘大宛一战之威,进一步扩展战果,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然而这时的汉朝在大宛之战中有惨重的损失,因而出动兵力不多。李陵居然只带五千步兵进击,没有马匹,甚至连后援也没有,实际上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地步。另外,路博德的分析也不无道理,汉军以前进击匈奴都是选择春天进攻,因为此时匈奴马匹刚刚过完冬,青草未长成,处于最羸弱的时候。现在正是秋天,正是匈奴草深马肥之际,从季节来看对汉相当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