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出版业融合发展
(一)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1世纪出版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闻出版部门把打造精品图书放到重要位置上,并出台多项措施,引导图书出版单位努力提高质量,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整顿图书出版特别是教辅类图书出版秩序,已取得成效。
(二)精品图书传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业旗帜鲜明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对图书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和商品属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出版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等经典理论著作及其研究性著作、普及读物的出版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传播古今文明成果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启动或完成了一批规模浩大、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相继推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选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爱因斯坦全集》等,汇聚并传播了当今时代的文明成果《重大出版工程:传播文明成果。
(四)期刊市场细分趋势明显
市场细分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消费主体的不断进步,越来越追求个性。再加上其他媒介的冲击,期刊想要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就要有自己的特色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市场细分首先是受众市场的细分,其次是发行市场的细分。
(五)音像电子出版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像出版发展迅速,出版单位由1家发展到了300多家。
(六)出版对外传播营造公正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些年我国出版行业对外传播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业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将中国的真实发展情况全面而客观地传播给世界,逐渐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垄断话语权的状况,使得外部世界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进一步为我国的发展打造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氛围,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二节 网络时代期刊出版的困境与机遇
(一)期刊出版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给期刊业带来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读者大量流失。新媒体以其迅捷、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传播优势分流了一部分传统期刊的受众,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更习惯于从网络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这使得不少期刊的发行量、发行印张等逐年下滑。二是广告市场萎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此消彼长,将不少广告投放商吸引到新媒体那里,使得期刊广告占有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一些期刊甚至难以为继。
(二)期刊的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策略
期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整个期刊行业呈现细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期刊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特色,找准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定位,争取在发挥好期刊的大众媒体传播功能的同时,也能找到新的营利模式和发展路径。近几年报刊专业化、细分化趋势明显加快。
(三)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与期刊的媒体融合道路
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开始进入“快速点击阅读”时代。在网络时代,信息以海量、碎片化形式呈现,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期刊为了满足读者的数字化生活习惯和阅读方式,积极进行数字化的尝试,并从提供内容转向提供服务。
第三节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数字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业态,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势头引人瞩目。积极探索新营利和发展模式,依靠数字化信息和数据占领未来市场,成为传统出版业图书出版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图书出版单位总体规模相对较小,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经济实力将决定企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赋予“内容为王”概念以新的含义,但几乎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扮演的只是电子图书出版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同时,在数字平台上,传统的出版企业也已经失去占据网络平台品牌的先机。因此,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传统图书出版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寻求“突围”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 出版企业的集团化建设历程
(一)组建出版集团的必要性及其主要类型
组建出版集团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以各出版社为主体组建的出版集团,大体有四种模式:省域性编印发一体化出版集团;以出版为主业,涵盖一般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集团;横向联合建立书报刊电子音像为一体的综合性媒介集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自我扩张的专业性出版集团。前两种模式主要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组建的,具有横向、地域特点的出版集团,后两种为未来出版集团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出版业集团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跨地区的松散发行联盟
2.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由地方政府批准的联系紧密的企业集团
3.由中央政府批准、以资产为纽带的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