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6400000001

第1章 发展借鉴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与缘起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

创意产业,又称创意工业、创意经济,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1.需求升级

创意产业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多、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2.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依托技术实现产业规模整合,激活了创意资源。

3.产业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及环境条件。

4.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为创意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的缘起

1.英国

英国是第一个定义“创意产业”概念并首先实践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英国率先产生创意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创意经济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创意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创意产业产值的增加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1997到2017年,英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数从160万上升至200万。

2.韩国

1997年,韩国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尝试从文化产业方面突破,激发经济活力。面对狭小的国内市场,韩国力推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推动产品外销。韩国重点突出了以影视、动漫、游戏为主的内容及数字内容产业。

3.日本

日本文化厅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成为日本奉行“文化立国”战略的开端。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采取了国家立项支持、地方或行业主导推进的策略,既引导产业发展,又激发地方或行业的创意活力。

4.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路径与韩国相似,都是通过行政力量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推动产业发展。

5.美国

美国对创意产业的概念使用的是“版权产业”的专业术语。美国在20世纪末成为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主要得益于其实施的“版权战略”。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维护原创者的利益,最终促使美国文化创意产业长足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分类

(一)英国

英国在1991年将创意产业归为6类;1997年,增至13类,范围扩大为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

(二)美国

美国主要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囊括创意产业,指“生产及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目前版权产业被分为四类:一是核心版权产业;二是部分版权产业;三是发行业;四是版权关联产业。

(三)日本

日本将创意产业分为立体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娱乐产业、艺术服务业、文化信息传播产业、大文化范畴内的文化产业5个类别。

(四)韩国

在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内容产业。依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与文化商品的开发、制作、生产、流通、消费相关的产业。”

(五)中国香港

香港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1大类:广告,建筑,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与电台等。

(六)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13类,出版、电影与录像、广告、设计、建筑、软件及数码游戏、创意生活产业等。

(七)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分为3个大类。一是核心版权产业。二是部分版权产业。三是发行业。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5种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即:资源活化模式、产业升级模式、技术驱动模式、城市转型模式和政策引导模式。

一、资源活化模式

资源活化模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前提是要开拓资源的新视野;基础是要梳理资源新谱系;本质是要挖掘资源新内涵;关键是要找准资源的新卖点。

二、产业升级模式

产业升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总体来看,通常表现为产业融合和产业集聚两种形式。

(一)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的推动。主要有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的融合发展。

(二)产业集聚

通过发挥创意企业聚集的竞争、叠加和溢出效应,对不同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形成区域性不同产业的集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技术驱动模式

技术驱动模式是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内容产业和数字经济生产更便捷、品质更精良、销售多渠道、体验多方位,进而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城市转型模式

城市转型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是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五、政策引导模式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法律、构建金融财税体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等来促进某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形成并高速发展,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第三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经典案例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不同国家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国际发展潮流,采用不同的切入点,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增长迅速。

一、英国:公共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推动,全民积极参与。

(二)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相互协同

英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政府机构制订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非政府机构关注个体和企业的发展状况,注重建立产业链及产业集群。

(三)营造多元宽容的文化环境

英国国际化程度高,构成了宽松而自由的文化氛围,英国政府通过“一臂之距”的文化管理模式,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必要政治干预,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经济的潜力。

二、美国:版权管理规范市场环境

(一)注重版权保护,扫除出口障碍

美国政府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促成了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尊重市场规律,规范市场竞争

美国政府尊重市场规律,由企业和个人决定生产,只有当市场中个别企业规模庞大、出现垄断时,政府会运用反托拉斯法等限制垄断,保障行业自由发展环境。

(三)推动跨界融合,增强产业辐射

三、日本:内容为王,催生数字经济

日本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以游戏、动漫、音乐为主的数字创意产业一直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文创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日本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推动者和领航者的角色。

(二)特色的双动力奖惩机制

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并重的市场动力机制及多元的投融资模式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多元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十分丰富,投资主体多元。

(四)完善的法律体系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体系的日益健全,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知识产权,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韩国:影视链条促进产业衍生

20世纪末开始,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掀起一阵“韩流”风。韩剧的热播一方面直接帮助韩国获取影视收益,另一方面影视剧中传递出的文化符号则对受众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韩国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由国家力量推动,成立多个管理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服务,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韩国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施行了一套符合韩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专业的人才数据库,推行社会各界认可的认证制,积极同他国进行交流与学习。

(三)成功的海外市场拓展

为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十分重视对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和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同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交流。

五、中国台湾:精致理念打造生活小品

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发展文创产业的路径选择和发展诉求不同,并不过度强调规模化,而是专注文化创意对生活品质的改善,关注内心的思考和追求,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真正将创意融入普通居民的生活实践中。

(一)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

21世纪初,台湾当局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规范和引导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2009年,当局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小组下设“文建会”“新闻局”“经济部”三个分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政策和指导相关工作。

(二)政企互动优化发展环境

台湾行政部门积极为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人才、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通过各种产业、机构、学校等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生产、营销、研发等不同网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着力凸显地方文化元素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材料支撑,也保护和发展了地方文化。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一方面,鼓励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推动国际交流。

第四节 发展启示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还有差距。借鉴和学习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加强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四、重视加大人才支撑,营造创意人才集聚的宽容氛围

五、大力拓展海外渠道,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