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动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为亚太地区的融资、投资、贸易等国际经济合作搭建了平台,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且也有助于加快中国企业、装备的“走出去”,从而带动人民币“走出去”,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特别是扩大人民币在境外金融市场的发行规模。“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合作,其本质是贸易合作。
区域贸易合作离不开地区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合作机制的完善,通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扩展地区金融总量,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以来迄今已近7年,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迅速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此外,据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早在2013年10月份的全球贸易货币排名中,超越欧元位列全球第二。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建立人民币在国际经贸投资活动中的可接受性和广泛的交易网络。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二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三是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防范。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为扩大人民币对外贷款、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机遇。尽管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中人民币投资占比较小,但“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资本输出规模的增加将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对外投资的需求,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途径。
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投资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人民币的使用,例如对那些后续需要从中国进口货物、服务的国家和项目,可在投资方案设计上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有机结合,逐步改变当前对外投资中以外币为主的局面。
中国政府还可考虑在受援国发起设立以人民币投资为主的发展基金或由中国投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共同构建新型的国家投资发展公司,例如,2016年7月28日,由中资企业亿赞普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与东非的吉布提财政部共同建立了吉布提丝路国际银行,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落地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在当前美元汇率波动加大,俄罗斯、沙特、伊朗等国愿意在对外原油结算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背景下,如果中国能够尽早与这些国家达成在能源贸易和能源管线建设中使用人民币或双边货币的协议,则将有助于打破美元对原油和大宗商品定价权和交易的控制局面。
另外,中国可通过国内金融机构向“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类出口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以支持其开发建设,受援国企业利用该笔资金从我国采购生产建设所需物资。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能够有效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并形成依托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而借助经常项目顺差回流人民币的跨境双向流动机制,则人民币国际化将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通过人民币“直接投资+对外援助”形式加强与非洲经贸合作,通过人民币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为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范围及其影响力。另外,充分发挥“亚投行”及即将成立的“上合银行”在推动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投资计价中的作用。
中国可以通过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进口贸易、对外投资、发放贷款等方式使人民币流出到哈萨克斯坦至中亚地区,再通过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中亚人民币的回流。为此,中国首先要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针对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民币项目贷款、银团贷款,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资本项下的人民币结算规模。
当前,可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平台,加快推动面向国际的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随着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制度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上海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这将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协调发展,形成在岸人民币跨境流出和离岸人民币回流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的循环机制。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境外实体经济对人民币资金的需求,增强人民币投融资及其储备货币的功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同时,促进不同离岸人民币市场之间的合作,实现在人民币债券、银行同业拆借等领域的互联互通。
鉴于市场中的金融产品投资与交易结算都需要通过市场清算机制来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因而可以说人民币离岸清算机制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核心机制。从目前看,发展离岸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为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中国不仅需要加强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及外债风险的监管,而且更有必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构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效、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
中国需高度重视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跨境短期资本的持续外流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在推动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应加强人民币外债的管理,而且在管理方式上应改变以往重视微观管理的思路,从加强货币流动性管理出发,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人民币外债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范畴。为此,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的各阶段特点,实施逆周期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如在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时,采取征收托宾税、实行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手段,提高利用外债的成本,减缓跨境资本流入的压力。
最后,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要与汇率、利率市场化等其他改革协同推进,使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程度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承受能力、金融监管水平,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等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